簡介
1958年正式成立,1970年撤銷,1979年復辦。l980年被原教育部批准為全國重點中專學校。建校四十多年特別是復辦二十多年來,在黨的基本路線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在中國氣象局和湛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與《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育人環境,教育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有了顯著的提高。1991-1992年參加國家教委組織的教育評估,取得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雙優”,l993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1994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學校進入改革、發展的新階段。至此,湛江氣象學校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創辦校史
事業發展中創辦
為了適應新中國建立後氣象和海洋事業迅速發展的需要,原中央氣象局於1956年決定在湛江創辦一所中等氣象專業學校。為此,成立學校籌建處,郭生文同志任主任,呂明同志任副主任,負責學校籌建工作,經過兩年的艱苦創業,學校在湛江市海頭嶺初步建成。1958年4月15日,學校正式成立,定名為“中央氣象局湛江氣象學校”。學校開設海洋水文氣象專業、氣象專業和農業氣象專業。l958年海洋水文氣象專業和氣象專業先行招生,共招新生360人(含海訓班)。教職工約30人。1959年,三個專業全面招生,在校生達650人,其中海訓班學員200人。
1960年從中央氣象局、北京氣象學校和其他單位調配一批幹部和教師,充實湛江氣象學校幹部隊伍和教師隊伍,此後,每年又從高校調派一批批畢業生充實師資。學校設立黨團辦公室等六個黨政科室和八個教學科室。至1960年,學校初具規模,擁有教學、辦公、生活、體育運動配套設施。校園占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約1.7平方米,學校擁有較好的教學設備和較豐富的圖書資料。為適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和開展勤工儉學的需要,在市郊建立校辦農場,面積為650多畝。1965年初,經過全體師生員工自力更生、艱苦勞動,在東海島堵海大堤旁側建成校辦鹽場,面積40公頃,作為師生勞動和勤工儉學基地,並為國家創造了財富。
學校的發展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1960-1962年,國家遇到暫時經濟困難,三個專業相繼停止招生,學校面臨停辦的危險。隨著國家全面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迅速好轉,學校又重新獲得生機,1966年“文革”前夕是學校的興旺發達時期之一,在校生達740多人,教職工13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76人。
在這一時期,從專業設定、教學計畫、教學大綱、教材到教學管理,主要是借鑑蘇聯的經驗。根據培養目標,學校自行制訂海洋水文氣象專業的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教學講義;氣象和農氣專業的一些課程也陸續編寫了講義。1964年,中央氣象局召開中等氣象學校氣象專業、農業氣象專業(四年制)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審訂會議,根據會議精神,湛江氣象學校與北京、成都氣象學校共同編寫了氣象、農業氣象各主要專業課的教材。在教學中,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雙基”教學,貫徹“少而精”的教學原則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辦學八年,為氣象部門培養、輸送了1410多名中等氣象技術人才,還培訓了600多名在職幹部。他們遍布全國各地,肩負著氣象業務、教學和科研等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現在,大多數己成為氣象台站的技術骨幹,獲得工程師或高級工程師職稱,部分同志擔任了氣象部門各級領導職務,有的同志改行後擔任了地方黨政領導職務或其他工作。
中央氣象局關心、重視和支持學校工作,局長饒興、副局長江濱等領導同志先後多次來校檢查和指導工作。
這一時期的辦學是基本成功的,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主要經驗是:(l)有一個比較堅強的領導班子;(2)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3)有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和較好的辦學條件;(4)有一支以大學畢業生為主體、業務和教學水平較高、責任心強、幹勁足的年輕教師隊伍;(5)有一批精幹的行政、後勤幹部;(6)有艱苦奮鬥、認真治學、勤奮學習、紀律嚴明的良好校風。因而湛江氣象學校成為一所具有一定影響的中等氣象學校。
文革年代裡撤銷
自1966年“5•16”通知後,學校被捲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相繼停止招生,停止上課。學校陷入癱瘓,遭受嚴重破壞。1970年4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對氣象部門實行軍管,同時決定撤銷湛江氣象學校和北京氣象學校,湛江氣象學校校園校舍劃歸海軍南海艦隊。大部分教職工被列為編外人員,送到市“五•七”幹校勞動。從此,湛江氣象學校銷聲匿跡了。
大治教育中復辦
1976年10月,“文革”宣告結束。在“撥亂反正、大治教育”的形勢下,中央氣象局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於1979年4月20日正式決定恢復湛江氣象學校,並派出科教處領導岳川、朱劉龍等同志多次到湛江,向占用校舍單位交涉歸還校舍和建立復校籌備處等事宜。5月3日,在南海艦隊第一招待所成立湛江氣象學校復校籌備處,負責索還校舍和籌備復校的各項工作。根據中央氣象局的指示,學校開始制訂發展規劃,設定氣象通信、氣象和農業氣象等專業,發展規模1280人。經與占用校舍單位反覆交涉,雙方終於達成協定,由對方按學校原有占地面積和校舍建築面積,在霞山海濱三路重建校舍歸還學校。
為敦促占用單位早日還建校舍,籌備處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邊籌備,邊辦學。借用海軍水兵招待所和搭幾間竹棚作為臨時校舍。臨近開學前,正遭強颱風襲擊,全體教職工冒著狂風暴雨,把籌備處遷入水兵招待所。
1979年9月1日正式開學,迎來復校後氣象專業首屆40名新生。全校63名師生員工在竹棚里舉行開學典禮,中央氣象局發來賀電,熱烈祝賀湛江氣象學校獲得新生!
1980年元旦過後,復校建設工程破土動工,十幾台推土機夜以繼日地在錄塘嶺的荒山墳堆上平整場地。8月,建校第一期工程——教學樓北樓完工。開學前,師生們冒著酷暑,把學校遷入新址。1982年6月,建校工程完成,並移交學校使用。新校園占地面積十一萬多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近二萬平方米,還建了運動場,配備了供電、供水、排水等設施。結合建校工程進行校園的綠化、美化。1980年11月,經教育部批准,湛江氣象學校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經過三年半時間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學校的恢復任務,為學校的繼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復校後,學校加快建設發展步伐,加強教學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至1984年秋,在校生髮展到447人,教職工增至145人。
復校五年來,學校重視教學工作,先後制訂了各專業教學計畫和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編寫了部分課程的教材講義。在教學中,注意加強“雙基”教學,逐步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充實教學設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套用型人才。學校廣泛開展教研活動和學術交流。多次抽調人員協助國家氣象局編制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審編教材。並對兄弟學校辦學和教學工作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改革中發展壯大
學校從管理和組織機構開始進行改革。1984年6月,原國家氣象局派員來校指導機構改革工作,組建學校新的領導班子。8月,國家氣象局任命林希正同志任校黨委書記兼校長,陳紹青、陳承旺同志任副校長。為適應重點中專的建設需要,根據精簡機構、加強教學、提高效能的原則,建立健全了行政、教學、後勤等組織機構,同時,對教研組也作了相應調整。按照幹部的“四化”標準,選拔一批中青年知識分子擔任各科室的領導工作。經改革和調整,設立9個黨政管理科室和6個教學科室。還成立團委和發展服務公司。
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後,著手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各項工作的改革。首先著手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逐步建立崗位責任制,如制定了《各科室(台)職責範圍》及《各科室(台)副科長(正副主任)職責範圍及審批許可權的暫行規定》等制度;改革考勤和獎金髮放辦法,頒發《獎金髮放試行辦法》等制度;對人事制度進行改革,建立幹部、教師、職工的管理、調配製度;在改革行政、後勤管理方面,也相應建立了一系列規章制度。
教學改革先從調整學制、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開始,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逐漸進行探索改革。從1984年開始,學制由原來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二年,逐步改為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四年。
為了適應學制改革的需要,學校相繼制定了四年制的教學計畫和主要專業課程及部分普通課、技術基礎課的教學大綱。採取積極措施,通過各種渠道調配教師。與此同時,各專業轉為在校內進行畢業生產實習。
在這一時期,學校還舉辦氣象和氣象通信專業幹部職工中專班,學制二年或二年半。
1984年11月,國家氣象局直屬三所中專學校第二次座談會在本校召開,上級領導和兄弟學校的代表,對湛江氣象學校復校工作所取得的進展給予肯定和表示讚賞。
1985年,學校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了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明確改革方向,學校結合整黨,在師生中廣泛開展辦學指導思想大討論,最後統一了思想和認識。根據學校教育的性質、任務和目標確定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執行教育要“三個面向”的路線方針,依靠全體教師,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一切服從於、服務於教書育人,為氣象台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為四化建設服務的中等氣象技術人才。”並在學校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這一指導思想,繼機構改革完成後,加緊進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時,積極開展綜合經營,發展校辦產業。學校成立發展服務公司,開辦了東盈水產開發公司和印刷廠,在東海島和湖光田頭分別建養蝦場和海水養殖場,擁有海水養殖面積2600多畝,其中精養蝦池150畝;還先後辦有海綿廠、鐵釘廠。為配合學校的改革和教學,創辦出版了校刊《校園生活》和《湛江氣象教育》。
1986年9月,校黨委書記兼校長林希正同志一行參加國家氣象局在蘭州氣象學校召開的直屬中專學校第三次座談會,就改革、管理問題交流了經驗。我校的《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前進》等五篇材料在會上交流,受到好評。這些材料全面總結了學校的改革、管理經驗和情況。為了實現學校的民主管理,發揮教職工的主人翁作用,同年11月,學校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陳紹青副校長受學校委託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1987-1988年,學校按照上級的部署,開展了首次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定和聘任工作。1991年初,國家氣象局同意我校成立中級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學校相應制定了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和職務聘任的有關實施細則,使職評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經常化。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給學校的發展帶來很好的機遇。從1988年開始,學校調整辦學方向,在保證圓滿完成國家指令性教育任務的前提下,開展橫向辦學,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人才。l988年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和招生部門的支持下,依託氣象通信專業,開設“套用電子技術專業“(後改為“電子技術套用專業”),面向廣東招收自費生55名。橫向辦學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學校在改革過程中,重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實踐,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正面教育、積極疏導的方針,抓管理先抓教育,把教育與管理結合起來,把教育管理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等的工作方法。在1989年的“政治風波”中,學校黨委旗幟鮮明,敢抓敢管,堅決與中央保持一致,積極維護社會和學校的穩定,使生源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有27個民族,信息靈通的學校能夠始終保持穩定。全體師生經受了政治考驗和鍛鍊,受到中國氣象局黨組和湛江市委的高度讚揚。
為了及時解決“兩亂”期間學生中暴露出的違紀問題,從89年9月開始,學校集中時間和精力開展紀律教育、整頓和綜合治理。經過整頓,治安保衛工作明顯加強,違紀現象明顯減少,“雙優”競賽成績明顯提高,好人好事明顯增多。紀律教育和整頓,為學校的進一步穩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重視雙文明建設。同年10月,湛江市教委組織專家組來校檢查驗收創建“文明校園”活動,我校成績顯著,被授予市中專“文明校園”稱號。1990年3月,廣東省高教局確定我校為貫徹實施廣東省中專《德育大綱》的試點學校之一。學校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領導p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德育工作辦公室。同時,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對全面貫徹和落實《德育大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1990年,學校利用廣東改革、開放的有利外部環境和自身的優勢,申辦“計算機套用專業”(後改為“計算機及套用專業”),面向廣東省招收自費生100名。
同年11月,國家氣象局在成都召開全國氣象教育工作會議,研究深化教育改革的有關問題,對氣象院校的任務進行了調整,重新確定湛江氣象學校的發展規模為1100人。學校認真貫徹成都教育會議精神。1991年在確保完成國家任務招生計畫前提下,繼續開展橫向辦學。按照廣東省關於中專學校不再招收自費生的規定,積極聯繫代培生源,完成了由招收自費生轉為招收委託培養生的任務,鞏固、發展了橫向辦學。至此,學校基本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辦學格局。學校既面向全國招收氣象類專業的國家任務生,又面向廣東招收代培生,既辦普通中專,又辦幹部、職工中專班和專業證書班,面向全國氣象系統和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的民航、農墾、鹽業等部門的在職氣象幹部、職工招生,包括部分氣象部門子女上崗前培訓。開展橫向辦學,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的影響,更好發揮全國重點中專的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學校堅持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校風建設,形成了“勤奮、求實、團結、守紀”的優良校風。1991年4月,學校被湛江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事跡被編入湛江市《文明之光》、《半島綠洲》文集。
學校在拓寬辦學路子的同時,繼續發展校辦產業,及時調整綜合經營項目,在校門兩側建設30多間門店出租,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為了保證學校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學校致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一方面認真開展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另一方面加強教育改革與管理。學校從1986年開始堅持每年開展一次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活動;1989年按廣東省高教局的安排先後開展了辦學條件和教學管理水平評估,1990年按國家氣象局科教司的要求,開展了數學課程教學質量評估;成都氣象教育會議以後,又按照國家教委和廣東省高教局的部署,開展合格評估和辦學水平評估,學校先後順利通過這一系列評估,均被評為優秀等級。在廣東省辦學條件和教學管理水平評估中,廣東省高教局給予較高的評價,認為學校“在本地區、本系統發揮了重點中專應有的作用。”學校加強教學管理特別是教學科、教研組的管理,建立健全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成立教務委員會,制定《教學管理條例》進一步完善校級、科級、和教研組三級管理體系,明確各個教學環節管理制度與質量檢查要求;成立教育科學研究室,負責組織、指導全校的教研、科研和學術交流活動;完善各級領導聽課制度和授課計畫檢查制度,以及定期進行教學檢查與教學評估制度。同時建立和完善教師工作規範、教學工作量管理、實驗室管理等制度。也相應制訂了一整套學生管理制度,彙編成《學生手冊》。為了提高管理水平,對學生學籍、學業成績、教師業務檔案及教務文書等套用微機管理,使教學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定量化、自動化和科學化。
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知識結構的新要求,調整和充實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氣象通訊專業為了適應氣象台站的通信技術設備迅速發展的需要,加強實踐性環節教學,努力培養套用型人才。在82、83、85、86年幾次修訂教學計畫、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近年又組織人員到有關業務部門進行調研,對教學計畫、大綱和教材又進行一次修訂,經科教司審定,於1994年頒布實施。氣象專業和農業氣象專業也修訂和調整了教學計畫、大綱和教材。各專業加強微機教學和實踐環節教學,加強第二課堂活動,積極開展電化教學,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即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生產或聘請專家、技術人員來校指導實習,收到比較好的效果。1990年5月學校組隊參加廣東省首屆中專學生微機知識競賽,全省有50多所學校232名選手參加比賽,比賽結果,我校6位學生參賽,5人獲獎,取得了個人第一、第二名的最佳成績,1991年參加全國氣象中專校氣象專修班《氣象觀測》統考,名列前茅;1992年參加辦學水平評估數學統考和物理實驗統測,成績位於廣東省參加統考學校的前列。同年5月,國家氣象局舉行全國第二次氣象測報比賽以及賽前各省(市、自治區)的選拔賽中,我校校友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
為了提高中專教育水平,國家教委決定從1991年開始,對全國普通中專進行教育評估。學校對評估工作十分重視,成立評估領導小組和評估辦公室,在全體師生中層層發動,提出“團結奮鬥,以評促改,創一流辦學水平”的口號。經過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評估結果,總分94.16分,達到優秀(A等)水平,位於廣東省中專校第三名,受到廣東中專辦學水平複評專家組的肯定和讚賞。
1991年6月,中國氣象局派員來校考核校領導班子,並於1992年對學校領導班子重新任命。任命林希正同志任校長,陳紹青、陳承旺同志任副校長,吳揚同志任黨委副書記。同年6月中共湛江氣象學校第三屆委員會改選,選舉了第四屆黨委會。新的黨委會由林希正、陳紹青、陳承旺、吳揚、鍾惠芳等五位委員組成,其中林希正、吳揚同志分別任黨委書記和副書記。接著,學校貫徹實施中國氣象局關於學校機構編制清理方案,進一步改革和調整機構。調整後的機構設10個黨政管理科室和7個教學科室,還設有團委、工會和服務公司。配合機構清理和調整,充實和加強中層幹部隊伍,加強後備幹部的培養和選拔。
在鄧小平同志1992年春季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的鼓舞下,學校加快改革發展的步伐。在圓滿完成辦學水平評估任務的基礎上,從1993年開始,堅持評估整改,加強教學管理和學校管理,加緊實驗樓工程的建設,充實儀器設備,積極創造條件擴大辦學規模。l993年在校生達1200多人。同年,學校在創造廣東省中專“文明校園”中成績顯著,被授予省中專“文明校園”稱號。
1994年1月5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頒發(1994)8號文批准湛江氣象學校等32所普通中專學校為廣東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
1994年5月,校長、黨委書記林希正同志出席在黃山召開的全國重點中專學校改革發展研討會。按照國家教委要求,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規模要求達3000人以上。為達此目標,學校依託教育評估後優越的辦學條件,決定擴大招生,擴大規模。一方面新開設“文秘與檔案”專業,積極申辦高職班,並在遂溪職業中學和市農經幹校舉辦校外班。另一方面加緊督促實驗樓工程和周圍道路等配套工程的施工,爭取在新學年新生入學前竣工並交付使用。七、八月份工程施工進入緊張階段,恰逢颱風暴雨不斷,有時一天幾場暴雨,林校長整個暑假親臨指揮,克服天氣造成的困難,爭分奪秒施工。8月下旬,全校教工冒著風雨把實驗室和大部分行政辦公室從教學樓搬入新建的實驗樓,從而解決了新學年急需的教室。實驗樓前的道路工程也按期完成,實驗樓周圍環境的綠化、美化工作相繼進行。
8月22日,國家教委以教職(1994)10號文批准我校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全國249所,廣東11所)。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發來賀信。湛江市市長莊禮祥專程來校祝賀,並召開了教師和幹部座談會,看望了少數民族學生,作了重要指示,使師生深受鼓舞。9月10日上午,全體師生和來賓兩千多人,在學校禮堂舉行新學年開學典禮、慶祝第十個教師節暨我校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校慶祝大會。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國威,組織部副部長廖光耀以及教育部黨委、教委等領導同志參加了慶祝大會。校長、黨委書記林希正在會上作了《鞏固評估成果,提高教育質量,為創造一流辦學水平而奮鬥》的講話。1994年大幅度擴大招生,共招新生960多人,學校規模由93年的1200多人增到1800多人,在校學生1700多人(另有100多人安排在校外班),辦學創收達400多萬元。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上了新的台階。根據中國氣象局的要求,學校認真編制“九五”事業發展規劃。對辦學規模、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和基本建設提出具體構想,以加強學校建設發展的巨觀指導。學校基本建設、專業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要與辦學規模相適應,分期分批進行建設。1995年春季,為創建“花園式單位”學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94年對實驗樓周圍進行綠化美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園林建設,建設園林小景兩處,把氣象觀測場搬上實驗樓頂並鋪了台灣草坪。經市綠委會檢查驗收,授予我校“花園式單位”稱號,並推薦評選“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從1994年開始,學校大幅度增加經費投入,充實儀器設備、加強實驗室建設。加緊完成供水、供電設施的改造,加緊女生宿舍樓工程的建設,同時積極籌建第二食堂和教工新住宅樓,以適應辦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為保證95年繼續擴大辦學,學校自籌資金,建設女生宿舍樓一幢(面積250O㎡,6層),95年8月,新建的女生宿舍樓(12號樓)按時竣工,保證新生按期入學。95年新開設了“投資財務與信用”專業,新生入學後,學校規模達2500多人,其中遂溪職中、廉江石城中學等校外教學點6個班約300人,校本部2200多人。為了解決擴大辦學急需教師和人員編制限額的矛盾,學校大膽改革用人制度。從1995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編制外契約聘用工作人員的暫行辦法》,實行兩種用人制度。並建立兩種用人制度的互換機制,從而解決了學校發展對人才的急需。為了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使人才的培養與人才的需求相適應,1995年暑假,學校組織氣象、氣象通信、農業氣象等三個專業教研室的領導和教師成立教改調研組,前往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區)的各級氣象部門和有關單位開展教改調研,這是建校以來規模較大的一次教學調研活動。通過調研,收集了大量信息,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辦學規模的擴大,明顯增大學校管理的難度。特別是從1995年9月1日起貫徹國務院每周5天工作制,學校管理尤其是學生管理的難度就更大。學校加強值周班工作,把原“雙優”競賽改為“文明班級”競賽,以加強學生的日常管理,同時,採取各種措施,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加強“雙休日”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學校在擴大辦學的同時,繼續抓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根據氣象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繼續對現有三個國家任務專業進行改造,調整專業培養方向和課程設定,改革教學內容,加強新技術、新設備的教學,加強電教、微機和實踐環節教學;不斷充實和更新儀器設備,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大力加強教學管理,努力建設良好的學風。嚴格執行學籍管理規定,嚴格升留級;開展“雙證書”、“多證書”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近年來,學校參加省市專業文化知識和體育競賽都取得優異的成績。l993年5月參加省中專電工知識競賽,獲團體第二名,5人參賽,5人獲獎;1994年10月參加省中專首屆電子理論知識競賽,10人參賽,7人獲獎,兩個組都取得團體第3名;1994年11月參加湛江市中專首屆學生微機漢字輸入競賽,獲團體第一名和個人第一至第五名;1994年11月參加省中專首屆學生電腦漢字輸入競賽在全省39所參賽學校117名選手的激烈競爭中,我校3名選手均獲一等獎,其中一名獲個人第二名。95年7月,廣東省舉行首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湛江市以我校32名少數民族運動員為主體組成湛江市體育代表團(共38名運動員),參加運動會。比賽結果,湛江市代表團獲金牌6枚、銀牌8枚、銅牌7枚,取得了團體總分、獎牌總數、金牌數三項第一,並獲得體育道德風格獎。其中我校運動員獲得金牌五枚,銀牌五枚,銅牌六枚,比賽得分占團體總分78.5%,傈僳族運動員余茂光一人爭得兩金一銀一銅共四塊獎牌,成為本屆運動會得分最高者。我校運動員為湛江運動史寫下光輝一頁,為湛江人民爭了光,也為湛江氣象學校爭得了榮譽。湛江市人民政府舉行慶功會,對全體運動員進行表彰。
為了適應1996年繼續擴大辦學的需要,學校自籌資金建設第二食堂和一幢教工住宅樓。工程竣工後,食堂對外實行資產抵押承包制,舊食堂也參照新食堂實行承包,從而把一伙食工作逐步引向社會化,也減輕了學校的負擔。6-8月期間,還先後完成了教學樓擴建(增加8間教室)、校門道路的建設和3號住宅樓、教學樓東面的裝修以及一處園林小景的建設。同時,加緊農業氣象試驗站的規劃和建設、多媒體電教室和語音室的擴建和改造以及車庫、學校門樓、燈光籃球場等項目的建設。
廣東省第二屆中專學生運動會於96年7月在廣州林業學校舉行。本屆運動會舉行田徑和健美操比賽。有68所中專校選手參加田徑比賽,有42所中專校的323名選手參加健美操比賽。我校派出23名選手參加田徑16項、健美操四項比賽。我校運動員在強手面前不驕不餒,積極拼搏,經過四天的激烈比賽,取得了女子田徑總分第五名,健美操團體二等獎的好成績,單項比賽中奪得女子鐵餅金牌和女子100米、200米跨欄銀牌各一枚,健美操奪得“六人操”一等獎(第二名)。此外,代表團還榮獲“精神文明風格獎”。1996年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新開設了外語(英語)專業,共招1000人,其中國家任務生165人,面向廣東招收的代培生835人,招文科300人,招理科535人,繼續在遂溪職中、廉江石城中學和赤坎自修大學辦校外班,安排535人(計算機和電子技術專業);1996年,圓滿完成招生任務,錄取的新生中90%是填報我校第一志願且分數較高的考生,從而成為招生“熱門”學校之一。目前學校效益規模已達3000人以上,學校進入了規模最大、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良性循環時期。
1996年9月9日,15號強颱風正面襲擊湛江市,造成的災害是1954年以來最嚴重的,學校損失達200萬元以上。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學校各級領導親臨第一線指揮抗災救災,及時恢復了供水供電,保證了食堂正常開餐,加強了安全保衛工作,維持了學校穩定和正常秩序,受到了湛江市領導的表揚和好評。
1996年是湛江氣象學校建校40周年。l1月,學校舉行了藝術節、慶祝大會、座談會、校友報告會、學術報告會和校運會等一系列慶祝活動。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廣東省人大主任朱森林、中國氣象局幾位局領導和科教司長以及湛江市長為校慶題了詞。鄒家華的題詞是“教書育人桃李滿園”;朱森林的題詞是“風風雨雨四十年辦學創優,兢兢業業育桃李南粵飄香”;中國氣象局局長溫克剛的題詞是“重視德育教育,培養合格人才”;中國氣象局名譽局長鄒競蒙的題詞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氣象人才”;馬鶴年副局長的題詞是“創建一流全國重點中專”;李黃副局長的題詞是“育人育材雙文明,辦學辦校創一流”;顏宏副局長的題詞是“發展氣象專業教育,培養一流技術人材”湛江市長莊禮祥的題詞是“創一流辦學水平,建一流重點學校”。中國氣象局名譽局長鄒競蒙率團參加慶典活動,並作了講話。廣東省高教廳中專處處長,湛江市市長莊禮祥等市四套班子的9位領導和市部委辦局的主要領導以及兄弟單位、兄弟院校的主要領導也參加了慶典活動。前來參加慶典活動的各級領導、嘉賓和校友共700多人。校長、黨委書記林希正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發揚四十年辦學優良傳統,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的講話。
學校組隊參加廣東省中專第二屆田徑運動會在田徑項目中取得女子總分第5名,在健美操比賽中,獲得總分第4名的優異成績。在參加廣東省中專第二屆電子理論競賽中,以懸殊的比分獲得《數字電子技術》競賽團體第一名以及個人第一至第六名,6人參賽,6人獲獎。
1996年新開設了外語(英語)專業,使辦學專業增加到8個專業。新建了486微機實驗室,擴建了多媒體電教室和語音室等。新食堂、教工住宅樓、擴建教室(八間)、教學樓和3號住宅樓裝修、校門幹道、燈光籃球場、車庫以及相配套的綠化、美化建設工程相繼完工,使學校建築面積增加到5萬平方米,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育人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同時,積極回響上級號召,組織師生認真開展“三民”(便民、利民、為民)活動,各科室制訂了“三民”措施或承諾制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師生,積極為教學中心工作和廣大師生服務,收到良好的效果,推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學校被湛江市評為“三民”活動先進單位。
1997年5月7日,中國氣象局名譽局長鄒競蒙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國家氣象中心主任李澤椿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陳聯壽教授的陪同下來學校視察工作。李澤椿院士和陳聯壽教授應邀作了學術報告。5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氣象學院院長醜紀范也來學校視察工作。
9月24日,中共廣東省委高校工委書記、廣東省高教廳廳長許學強同志來校視察和指導工作,對學校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和讚許,對學校的工作表示繼續大力支持。
10月份,全國氣象院校德育工作會議在湛江氣象學校召開,湛江氣象學校“三個堅持,三個突出”(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政治課主渠道;堅持多渠道教育,突出“三個育人”;堅持行為規範教育,突出優良校風建設)的德育工作方法在會上進行了交流,受到與會者的重視和好評。
學校黨委被湛江市授予“模範黨委”稱號,學校繼評為全國氣象部門雙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後,又被廣東省、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單位”稱號。
1997年新開設了計算機通信和無線電技術兩個專業,使辦學專業增加到10個。
5月1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粵辦函[1997]301號文批准湛江氣象學校電子技術套用專業1997年試辦高職班(50名)。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5年,實行三、二分段組織教學。學校成立高職部,配備了管理幹部,並著手開展高職班的工作,學校加緊申辦重點專業,組織人員開展教學調研,學習外校重點專業建設的經驗。5月16日,廣東省高教廳批准學校的計算機通信專業作為重點建設專業,電教樓工程於10月13日開始動工。
“愛心基金會”會員已發展到3050人,先後為57名貧困同學發放了援助資金,解決了學校對困難生補助和勤工助學難以顧及的困難。這項活動經新聞媒體宣傳報導以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社會各界的讚揚和支持。
1998年11月中旬,中國氣象局黨組任命學校新的領導班子。12月,中共湛江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桂英來校宣布新班子任命決定。校長、黨委書記吳楊,副校長張兵,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劉自強,副校長李永治。
l998年繼續擴大辦學規模,辦學創收1027萬元,加強對門店租賃和校內服務業的管理,綜合經營收入22萬元。
1999年7月,增補劉自強、李永治為校黨委委員。
吳揚等6位教師被廣東省高教廳評為先進德育工作者,4位教師被評為優秀班主任;青年志願者輔導站、電子科、氣象通信971班被評為廣東省中專學校雷鋒先進集體。
學校黨委被評為市直先進黨委,學校機關黨支部被評為市直機關教育戰線先進黨支部,吳揚等3位同志被湛江市直屬機關黨委評為優秀黨員。
全國氣象部門產業統計學習班和中國氣象局直屬院校2000年畢業生就業協調會議在學校召開。廣東省辦學水平評估和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複評專家組到校評估,評估辦學水平總分為91.4分。
校辦產業年內,學校創收l019萬元,綜合經營收入30.2萬元。
學校聘請香港著名企業家、香港同豐集團公司主席陳堅先生為名譽校長和“湛江氣象學校陳堅助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2000年初學校劃轉地方。6月中旬,省政府明確該校人、財、物由省教育廳代管。
學校設:校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人事科(含老乾辦)、保衛科(含綜合治理辦公室)、教務科、總務科、計畫財務科、學生工作科(含團委、招生就業指導辦公室)、圖書館、技術開發科等10個行政科室,氣象科、電子科(含電子技術專業高職部)、通信科、計算機技術科、社會科學科、文秘英語科和基礎科等7個教學科室。另外,設有工會和發展服務公司。
2000年開設專業為:氣象、農業氣象、氣象通信、氣象與防雷、電子技術套用(設有高職班)、計算機及套用、無線電技術、計算機通信、文秘與辦公自動化、投資財務與信用(投資經濟管理)、外語(英語)、法律。
第一屆氣象與防雷專業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歡迎。學校選送15名教師參加各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班學習。
學校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12月17—19日全國氣象中專學校發展思路校長研討會在湛江氣象學校舉行,校長們交流了氣象直屬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後各方面進行了研討,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與建議。
教學突出現代職業教育特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實踐性環節教學。學校多方籌措資金100多萬元。充實各實驗室,新建移動通信實驗室。並與廣東省防雷中心及各市防雷公司等單位實行掛鈎辦學,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
學校投入400多萬元,新建4800平方米的8層學生宿舍一幢,增建830平方米的新教室;投入近100萬元擴容和改造供水、供電設施。
4月中旬,學校召開建校45周年慶典大會,舉辦校史展覽、師生書畫攝影作品展、運動會、學術報告會。6月21日,舉行第四屆教工代表大會。
9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復文省教育廳,批准將湛江氣象學校併入湛江海洋大學,作為二級學院,人、財物統一歸湛江海洋大學管理,現有的中專學生全部畢業後,即撤銷湛江氣象學校的獨立建制。12月3日,廣東省教育廳行文湛江海洋大學,正式宣布湛江氣象學校併入湛江海洋大學。
2001年學校全面停止招收普通中專,改招普通大專生,在沒有確定學院名稱的情況下,以湛江海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海濱校區的名義招生,計算機套用與維護、套用電子技術、通信工程、商務英語、法學、氣象、防雷工程技術、網路技術、文秘等9個專業功招收新生851人。至年底共有在校生2838人,其中大專生948人(含二三分流高職班)。
學校現有固定資產3870.4萬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095萬元,圖書館藏書16.6萬餘冊,當年辦學經費458.9萬元。校園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校舍面積6.1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大樓、電教樓、綜合實驗樓、圖書館等教學用房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學生宿舍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禮堂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學校建有計算機校園網、衛生通信地面站(VAST)、中尺度衛星雲圖接收系統,多媒體教室、語音室、電教系統,氣象、電子、通信、計算機、英語等專業教室和相關實驗室,實驗室總數為39個,全校配套較高檔次計算機500多台,教學、行政及圖書實現了計算機管理。
2002年1月17日湛江海洋大學下發《關於職業技術學院海濱校區有關問題通知》,明確學院人事、基建等工作由學校統一管理。
2月5日,湛江海洋大學正式成立海濱學院。
3月5日,湛江海洋大學任命吳揚為海濱學院院長,張兵、索慶華為副院長,莫連為海濱學院黨委書記,陳曉為副書記。
3月13日,湛江海洋大學印發《湛江海洋大學海濱學院過渡期建設基本方案》,根據《方案》的要求,按照“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學院進行機構調整,撤銷原湛江氣象學校各教學科室,設立五系一部;撤消黨委辦公室、人事科、招生與就業指導辦公室、發展服務公司、醫務所、黨委辦公室和個人事科的職能合併到學院辦公室。行政、後勤科級幹部實行競爭上崗,教學系部正副主任由民主推選產生。
4月18日舉行湛江海洋大學海濱學院掛牌儀式,湛江市委、政協、人大,省氣象局、兄弟院校及湛江海洋大學的校領導參加了掛牌儀式。湛江海洋大學校長胡日章教授在慶典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湛江氣象學校併入湛江海洋大學是新世紀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兩校發展的大好機遇。他勉勵全院師生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加強發展意識、質量意識、特色意識和改革意識,做好過渡時期的各項工作,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逐步擴大辦學規模,為建設教育強省、教育強市做出應有的貢獻。
2003年開設旅遊管理、商務英語、套用電子技術、大氣科學(氣象)、電子信息工程(防雷)、計算機套用與維護(軟體工程方向)、文秘、通信工程、計算機網路技術、環境監測評價等10個專業,招收專科層次新生1100人。
為貫徹《湛江海洋大學校務公開工作實施意見》,學院成立了院務公開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制定了《海濱學院院務公開事實方案》。建立院領導接待日制度,設立院長信箱,設定兼職審計監察員,建立了學院領導班子成員下班級、下宿舍聯繫制度。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教學設施建設,初步實現了與主校區圖書館聯網和開架借閱,並添置了一批新書;完成了學生宿舍15號樓的建設工作;擴建籃球場,排球場,按高校食堂標準化建設要求,做好學生食堂標準化工作,經省評估專家組驗收,我院第二學生食堂總分為87.2分,列全省高校二級學院第二名。
2003年學院有64名教師參加各類研究生課程班學習,占專任教師近60%;學院調進教師2名,外聘十多位教師到學院任教,其中向主校區聘任12人,聘請外籍英語教師4人,聘請外單位教師3人(法學專業);邀請校內外專家到本院舉辦學術講座,加強交流,活躍學術氣氛,擴展教師視野。
學院參加英語等級考試統考的一年級學生,四級通過率為26%,A級通過率為40.8%;學生陳靜參加海洋大學第五屆英語演講比賽獲第一名,我院參加第五屆英語技能競賽,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
我院被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管委會評為安全文明模範小區和無毒小區;被湛江市委、政府評為“優秀安全文明小區”。
2003年春季,全國部分地區流行“非典型肺炎”,學院認真按照上級部署,制發了《海濱學院關於切實落實防非典型炎工作措施有關問題的通知》,全面部署落實預防“非典”工作,由於措施得力,學院未出現“非典”案例,有力地保障了師生的健康和校園的穩定。
湛江市高中學校
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本任務盤點湛江市高中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