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計畫雖然早在0087 年末便以Z GUNDAM的完成告一段落。作為短期內設計、並且完成開發Z高達其帶來效應雖然受到AEUG以及戰後連邦認可,甚至是開發商AE也將此捧作引以為豪的掌上明珠。然而對應各種作戰需求的局地改良、所裝備武器及裝甲強化等等...留給這台戰爭新生兒、號稱“第二個V作戰”開發計畫成果的機體項目不久便依次浮出水面。其中最具代表性仍然時至宇宙世紀90年代仍未克服的Z計畫低成本以及正統量產計畫。
AE並沒有滿足於Z GUNDAM,AE認為將同樣作為傑作的百式作為探索Z計畫可延伸性和量產化平台不難得出新答案,而DELTA GUNDAM便是這個過程中的起點也可稱之為不可欠缺斷點。
原本在γ(GUNMA)GUNDAM的 RICK DIAS研製完成後,接著進行開發的AE第4台GUNDAM、也就是百式按照原定計畫理所當然地被冠於δ(DELTA)GUNDAM的代號。“100”這個形式編號也有存在接於RMS-099之後的說法。但實際上百式的形式編號,採用的是在通常的“MS”後加上主任開發者M.NAGAN博士名字縮寫的寫法。在當時百式是博士在此計畫擔任完成的1號機,因此原本預定以MSN-001作為他的編號,可是因為博士強烈的要求“100=百式”這點,經過一番周折才成為了最終我們見到的、也就是最為常見的MSN-100。
在開發經緯上DELTA GUNDAM雖被認為將百式計畫逆發展得到的成果,然而在Z計畫迎來成果的數年之後,該時點完成的DELTA之意義、絕對不只是停留在AE將新技術彌補之前的挫敗如此簡單。雖說本機可以說除了保留Z和百式的優點之外沒有導入其他更新的開發理念,但是恰恰這兩台機體本身便可被稱為87年之前最新銳的集結。從一開始這便奠定了DELTA GUNDAM無可比擬的高完成度,在大部分難題已經得到解決的前提下、新機型的開發過程更為流暢,也注定了完成機的出色平衡性能。
DELTA GUNDAM採取和Z GUNDAM同樣的規格開發,為達成Z CLASS機變形性能方面的標準,部分造型參考了更為接近百式的PROTOTYPE Z GUNDAM MSZ-006-X1的設計,特別是該機的頭部和盾牌幾乎完全採用了原型Z GUNDAM X1的方案。為滿足變形需要頭部還捨棄了曾在百式投入IDE系統機構。強調戰場情報分析和通訊指揮性能的類V字天線、頭後部追加的單邊天線(SIDE ANTENER)以及雙眼設計另DELTA在主觀印象上更貼切作為一台GUNDAM的特徵。
雖然沒有象被稱為保用百年的機體如此誇張,但是百式本身都難以讓人想像他是Z計畫變形結構導入失敗後的產物,建立在可靠平衡性以及靈敏性能上的高完成度鑄造了百式在Z計畫上不可動搖的位置。不久之後推出的各種衍生機也證明了這台機體開發的成功。
原本Z GUNDAM為了克服變形難題以及為了滿足大氣圈突入的需要在機翼以及肢體、特別是腿部結構上沒有完全採用百式的構造。與之相比之下,百式的活動骨架雖然犧牲了可變結構,但是換來的是超越當時點幾乎所有機體的運動性。然而這在DELTA的開發歷程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百式對MS裝甲最終形態以及可變 MS開發不可欠缺的“可動部露出”等問題對策進行再認證的同時、無意間已經建立了屬於該系列的獨特裝甲風格,意圖性地暴露內部骨架並不是因為放棄TMS設 計理念帶來的欠缺、而是為提高運動性將徹底貫徹機體輕量化作為指標的結果。同樣擁有可變能力的後裔DELTA、在該方面與其說接近Z GUNDAM的裝甲布局更繼承了百式的傳統,對於當時最具代表性而且為數不對的Z GUNDAM直系變形結構的MS來說,為提高變形時的安定性和高效化有著不可小視的貢獻。
眾所周知,DELTA GUNDAM以及百式特有塗層顯然是比起適應作戰環境隱蔽性更注重視防禦性能以及機體本身機能設計,由於該塗層秘方屬AE獨門絕技,之後 KARABA以及AEUG自行改修的各種衍生機種在塗層製造上採用相對粗糙工藝,並未能實現原機級別的防禦效果。雖然這種光束塗層擺脫了只施加於盾牌等消耗品的傳統,然而其過高認知性使能力尋常的駕駛員對其敬而遠之,這也造就了DELTA GUNDAM為個別ACE專用機體的尊貴“氣質”。在機體進行銳體大氣突入時候特殊覆膜同樣可以充當耐熱覆膜的重要角色,不僅是百式系最具象徵性的特點,特殊塗層對DELTA GUNDAM來說早已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為百式一大機動特徵的可變翼(FLEXIBLE BINDER),本以作為WAVE RIDER形態的主翼而開發,即使是撤消了可變機構後本部分仍然保留了類似的形狀,以空氣動力學的優秀外型設計以及VG翼的構造似的百式在機動性上有著很大程度的提高,除了在原本對TMS具有突破意義的WAVE RIDER形態上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其賦予機體MS形態在重力下仍然可以對應空中戰時發揮有效的機能。DELTA GUNDAM則在原本基礎上增加一對可收縮副翼以強化WAVE RIDER形態的機動性
原本百式的可動翼設計的可靠性早已得到證實,之後該技術在MSZ-006A系以及AMX-107繫上的投入同時驗證了不久後DELTA GUNDAM在技術上的可行性。
GREPAS戰鬥時完成的百式當時被定義為高速戰鬥型MS。DELTA GUNDAM的MS形態在性能上兼容了百式的各種性格,不僅如此,變形為WAVE RIDER形態更豐富了百式的戰術運用,不僅可以實行比較常見的一擊離脫、使用MS形態突近後瞬時變形為MS進行白兵戰鬥更鞏固了百式的開發初衷。同樣,以可變並且提升WAVE RIDER運用性能為前提,MS仍然能保留原有原本甚至是那之上的運用性能,這在有歷來的MS開發史上並不多見;無疑也是DELTA制勝的籌碼之一。
GUNDAM 的WAVE RIDER形態,外型設計上不僅踏襲了Z系典型的前置噴嘴等風格,本體為了提高該模式下的機動性能於背部以及腿後部更強調空力作用,於Z相比機翼前方增加一對副翼,光擔任平衡翼就有兩對之多
歷經近10年之久,最終、結合了Z以及百式各種優點的DELTA GUNDAM成為了AE憧憬“最強”稱號目標,然而事實上,在對其各種開發雛形進行數次檢討後重新設計完成的這個形態、其顯示在原本作為Z計畫頂點的Z GUNDAM基礎上、可變實驗機於變形結構上的又一突破。恐怕在DELTA GUNDAM開發完成的瞬間已經創造新的頂點;與此同時、也為Z計畫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DELTA的開發成功也預示這90年代Z計畫發展史將迎來最為光輝的一頁。
在宇宙世紀中,DELTA GUNDAM有許久時間都只能通過網路途徑公開的CG模型才得以認識到廬山真面目,即使是已經被確認了其直系DELTA PLUS存在的現在,設計基礎的DELTA GUNDAM本身依舊有可能只存在於電腦模擬階段、其實機是否被真正建造還是個未解的謎題,我們仰望著仍然寧靜地沉睡在NAHAL AGAMA擱納庫中漆黑的那個巨人,期待著他的“光輝”將會照亮不久之後新一個世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