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車輛工廠在1959年試製時(圖號301)的手動裝置採用大齒輪傳動,1960年開始生產時改為蝸輪蝸桿傳動。1963年再次生產時(圖號SCH2)又作了如下改進:每側由9根側柱改為6根側柱;增加了工作室和通過台;加裝了石碴的導流和擋碴裝置,克服了開閉底門時的夾碴現象,並將轉17型轉向架改用轉6型轉向架。1964年該車轉產於齊齊哈爾車輛工廠。齊廠在1965年生產時(圖號SCH2)取消了工作室車窗。1966年生產時(圖號QCH22)作了如下改進:下側梁由〔180槽鋼改為〔140槽鋼;操縱閥由塞門為適應海南礦石運輸的需要,眉山車輛廠於1978年設計並投產一批(102輛)K60型礦石漏斗車,1981年通過部級鑑定。繼K60之後,眉山車輛廠於1979~1981年間根據部科技發展規劃又設計試製了K20型鹽漏斗車,1984年通過部級鑑定轉入小批量生產。1982年株洲車輛廠與四方車輛研究所為寶鋼配套工程設計並由株廠製造了一批K19型石灰石漏斗專用車,1983年通過鐵道、冶金兩部的部級鑑定,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約30輛)。1995年太原機車車輛廠根據工礦企業運輸的需要,又設計製造了K13B石灰石漏斗車。
K13型風動卸碴車採用轉6型轉向架改用轉6A型轉向架;2號車鉤改用13號車鉤。1967年生產時(圖號QCH22)又將6個單向作用風缸(兩個φ254×305,四個φ203×305)改用3個φ203×230的雙向作用風缸;傳動軸由原來的四組改為三組;中央底門開度由200mm改為100mm。此次改進後,該車在質量上、性能上都有較大的改進。1967年前製造的K13型風動卸碴車,經運用發現存在不少問題,如:卸碴位置不合適,距離枕木端頭太近,卸碴後還需人工扒碴;制動倍率過大,造成閘瓦磨耗快,制動力容易削弱,若不及時調整鞲鞴行程,就會造成制動失靈;制動缸和三通閥等部件裝於底架下方,造成檢修困難;風動系統干擾風制動系統;φ203×230雙向作用風缸推力不足,不能靈活開閉底門等。因此於1967年末,齊齊哈爾車輛工廠又作了較大的修改設計。修改後的圖號是QCH31(圖6.1-1)。主要修改項目有:(1)制動倍率由12.56改為9.3;切斷了風動管路系統與風制動管路系統的聯繫,使各自風源直接來自列車主管;制動缸和三通閥等部件移裝到底架上方;制動槓桿與轉向架立槓桿由鏈條連線改為拉桿連線。(2)改進了漏斗設計,提高了漏斗距離軌面的高度,使漏斗隔板與軌面的最小垂直距離(空車時)由86mm提高到160mm;側流碴板與軌面的最小垂直距離(空車時)由161mm提高到301mm,同時還設計了可調整的活動流碴板,使卸碴位置適中,卸碴後基本上不需要人工再扒碴。同時將漏斗總長度由3900mm增大到4500mm。(3)中部底門由4扇改為2扇(斜對角保留),開度由100mm恢復到190mm以上。(4)雙向作用風缸由φ203×230改為φ254×220, 並改進了鞲鞴推桿結構,克服了別勁現象;儲風簡容積由300L改為200L。(5)恢復了工作室兩側的車窗;操縱台由一側分設到相應的兩側。(6)底架結構由單中梁改為無中梁,牽引梁由〔330×90×10mm槽鋼改為〔300×87×9.5mm槽鋼;枕梁下蓋板寬度由470mm改為600mm。(7)保留一套手制動裝置,並設計了連桿機構,通過連桿操縱另一側底門。(8)用轉8A轉向架代替轉6A轉向架。(9)材質用09Mn2低合金鋼代替A3。1969年按修改後的圖紙生產的車經運用證明其性能有很大改善,受到使用部門的歡迎。在以上改進設計的基礎上,於1968年鐵道部指示對舊有的K13型風動卸碴車在廠修時進行改造,主要改造項目有:(1)無工作室者加裝工作室,有工作室而無車窗者加裝車窗。(2)將制動缸和三通閥等部件移到底架上方。(3)管路系統重新布置,切斷風動系統與風制動系統的聯繫。(4)制動倍率改為9.3, 制動鏈條改為制動拉桿。(5)無地板補助梁者加裝地板補助梁。以上改造項目至1975年已基本改造完畢。
1970年齊齊哈爾車輛工廠對QCH31圖紙又作了如下修改:對牽引梁與漏斗端隔板連線的節點進行了加強;對三孔固定槓桿支點進行了加強;工作室內在端牆上增設了視孔裝置,以便觀察車記憶體碴情況;改活動側板(工作室側面)為固定側板,增設了活動檢修小門。
1971年該車轉太原機車車輛廠生產。同年生產時按修改後的QCH31圖紙進行。
1972年太原機車車輛廠對該車圖紙進行了整理,並作了如下修改:(1)側、端牆板改用厚6mm平鐵板。(2)根據使用單
位要求,手動裝置改為兩套,分別操縱左右側底門,取消了連桿機構,並將半扇形蝸輪改為整扇形蝸輪。(3)為改善勞動條件,工作室內加裝了隔熱材料。(4)風動管路系統作了重新布置,增加了集中控制管路,使兩側底門可同時操縱,亦可單獨操縱。(5)13號車鉤改用2號車鉤。(6)後從板座改用B型一體的。(7)考慮到料源的情況,允許採用A3材質代替,但必須相應的加厚鋼板厚度。原交通部於1972年11月20日正式批准了K13型風動卸碴車設計圖樣,圖號為TYH02。
1972年、1973年和1974年,根據TYH02圖紙進行了生產,材質均採用A3。1978年生產時根據鐵道部指示,將2號車鉤改用13號車鉤,並相應的對底體架結構尺寸進行了修改,將車鉤連線線間距離由11942mm改為12046mm,底架總長度由11000mm改為11108mm;緩衝器改用MX-1型橡膠緩衝器。1991年經鐵道部批准,太原機車車輛工廠在該車上加裝了ST2-220型雙向閘瓦間隙自動調整器。
該車於1982年8月通過鐵道部技術鑑定,並正式定名為“K13型風動卸碴車”。該車於1983年6月獲鐵道部科技成果四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