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藍胸秧雞的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其餘上體暗褐色,羽緣橄欖褐色,具細的白色橫斑和斑點。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窄的白色波浪形斑紋;頦、喉白色,眼先、頭側、頸側和胸灰色,其餘下體橄欖褐色,具白色橫斑。
虹膜棕紅色或橙黃色,上嘴暗褐色,下嘴淡紅色或橙色。腳青灰色或橄欖褐色,爪淡褐色或角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155g,♀115-155g;體長♂267-286mm,♀220-260mm;嘴峰♂36-42mm,♀34-37mm;翅♂121-127mm,♀116-125mm;尾♂38-40mm,♀35-40mm;跗蹠♂42-50mm,♀35-40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藍胸秧雞棲息於水田、溪畔、水塘、湖岸、水渠和蘆葦沼澤地帶及其附近灌叢與草叢中,也出現於海濱和林緣地帶沼澤灌叢中。
生活習性

藍胸秧雞常單獨或成家族群活動,多在清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叢中。行動謹慎,行走時步履輕盈,每走一步尾亦隨之擺動,亦能在地面急速奔跑。游泳和潛水本領很好,游泳時身體露出水面較高。飛行較弱,一般亦很少飛翔,每次飛行距離亦較短,飛不多遠即又落入草叢中。主要以水生昆蟲、蝦、蟹、螺、螞蟻、金龜子等動物為食,也吃植物嫩葉、幼芽、根、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藍胸秧雞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四川、雲南、貴州、廣東、福建、海南島、香港和台灣。
中國以外分布於孟加拉國、汶萊、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繁殖方式
藍胸秧雞營巢於水邊草叢中或蘆葦沼澤地上,巢由乾蘆葦和乾的水草構成,呈盤狀,中間稍凹陷。每窩產卵5-9枚,卵為寬卵圓形,乳白色、被有紅褐色或紫褐色斑,卵的大小為31-37mm×24-29mm。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Gallirallus striatus albiventer | 藍胸秧雞印度亞種 | Swainson, 1838 |
Gallirallus striatus gularis | 藍胸秧雞爪哇亞種 | Horsfield, 1821 |
Gallirallus striatus jouyi | 藍胸秧雞華南亞種 | Stejneger, 1887 |
Gallirallus striatus obscurior | 藍胸秧雞安達曼亞種 | Hume, 1874 |
Gallirallus striatus striatus | 藍胸秧雞指名亞種 | Linnaeus, 1766 |
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 藍胸秧雞台灣亞種 | Yamashina, 1932 |
Gallirallus striatus paratermus | 藍胸秧雞薩馬亞種 | Horsfield, 1821 |
(以上內容來自: )
種群現狀
藍胸秧雞的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
保護級別
藍胸秧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藍胸秧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