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nier綜合徵

Fournier綜合徵

Fournier綜合徵(Fournier’syndrome)又稱Fournier壞疽,是一種以會陰部為主的嚴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特點是發病急驟,惡寒高熱,發展迅速,病情兇險,局部組織可廣泛壞死等。

【概述】

Fournier zong he zhen

Fournier綜合徵

Fournier’syndrome

本徵為Fournier於1883年首先報導5例,1952年Wilson建議將本徵稱為急性壞死性筋膜炎。到1978年文獻報告為380例。國內馬永江、鄭克立等先後報告27例。近年丁義江、靳德生先後報告5例。本徵因感染,嚴重,常危及生命,死亡率高達13%~45%。

【病因、病理】

本徵多為一種厭氧菌感染,在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可作為一種條件致病菌,也可由於混合感染所致。張慶榮將感染來源分為3類:①感染來自肛門直腸,如肛管直腸內外炎症、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未及時治療、肛管直腸手術後感染、肛管直腸損傷、直腸脫垂、痔注射不當引起感染所致;②感染來自泌尿生殖器官,如尿道周圍炎、尿道狹窄和尿外滲、尿道器械損傷、生殖器手術感染等;③繼發於全身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或全身極度虛弱。本徵的致病菌多為大腸桿菌、糞鏈球菌、擬桿菌、脆性桿菌和梭狀芽胞桿菌等。靳德生報導的4例中均為混合感染,3例為大腸桿菌、溶血性鏈球菌混合感染,1例為厭氧菌和變形桿菌混合感染。

征病變主要累及皮膚下組織、淺深筋膜及肌肉等。病變範圍常波及到會陰、肛周、陰囊、腹股溝、臀部、腹壁等處。感染壞死波及的部位與感染來源有直接關係,如感染來自肛門直腸者,病變常蔓延到肛周、腹壁、臀部等處。其主要是肌肉壞死和筋膜炎症,皮下組織和皮膚是繼發侵犯,如肛門直腸壞死較重,可造成狹窄、畸形和失禁等。如感染來自泌尿生殖器官,主要侵犯皮下組織和淺筋膜,可侵及陰囊、陰唇、腹股溝等處。由於本徵發展迅速,很快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死亡多由於感染性休克和嚴重多器官衰竭。

【臨床表現】

本徵主要表現為發病急驟的局部壞疽和嚴重的全身中毒症狀。

1.局部表現:以病變局部廣泛腫脹,皮膚灼熱,有紅斑或起皰,皮色紫暗,組織變硬,疼痛顯著為特點。如為肛門直腸感染所致,除有上述表現外,還可出現里急後重;甚或肛門流出帶血的臭穢液體,當膿腫切開或潰破後,多有惡臭黑色的液體流出。感染也可向其他部位擴散。張慶榮將局部病變的擴張分為2型:①病變侵犯肛門直腸周圍組織,此型多見。其症狀和體徵已如上述;②病變向遠處擴展,局部組織壞死較少,可由骨盆直腸間隙擴展至腹膜前間隙,侵及腹壁腹膜,表現為臍周紅腫和下腹部膿腫。甚至胸膜亦有炎性滲出。

2.全身症狀:一般初起即可出現較重的全身症狀,如惡寒高熱、全身虛弱等,有的可寒戰或持續高燒,如毒血症較重時可有休克徵象。

【檢查】

局部觸診,觸痛明顯,拒按,可有波動,但透光試驗常為陰性,有時可聽到捻發音。化驗檢查,白細胞計數可有增高,但有的反而減少,與感染的程度常無相關性。 X線檢查,可發現壞死區周圍、盆內和側腹部軟組織內有氣體,可能為類桿菌破裂後釋放氣體或菌種自行產氣的緣故。如為需氧菌大腸桿菌感染,由於消耗了組織中的氧氣,便為厭氧菌感染創造了條件。丁義江報告的1例其膿液有惡臭和產氣性,他認為是無芽胞厭氧菌感染的一大特徵。細菌培養,可發現致病病菌,如大腸桿菌、鏈球菌、擬桿菌、梭狀芽胞桿菌等。

【診斷、鑑別診斷】

由於本徵起病急、發展快,早期診斷較困難,往往就診時即已廣泛擴展,病情危重。因此,對本徵及時正確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凡肛周、會陰部腫脹廣泛,全身中毒症狀重,但局部化膿不明顯,疼痛較劇,皮膚紫暗變硬,X線檢查病變組織周圍有氣體等,應考慮本徵。

本徵應與丹毒、氣性壞疽相鑑別。丹毒以小腿、面部發病為多,局部表現為高出皮面的水腫性紅斑、發亮,與正常組織界限清楚;氣性壞疽病變多發生在下肢、臀部等肌肉豐滿處,其發展亦迅速,但肌肉廣泛壞死,呈褐紅色,失去彈性,病變組織中有大量氣體存在。

【治療】

積極進行全身治療和早期手術是治療的關鍵。此外,配合套用中藥治療常可有助於提高療效。

1.全身治療:由於本徵全身中毒症狀出現較早且重,因此應及早進行全身治療。全身治療主要包括支持療法和抗感染等。

(1)支持療法:及時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間斷輸血。

(2)抗感染治療:大劑量套用抗菌藥物,如青黴素類藥物。氨基甙類藥物和甲硝唑。丁義江等報導,套用甲硝唑0.4g,3次/天,口服;或靜脈滴注1g,此藥對厭氧菌及需氧菌均有效。混合感染者可採用氧呱嗪青黴素10g/天,靜滴;或1g/次,肌注,每晚1次。套用抗菌藥物時,應依據細菌培養和藥物過敏試驗的結果選擇使用。

2.局部處理:局部處理的主要方法是手術清創。目的在於清除已壞死及瀕於壞死的組織,以阻止感染壞死更廣泛的蔓延,減輕全身症狀,清創徹底。

3.中藥治療:在套用支持療法、抗感染療法及手術清創的同時,還可套用中藥配合治療。本徵多屬中醫內陷證,根據中醫理論,可給予益氣養血、清熱解毒之劑,藥物可選用太子參、白朮、雲苓、炒白芍、當歸、金銀花、連翹、黃芪、白芷、皂刺、陳皮等。在搶救感染性休克中,可選用參附湯以回陽固脫,對配合升壓藥維持血壓,增強機體代償功能,調節免疫功能起著較好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