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級核潛艇

E級核潛艇

E級核潛艇。英國皇家海軍的E級柴電潛艇於1912至1916年間建造,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之艦隊潛艇之骨幹。包括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所建之兩艘在內,該級潛艇共建成58艘。

基本信息

北約代號 蘇俄代號 蘇俄名稱
Echo I/II 659/675 (N/A)
659/675型 E-1/E-2級  航行中的E-2級潛艇  概觀 艦種 核動力巡航飛彈潛艇 擁有國 蘇聯/俄羅斯 前型 本級為首級 次型 C級核潛艇 同型 5(E-1)29(E-2) 竣工 1965年 結局 1995年前全部除役 技術數據 水上排水量 3768 / 4415 噸 潛航排水量 4920 / 5760噸 水上吃水 7.1 / 7.4 米 潛航深度 300米 全長 111.2 / 115.4 米 全寬 9.2-9.3米 艇體結構 雙殼體結構 動力系統 雙座壓水反應堆,單座汽輪機 水上極速 15.1 / 14 節 續航力 18000 - 30000 自持力 50天(E-1級單次航行僅僅允許10天) 乘員 104-109人 武器裝備 魚雷 首部4座533毫米以及2座魚類發射管尾部2座400毫米魚雷發射管 飛彈 6發П-5(659原型)8發П-6(675)8發П-500(675MK);8發П-1000(675MKV)659/675型 E-1/E-2級 航行中的E-2級潛艇 概觀 艦種 核動力巡航飛彈潛艇 擁有國 蘇聯/俄羅斯 前型 本級為首級 次型 C級核潛艇 同型 5(E-1) 29(E-2) 竣工 1965年 結局 1995年前全部除役 技術數據 水上排水量 3768 / 4415 噸 潛航排水量 4920 / 5760噸 水上吃水 7.1 / 7.4 米 潛航深度 300米 全長 111.2 / 115.4 米 全寬 9.2-9.3米 艇體結構 雙殼體結構 動力系統 雙座壓水反應堆,單座汽輪機 水上極速 15.1 / 14 節 續航力 18000 - 30000 自持力 50天(E-1級單次航行僅僅允許10天) 乘員 104-109人 武器裝備 魚雷 首部4座533毫米以及2座魚類發射管尾部2座400毫米魚雷發射管 飛彈 6發П-5(659原型) 8發П-6(675) 8發П-500(675MK);8發П-1000(675MKV)

E級核動力巡航飛彈潛艇(北約代號:Echo class,另翻譯為:“回聲級”)是蘇聯第一級核動力巡航飛彈潛艇,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
1956年,蘇聯政府決定建造核動力遠洋巡航飛彈潛艇以試圖在遠洋抵抗美軍為首的盟軍航母戰鬥群,遂制定659計畫書決定研製裝被П-5型反艦巡航飛彈,以H級核潛艇W級潛艇的改裝型號為設計藍本。計畫書中確定1961年要交付海軍32艘潛艇。1956年末,研製工程展開,由紅寶石設計局負責設計。1957年,П-5飛彈在W級潛艇的改裝型號上進行數次試射並最終成功完成飛彈系統的研究。隨後П-5飛彈被用於更多的W級潛艇的改裝型號以級J級潛艇中。1957年12月28日首艇K-45號就在阿穆爾共青城開始建造。其後製造的5艘E-1級艇全部歸屬蘇聯太平洋艦隊
但E-1級艇的最初裝備П-5型飛彈是打擊相對靜止目標而設計的,對於相對航速超過10節的敵艦命中率幾乎為零,而發射飛彈的時候潛艇必須保持水面狀態並且停車使得E-1級艇的實戰能力極為有限。隨後蘇聯在E-1級研製完成之後迅速就開始了675型(E-2級)以及651型(J級)的研製,同時開始研製的還有用於攻擊活動目標的П-6型反艦飛彈。
659型(北約代號Echo I)一共建造了5艘,全部於1961年-1963年間開工,建成以及服役,還有一艘K-30號艇在1961年建造完成之後因為675計畫而停止建造。北約將659型以及其後的巡航飛彈潛艇全部標為“SSGN”。659型裝備6座П-5D型飛彈發射筒以及6發飛彈。由於П-5D型飛彈不具備攻擊活動目標的能力,使得其戰略意義遠大於其真正的戰鬥價值。1969年-1974年,這5艘659型艇被改裝為659T型,即改裝為普通的核動力攻擊潛艇,撤掉了П-5飛彈發射筒以及相關係統,外層殼也重新焊接以減小阻力及其帶來的噪音。聲納系統也改成了N級上所裝備的聲納系統。全部5艘659型艇均服役於太平洋艦隊,其中K-122艇在1980年發生事故之後返場大修,後在1985年10月解除正式役,列入備用役,全部659型艇在蘇聯解體之後陸續除役。
游弋中的659T型659型(北約代號Echo I)一共建造了5艘,全部於1961年-1963年間開工,建成以及服役,還有一艘K-30號艇在1961年建造完成之後因為675計畫而停止建造。北約將659型以及其後的巡航飛彈潛艇全部標為“SSGN”。659型裝備6座П-5D型飛彈發射筒以及6發飛彈。由於П-5D型飛彈不具備攻擊活動目標的能力,使得其戰略意義遠大於其真正的戰鬥價值。1969年-1974年,這5艘659型艇被改裝為659T型,即改裝為普通的核動力攻擊潛艇,撤掉了П-5飛彈發射筒以及相關係統,外層殼也重新焊接以減小阻力及其帶來的噪音。聲納系統也改成了N級上所裝備的聲納系統。全部5艘659型艇均服役於太平洋艦隊,其中K-122艇在1980年發生事故之後返場大修,後在1985年10月解除正式役,列入備用役,全部659型艇在蘇聯解體之後陸續除役。游弋中的659T型 659型(北約代號Echo I)一共建造了5艘,全部於1961年-1963年間開工,建成以及服役,還有一艘K-30號艇在1961年建造完成之後因為675計畫而停止建造。北約將659型以及其後的巡航飛彈潛艇全部標為“SSGN”。659型裝備6座П-5D型飛彈發射筒以及6發飛彈。由於П-5D型飛彈不具備攻擊活動目標的能力,使得其戰略意義遠大於其真正的戰鬥價值。1969年-1974年,這5艘659型艇被改裝為659T型,即改裝為普通的核動力攻擊潛艇,撤掉了П-5飛彈發射筒以及相關係統,外層殼也重新焊接以減小阻力及其帶來的噪音。聲納系統也改成了N級上所裝備的聲納系統。全部5艘659型艇均服役於太平洋艦隊,其中K-122艇在1980年發生事故之後返場大修,後在1985年10月解除正式役,列入備用役,全部659型艇在蘇聯解體之後陸續除役。

鑒於659型飛彈的戰術價值尚無法達到作戰的要求,1958年蘇聯政府向設計部門下達了675計畫的設計要求書。其中對於675型艇的作戰目的要求為可攻擊活動目標並且具備能力進行攻擊地方海岸目標的能力。1961年П-6型飛彈設計完成並在W級雙筒型上成功試射。1963年675首艦在北德文斯克下水,隨後的1963年之1968年間建造了總共29艘,其中北德文斯克16艘,阿穆爾共青城13艘。
675型的飛彈系統從П-5D型改裝為了П-6型,同時由6組增到了8組,如果需要前往攻擊岸上目標也可以換裝為可攜帶核彈頭的П-5M艦對陸型巡航飛彈。儘管射程增到了450千米,並且能夠攻擊活動目標,但由於П-6型飛彈還是需要在水面發射,並在飛彈經過中段軌跡校正和末端引導信息送往第三引導方後才能下潛。這無疑使得潛艇一旦發起攻擊遭到追蹤和報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降低了生存性。隨後的1963年,蘇聯成功研製了П-500型飛彈。該型飛彈與П-6飛彈尺寸沒有很大改變,但射程增至550千米,不過該型飛彈仍然需要在水面發射,蘇聯海軍總共改裝了9艘,2艘在北德文斯克改裝,另7艘在阿穆爾共青城。後來的1979年,蘇聯第52設計局研製出了П-1000型飛彈,射程增大到了700千米並且能在水下發射。1981年起共有4艘675型被改裝成裝備П-1000型飛彈的675MKV型。全部675型於1989年起陸續退役,1994年最後一批675型正式退役標誌整個E級核潛艇退出歷史舞台。
E級核潛艇由於屬於蘇聯早期設計的核潛艇,由此也成為了事故頻發的一個潛艇級別。
1970年6月20日,E-2級K-108艇與美國海軍遍羅號核潛艇在鄂霍次克海與水下45米左右深處相撞,K-108的外層殼體受損,VIII艙和IX艙受損,遍羅號潛艇塔圍殼受損並嚴重漏水,無人員傷亡記錄
675型巡航飛彈核潛艇發射主武器——П-6反艦飛彈鑒於659型飛彈的戰術價值尚無法達到作戰的要求,1958年蘇聯政府向設計部門下達了675計畫的設計要求書。其中對於675型艇的作戰目的要求為可攻擊活動目標並且具備能力進行攻擊地方海岸目標的能力。1961年П-6型飛彈設計完成並在W級雙筒型上成功試射。1963年675首艦在北德文斯克下水,隨後的1963年之1968年間建造了總共29艘,其中北德文斯克16艘,阿穆爾共青城13艘。675型的飛彈系統從П-5D型改裝為了П-6型,同時由6組增到了8組,如果需要前往攻擊岸上目標也可以換裝為可攜帶核彈頭的П-5M艦對陸型巡航飛彈。儘管射程增到了450千米,並且能夠攻擊活動目標,但由於П-6型飛彈還是需要在水面發射,並在飛彈經過中段軌跡校正和末端引導信息送往第三引導方後才能下潛。這無疑使得潛艇一旦發起攻擊遭到追蹤和報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降低了生存性。隨後的1963年,蘇聯成功研製了П-500型飛彈。該型飛彈與П-6飛彈尺寸沒有很大改變,但射程增至550千米,不過該型飛彈仍然需要在水面發射,蘇聯海軍總共改裝了9艘,2艘在北德文斯克改裝,另7艘在阿穆爾共青城。後來的1979年,蘇聯第52設計局研製出了П-1000型飛彈,射程增大到了700千米並且能在水下發射。1981年起共有4艘675型被改裝成裝備П-1000型飛彈的675MKV型。全部675型於1989年起陸續退役,1994年最後一批675型正式退役標誌整個E級核潛艇退出歷史舞台。675型巡航飛彈核潛艇發射主武器——П-6反艦飛彈鑒於659型飛彈的戰術價值尚無法達到作戰的要求,1958年蘇聯政府向設計部門下達了675計畫的設計要求書。其中對於675型艇的作戰目的要求為可攻擊活動目標並且具備能力進行攻擊地方海岸目標的能力。1961年П-6型飛彈設計完成並在W級雙筒型上成功試射。1963年675首艦在北德文斯克下水,隨後的1963年之1968年間建造了總共29艘,其中北德文斯克16艘,阿穆爾共青城13艘。 675型的飛彈系統從П-5D型改裝為了П-6型,同時由6組增到了8組,如果需要前往攻擊岸上目標也可以換裝為可攜帶核彈頭的П-5M艦對陸型巡航飛彈。儘管射程增到了450千米,並且能夠攻擊活動目標,但由於П-6型飛彈還是需要在水面發射,並在飛彈經過中段軌跡校正和末端引導信息送往第三引導方後才能下潛。這無疑使得潛艇一旦發起攻擊遭到追蹤和報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降低了生存性。隨後的1963年,蘇聯成功研製了П-500型飛彈。該型飛彈與П-6飛彈尺寸沒有很大改變,但射程增至550千米,不過該型飛彈仍然需要在水面發射,蘇聯海軍總共改裝了9艘,2艘在北德文斯克改裝,另7艘在阿穆爾共青城。後來的1979年,蘇聯第52設計局研製出了П-1000型飛彈,射程增大到了700千米並且能在水下發射。1981年起共有4艘675型被改裝成裝備П-1000型飛彈的675MKV型。全部675型於1989年起陸續退役,1994年最後一批675型正式退役標誌整個E級核潛艇退出歷史舞台。

1973年6月14日,E-2級K-56級與一個蘇聯拖船相撞,艇首被嚴重損壞,27人死亡。
1973年8月20日,E-1級K-1號在加勒比海擱淺,艇首受到嚴重損壞
1976年9月24日,E-2級K-47級在北大西洋航行時因VIII艙中電路短路引發大火,3人死於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毒氣之中。
1977年8月28日,E-2級K-22號與美國護衛艦Voge號在地中海海域相撞。兩艦同時受到重創:K-22艇1號飛彈發射筒以及塔圍殼受重創;Voge號艇艉重創喪失動力。
1979年7月2日,E-2級K-116艇在日本海域發生反應堆事故,事故原因為左堆冷卻棒耗盡造成。一些艇員受到核輻射影響,但當時沒有人員傷亡。
1980年8月21日,E-1級K-122艇在沖繩東部85英里處航行時VII艙著火,14人死於一氧化碳毒氣之中。
1981年9月10日夜間,E-1級K-45號與蘇聯漁船“Novokachalinsk”號相撞,漁船沉沒,潛艇艇首外殼和聲納系統被徹底摧毀。
1984年6月18日,E-2級K-131艇航行於巴倫支海的時候VIII艙由於違反安全規定操作起火,13人死於火中。
1985年8月10日,E-2級K-431艇(原名K-31)在港中給反應堆灌注燃料時發生爆炸,10人當場死亡,300人受到嚴重輻射污染並在隨後數年死亡。
1986年11月,E-2級K-175號在港中停泊時反應堆發生事故,反應艙內發生爆炸並將港口污染,無人當時死亡。
1989年6月26日,E-2級K-192艇(原名K-172)發生反應堆事故,右堆第一迴路發生異常而停堆。艇員在由於放射能通過第一迴路擴散而受到核污染。無人當場死亡,但隨後全部艇員都檢查出被放射能污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