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緣由
“E政廣場”創建於2009年5月9日,是一個以模擬兩會提案方式,向中央各部委辦及地方政府提交意見和建議的網路互動建議專區。欄目的前身是2009年兩會期間的“e兩會”互動專區,由於網民反響熱烈,人民網將其擴展為“E政廣場”,作為“E兩會”的日常版。兩年來,“E政廣場”以其獨有的互動形式和大膽的創新手法備受各方關注,其積極而又富有建設性的內容,也得到了各級領導同志的肯定和高度評價,逐步發展成為匯聚社情民意、網羅民間智慧的全新平台,同時也為黨政機關回應網民關切、密切聯繫民眾開闢了一條重要渠道。有網民認為,E,“議”字之諧音,借之用於討論,評論之意 ,也是巧合。 隨著E政廣場的發勢必將再上新台階,有望成為中國網路問政第一品牌、網友參政議政的首選地。
發展過程
2010年底,人民網與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建立了“E案”報送機制。2011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彙編了《人民網強國論壇“E政廣場”E提案選編》,摘編了30份網民“E案”,作為全國政協提案徵集函的五個附屬檔案之一發放到每一位全國政協委員手中。這些“E案”集中反映了老百姓普遍關心的熱門問題,在政協會議開幕當天,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1+1”、“經濟半小時”等重點欄目都對其進行了報導,稱其為“每一條建議都是民眾的心聲”。 新華社的報導稱,翻開這本“E提案”……網民們對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關注,對“十二五”規劃的期盼躍然紙上。此外,E政廣場還與中紀委、審計署、民政部、民革中央、北京市政協等19家中央部委、民主黨派和地方組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截至2011年4月,“E政廣場”已徵集網民各類“E案”11106條,參與互動人數超過500萬。隨著網民參與人數的不斷增多,其影響力越來越大。用百度關鍵字檢索,有關“E政廣場”的相關搜尋結果已達1700萬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鳳凰衛視等知名媒體都對其進行過報導,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E政廣場”不僅吸引了眾多網民的積極參與,同時也得到了各級黨政官員、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的肯定和支持。目前已有近百條“E案”得到了回復和回應。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萬鋼、羅富和以及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等都曾給予“E政廣場”很高評價。有網民評價說,“E政廣場”是來自中國民間的聲音,也是億萬網民智慧的結晶!
鮮明特點
“E政廣場”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反響,主要基於以下三個特點:
互動平台的權威性。“E政廣場”是由人民網主辦,黨網的背景賦予了互動專區特殊的使命和特性。專區鼓勵網民提交有現實意義、論證充分、材料翔實的建議,真正為黨和政府出主意、想辦法。與多家中央部委建立了合作關係之後,“E政廣場”的權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在網民中的影響力也日漸提高。
互動方式的多樣性。“E政廣場”集提案、互評、鼓掌、拍磚、聯署簽名等功能於一身,“E案”可以接受其他網民的線上評議,網民還可以通過“微博同步”功能,將“E案”轉發到自己的微博上。多樣的互動形式和良好的用戶體驗,深受網民喜愛。
互動效應的延伸性。在專區中,網民可以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E案”的形式發布,關注度高、聯署人數多的精華“E案”還會被重點推薦甚至會被遞交到相關部門。互動的延伸性,讓網友的意見得以“落地”,這讓廣大網民實現了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提問者到建言者、從問政者到參政者的轉變。
編輯於(《【人民網】E政廣場》, 主創人員:羅華、劉紅、肖紅、申寧、楊鴻光、曾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