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
二戰期間,蘇聯紅軍的裝甲力量中,坦克和自行火炮(或者說是坦克殲擊車)是當仁不讓的主力。同時,作為重要的輔助裝甲車輛,裝甲偵察車同樣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了蘇聯裝甲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二戰期間蘇軍裝備的各種裝甲偵察車中;T-60/70輕型坦克充滿了應急色彩,性能也不能令人滿意,並且在二戰結束前就已經停止了生產;通過《租借法案》獲取的美制M3裝甲偵察車與英制“戴姆勒-野狗/戴姆勒”MK1裝甲偵察車,也隨著二戰的結束《租借法案》同時停止難以再獲得;至於由GAZ-64地盤衍生而來的BA-64,雖然有著製造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廉,裝備規模巨大的優點,在性能上面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BA-64作為裝甲偵察車輛繼續改裝和升級的潛力已經被發掘殆盡,面對二戰結束後的冷戰形式,難以再承擔相關的作戰任務,為蘇軍研製新一代專用裝甲偵察車輛的任務自然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研發過程
BTR-40的設計和研製,來源於一種原本由越野卡車衍生而來的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方案,基於GAZ-63(4×4)底盤的“141工程”,最初在1948年的競爭中,不敵基於ZIS-151(6×6)底盤的“140工程”(後改稱BTR-152)。不過,蘇聯軍方並沒有放棄“141工程”,考慮到“141工程”的車體雖然較小,但其採用的GAZ-63(4×4)底盤在技術上與“140工程”的ZIS-151(6×6)實際上是同源的,並沒有高下之分,代表了蘇聯軍用卡車的最高水準。同時,在參照了美制M3A1(4×4)的設計對“141工程”推倒重來後,1949年底,BTR-40以蘇聯戰後第一代裝甲偵察車的面目出現了。
基本結構
BTR-40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結構上都儘量忠實於其模擬原型——實際上就是在4×4越野卡車底盤上面重新設計一個裝甲車體。車體由6~8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板焊接而成,動力艙在前,駕駛艙居中,載員艙在後。駕駛員位於左側,車長位於右側,兩人前面都有35毫米厚的防彈擋風玻璃。車長、駕駛員各有一個側門,門的上方有一個觀察縫隙。後載員艙為敞開結構,8人制的偵查步兵班可通過車後雙開門上下車,車體左側安裝備用輪胎。早期的車體不開射孔,後期生產的車輛每側有3個射孔,每個後門個1個射孔。駕駛艙和車頂每側各有1個機槍架,可裝2挺SGMB,7.62毫米機槍(備彈1250發),俯仰範圍-6°~23.5°,可左右旋轉45°。生產型BTR-40裝備一台通信範圍達20~25千米的10RT-12電台,同時在車前保險槓上裝有一具4噸重的絞盤。
基本數據
乘員:2+8人
長度:5米
寬度:1.9米
高度:1.83米
重量:5.3噸
發動機:GAZ-40
功率:78匹(58千瓦)
功率重量:14.7匹/噸
懸掛系統:4×4車輪,鋼板彈簧
最大速度:80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285公里
裝甲:6-8毫米
主要武器:7.62毫米SGMB機槍
主要衍生型
蘇聯
BTR-141 原型。
BTR-40 原型生產型。
BTR-40A(1951年)防空型,裝有ZPTU-2雙聯裝KPV14.5毫米機槍。
BTR-40B(1956年)裝有裝甲頂版,乘員降至1個駕駛員、1個指揮官加6個乘客。
BTR-40V(1957年)裝有改良型輪胎壓力調節系統。
BTR-40ZhD(1969年)試驗性車輛,裝有路軌輪。
中國
55式 中國仿製版。
以色列
BTR-40 俘虜自埃及和敘利亞軍隊。
印尼
BTR-40 裝有輕機槍及方形機槍塔,車頂裝有煙霧彈發射器或裝有40毫米機炮塔,車頂裝有煙霧彈發射器及探照燈。
東德
SPW-40 東德的BTR-40仿製版,加裝有9M14(AT-3)反坦克飛彈發射器。
SPW-40A 東德的BTR-40A仿製版。
SPW-40Ch 東德的BTR-40Kh仿製版。
古巴
BTR-40A-AA 防空型,但將原本后座的所有座位拆除,改為裝上ZPTU-2雙聯裝KPV重機槍。
BTR-40A-PB 裝有反坦克飛彈發射器的BTR-40。
Jabali(M1975/4) 裝有3M11(AT-2)反坦克飛彈發射器的BTR-40,只製造了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