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現象

"80"指的是八十年代,"80後"就是指在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80後"這個詞首先由少年作家恭小兵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隨後迅速流傳並在網路中被高頻率地使用.雖然這個概念的所指並不一致,但多數人把它作為80年代出生的寫手的統稱.如:春樹,韓寒,許佳,郭敬明,張悅然,胡堅等.雅典奧運會以後,人們又把劉翔,姚明,杜麗,朱啟南,羅雪娟,郭晶晶,勞麗詩,張怡寧等體育名將歸到"80後"名下,並視他們為民族英雄. 從廣義上說, 80後不僅僅包括了文學的範圍,明星,運動員還有普通的80後出生的人都可以稱為80後,甚至也可以包括我們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
表現之一:80後文學現象
"80後文學"是指上個世紀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體的創作,他們大約是在20世紀末尾開始不斷閃耀在客群眼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韓寒,許佳等.進入本世紀後,新作層出不窮,新人不斷湧現,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賽"連續數年舉辦,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寫手,使"80後"文學群體日益壯觀,影響也越來越大.如韓寒的《三重門》,郭敬明的《幻城》,張悅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春樹的《北京娃娃》,李傻傻的《紅X》等,其中郭敬明的《幻城》和《夢裡花落知多少》甚至接連在2003年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80後文學是—種獨特的社會現象,文化現象,只就其"80 後"這一命名來說就包含著多種的文化內涵.作為中國進入21 世紀社會轉型階段的特殊產物,80 後文學這一文化現象是很值得探討的.
表現之二: 80後消費現象
①追求時尚,個性——標榜"我就喜歡"崇尚"我有我風格"
80後是時尚,個性的一代.傳媒高度發達,信息高速流通,各種時尚元素充斥,營造了"時下最流行"的消費理念.他們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強,喜歡追隨時尚,新鮮,前沿的消費潮流,看重產品的誇耀性,符號性,許多產品的本身核心功能反而成了次要因素.例如手機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通訊工具,而是時尚的炫耀品.他們關注並第一時間擁有最新的電子產品.
②追求物質享受——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檔
受廣告,海報,視頻,網際網路等傳媒營造出的消費文化影響,"80後"具有強烈的"享受生活"的意念.以前的人看重"物質化消費",有錢主要置辦"家庭資產",大到住房,小到冰櫃,彩電等而"80後"則強調"感官型消費"買CD,上網,互動遊戲,旅遊,聚會,健身等.他們容易受到奢侈消費品的吸引,品牌意識鮮明,電腦,MP3,數位相機等電子數碼類產品成為必需品,日常娛樂消費及旅遊消費比重增加.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講究排場,互相攀比,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檔.
③ 傾向超前消費——敢於"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與上一輩克勤克儉,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不同,"80後"超前消費意識崛起,花錢沒有節制,掙多少花多少,很少考慮為將來而儲蓄,敢於"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80後"信貸消費的比例也相當高,刷卡,透支已成為很多"80後"的日常經濟行為.他們雖然經濟能力不強,但敢於貸款買車,買房.隨著一些銀行在大學校園發行信用卡,一些大學生也步入信貸行列,用明天的錢為今天投資.
表現之三:80後就業現象
(1)"80後"由於物質需求膨脹,希望通過就業儘快和完全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但是,"80後"的初次就業,多半要從基層乾起,因為缺乏足夠的工作經驗,資歷和技能,不可能取得單位中的較高級職位,也不可能取得顯著超常的工作業績,在以職務薪酬和績效薪酬的崗效工資制的單位,其基本薪酬是很難滿足其物慾橫流的需求,因此對工作待遇的抱怨和絕望與日俱增.
(2)將薪酬待遇標準當作職業規劃和工作成就的首要標準,而不看自己是否具備用人單位的任職資格條件,是否具有必要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是否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和才能,在求職中往往過早或不適當地與用人單位討價還價,因此也就失去一些就業機會.
(3)有較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比較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較少顧及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標準,對組織紀律,企業文化的認同感相對較差,在工作中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得失和感受來評價用人單位的管理和待遇,往往會產生不公平感和不滿情緒,稍微心氣不順,就任性辭職,甚至不辭而別.
(4)初次就業時間短,而且跳槽頻繁,初次就業可能存在較大可能的工作不適應和不合適,需要通過適當的職業調整和轉換來選準合適的工作崗位,但是,盲目而隨意的跳槽,形成一種站在這山望那山高的見異思遷心理,很難安心在一個單位穩定工作一段時間,難以提高對新工作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5) 對於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估計不足,心理承受力脆弱,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滿腔熱情上崗,自我感覺良好,一經挫折即逃避退縮"的"三部曲".
表現之四:80後犯罪現象
近年來,80後犯罪在全部刑事犯罪中占據重要位置.據公安部2005年統計,1987年全國刑事案件的立案數為57萬件,到了2005年則達到了464萬件.其中未成年人占犯罪總數10%,可以推估,到了2005年前後,全國大約有46萬左右的未成年人犯罪.犯罪率的這一增長時期恰恰是"80後"成長的關鍵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