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愛和遺失的故事。片中男女主角經歷了長達十五年的愛恨糾纏,他們不僅要遭遇家庭變故、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更要面對他們自己內心深處的--少年時的傷痕。十五年,他們一直在為掙脫心靈的枷鎖和宿命的羈絆而掙扎。傷害是否會傳遞?傷痕是否能治癒?這一切影響著他們對待彼此的態度和方式,讓他們作出了不同的選擇,更讓他們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
龍井村的青瓦黛牆,從水天空濛中吱嘎划過的小船,還有美院那有些誇張的校園建築,恍然間好像又回到了杭州。江南的空氣,女子的水潤膚色。
1993年,張國榮剛拍完《霸王別姬》,娛樂資訊的聲音被汽車喇叭聲打斷,一個女人提著簡單的行李飛奔向了一個新天地,那裡有愛情,有汽車,還有一個英俊的男人——有女人所希望的一切,唯獨沒有女兒和木訥的丈夫。主人公沈星辰(劉冬飾演)頃刻之間成了孤兒。
1998年,香港回歸一周年,學習成績優異的沈星辰考進了重點高中,重逢了小時候的玩伴明遠(黃明飾演)。
相遇,青梅竹馬的童年友誼,家庭分崩離析的孤獨感,對於幸福的渴望和自覺遠離,讓她和他,出落成了現在這樣卓爾不群的樣子,帶著一絲憂鬱和倔強。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他們天各一方,應對著各自全新的大學生活和未來。她陽光快樂,一心要在最好的地方,奮鬥出一個最好的前景。而他則在迷濛的雨霧中,懷疑著愛情的期限。
2003年,SARS的恐慌大過了實際。生死關頭的愛情表白,讓他相信了愛情的存在。她發現,努力奮鬥的結果,並不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
……
影片相關資料
導演: 李芳芳
編劇: 李芳芳
主演: 劉冬 / 黃明 / 伊娜/ 陶帥 / 鐵政 / 黃偉 / 武文佳 / 史可 / 趙越 / 張立 / 李洪權 / 周韋彤
語言: 漢語國語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0-06-25
又名: 天長地久 / 天長地久之傷害 / 80後 / Heaven Eternal, Earth Everlasting
影片視點
《80’後》作為一部視角獨特的青春史詩,片中主人公15年的成長經歷,恰恰見證了中國社會從1993年至2007年間的這段歷史:90初的下海和出國潮,香港回歸,申奧成功,抗擊非典,奧運會召開,這部電影將這些重要的史詩與主人公的的命運絲絲入扣的結合起來,因此堪稱中國第一部當代年輕的青春史詩。
《80’後》給予了現實主義的人文關懷,言其現實,是因為劇本直面了中國社會這十五年林林總總的社會形象,將這一代青年人成長空間的文字真實展現,眾所周知,這十五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水平急速提高,同時社會和家庭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離婚導致單親家庭激增,家長寧可負債讓孩子出國留學,巨大的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計算機和網路發展,等等,這一代中國青年的掙扎,執著,與痛苦,都在整個電影中得到了體現。
導演簡介
李芳芳
中國第一個出版散文集的中學生。16歲時簽名售書的照片曾刊登在《人民日報》上。她18歲時獨立編寫十集電視連續劇《十七歲不哭》。該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並在1998年獲得飛天獎一等獎和金鷹獎一等獎。李芳芳成為這兩個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編劇。李芳芳是第一個同時被兩所世界排名並列第一的電影學院——美國紐約大學(NYU)電影學院和南加州大學(USC)電影學院同時錄取的中國大陸學生。李芳芳最後選擇了紐約電影學院研究生院,導演系。就是著名導演李安曾就讀的學院。2007年11月,《分開我們就墜落》(《天長地久》電影文學劇本)電影劇本在日本東京獲得“2007年亞洲青年劇本獎”。2009年10月,膠片處女作《天長地久》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
幕後相關
影片名稱的更改
《80’後》原名《天長地久》,李芳芳導演解釋說,《天長地久》與劉德華曾主演過的一部港片“撞車”,廣電總局建議片方修改片名。而且在前幾次的看片會上,觀眾對於片中“80後”生活也感觸最多。李芳芳表示自己最初非常抗拒改名,“但後來一位畫家前輩說的一句話打動並說服了我:觀眾的解讀是自由而犀利的,而這正是藝術品令人雀躍的特質。電影作為商品,推向市場時必須考慮到如何激起觀眾的解讀。”
《80’後》保存了不少《十七歲不哭》的痕跡,主角們就讀的學校還是那所振華中學,但影片裡的孩子們卻比過去更早遭遇更多成人世界的衝擊。從小青梅竹馬的男女主角相愛過程卻並不順利,而申奧、SARS、張國榮自殺、奧運會等時代烙印也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李芳芳解釋道,人要往前走,用今天的成熟和智慧安撫自己昨天的傷痛。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70年代和80年代人都有共同回憶的元素,張國榮的歌聲更是貫穿全片,但片尾曲《天長地久》則是由原作者谷村新司將國語版交給了李芳芳。“《有誰共鳴》曾經在我於異國求學的日子裡給了我很多感動,新改編的版本是一首溫暖而有主見的歌曲,楚生把它演繹得動人心弦。”
80後電影
算一算,80后里年紀最大也才30歲,現在就回憶他們的青春,會不會太早?但導演李芳芳說:“不早了!再不拍,就要找90後來演80後了。”她表示,姜文拍《陽光燦爛的日子》,顧長衛拍《孔雀》,都是想書寫自己的青春,可他們拍得太晚,只能讓夏雨這些年輕演員來演繹那段歷史。但《80後》的所有演員都是80後,他們不需要演,“那就是他們的時代。”
不過,不同於其他的現實題材電影,《80後》里並沒有突出時下80後買房難、就業難等物質生活問題,而是著重刻畫他們的情感世界,以及上一代人帶給他們的心靈傷痕。在李芳芳的視野里,80後的最大痛苦是:絕望地渴望被愛。“我們這代人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孤獨,只能養寵物;從小被迫要練琴,學各種特長;父母是雙職工,上班了就把我們關在家裡,想出去玩要翻牆;在學校、在社會裡,我們總是被要求、批評,很少被鼓勵、表揚。”李芳芳說,她小時候就特別希望回家後,父母不是問“成績怎么樣”,而是說“寶貝,我們好愛你”,這些體驗都被她放到了電影裡,“或許有些個人化,但絕對能代表很多人”。
《17歲不哭》很成功《80後》也不會失禮
《80後》是李芳芳的導演處女作,但她並不是無名之輩,18歲時她就寫過一部風靡一時的電視劇:《17歲不哭》,還拿了1998年的飛天獎和金鷹獎的一等獎。而李芳芳後來選擇當導演,也是被《17歲不哭》“刺激”的。
“我當年看電視時發覺,哎,怎么演的和我寫的不一樣,好多早戀的情節沒了。後來才知道,這是導演的二次創作,原來導演的權力這么大。”於是,高考後的李芳芳被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錄取,成為李安的學妹。
內地的電影審查制度也曾讓赴美歸來的李芳芳苦惱:“我拍之前,也很擔心會不會遭遇審查上的問題。可後來,《80後》一刀未剪過審。”這也讓李芳芳感嘆,很多時候,事兒都是自己想出來的,“當年我寫《17歲不哭》,很多人都說,你寫這種東西,誰會給你拍,誰會給你演?可結果很紅嘛!”
李芳芳說,《17歲不哭》的珠玉在前沒有給她當導演帶來任何壓力,“《17歲不哭》很成功,可《80後》也不會失禮。”
《80'後》曾獲得“亞洲青年劇本獎”
《80'後》導演李芳芳這位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編劇,由於一心想進軍影壇,因此李芳芳最後選擇了紐約電影學院研究生院導演系,也就是著名導演李安曾就讀的學院。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2007年11月,《分開我們就墜落》(現《80'後》電影劇本)在日本東京獲得“2007年亞洲青年劇本獎”,徹底證明了李芳芳努力與心血。
展映各大電影節,倍受盛讚
作為李芳芳首部電影,《80'後》拿到了一個開門紅,2009年入圍了第22屆東京電影節,成為唯一的一部由女導演執導的參賽及入圍影片。2010年5月4日,《80'後》作為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入圍作品在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展映,再度引起各大媒體空前矚目。而5月12日開幕的第6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之夜”,青春勵志片《80’後》,成為首部在本屆坎城展映的華語片,面向國際展示中國電影的全新魅力。據悉,蒙特婁電影節主席羅塞可看了這部影片後曾非常感動,盛讚道“這是一部新時代下具有人性光輝的作品,我覺得很溫暖,也很感動,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並非自傳 演員拍攝很享受
和其他導演處女作一般選擇自傳體的表達方式不同,《80'後》里李芳芳個人自傳的成分非常少。但據其表述,片中有兩個細節是她自己的親身經歷,一個是“小時候就聽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白,你找出一個給我看看”,還有一個就是“吐雞湯”。
演員無論是新人劉冬、黃明,還是經驗豐富的史可,均表示與李芳芳此次合作《80'後》讓自己很享受。劉冬仍沉浸在角色里,她喜歡沈星辰這個角色眼睛裡的清澈。黃明在本片飾演帥氣但家庭背景複雜的男生明遠,他在片中甚至經歷了非典浩劫。他最滿意於自己得SARS之後的病態造型,因為那是他“刻意不喝水,讓說話有粗糙口音”的結果。
史可於片中特別演出,她也是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全片,對於每一場戲都很喜歡。她最難忘於自己所飾演的角色得上了癌症,還要和自己的孩子見面。為了演好這場戲,她要多喝水,讓自己的臉浮腫,接連三個小時都得控制身體,讓身體也顯得浮腫。
花絮
李芳芳把張國榮的歌作為影片的插曲,她解釋道:“這首歌刻畫了人的孤獨,講述人應該如何去交流如何去生活。我在聽到張國榮的死訊時真的非常難過,決定一定要把他的歌用在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中。”
影片是反季拍攝,夏天的戲全部在冬天拍,周圍人穿冬裝演員們卻要穿短袖表演。有一場戶外的潑水戲,大家都冷得發抖。
李芳芳本來想用《蝸居》里的“海藻”李念當主演。
穿幫鏡頭
刀疤92年在地攤上賣襯衫的時候,他旁邊賣磁帶的人點鈔時數的是第5版人民幣,這版人民幣99年才正式發行。
2000年,星辰和明遠上大一的時候,所使用的NOKIA手機當時並未上市。不但如此,2000年手機遠未普及,即使男女主人公家境較好,剛讀大一時也肯定是不會在用的。
精彩對白
愛是你會幫助他走出痛苦;愛是分開就墜落。
影片賞析
這是一部注定不會有轟動效應的作品,儘管影片的主創群體與片名有著天然的契合度;這也是一部情感表達極為豐富的電影,哪怕故事的主體在80後這個目標人群中並不具備廣泛的普適性;同時更是一部在表達上回歸國產電影傳統審美取向、內斂而唯美的作品,雖然影片有著明顯女性視角的特質。
《80’後》的故事以愛情劇為主體,在一個較大時間跨度的設定下融入了中國大陸九十年代初到現今為止的多處時代特徵,比如張國榮,比如SARS,比如香港回歸和08奧運,其時代劇的創作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影片有足夠可能引發觀眾共鳴的細節。其實八十年代生人的群體特徵,在我看來是孤獨而帶有較強逆向思維傾向的,因為他們在父母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創傷之後出生,並且童年旁觀過發生在八十年代末的信仰危機,在他們的成長中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社會形態的急劇變化。所以獨生的大多數缺乏足夠的溝通,他們的人際關係也在古老的道德體系被逐步土崩瓦解的年代裡越來越脆弱,所有積極的,頹廢的,甚至中庸的人生態度里最多被提及的就是人生選擇的自我訴求,被安排和被設定的生活已經讓他們越來越反感,出現諸多莫名的危機意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照此妄言接下去臆斷,《80’後》表現傷痛似乎更容易引起共鳴,或者說在影片的目標觀眾群中能有比較直接的代入感。可惜最終看下來,筆者期待的代入感並不明顯。
影片開場就是一個背叛的母親,一個慘死的父親,這種令人絕望的未來在孩子的心中可能造成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星辰的優異成績與孤僻的少年時代有一個反比關係,她的才華並沒有在片中直接表現出來,卻有數個寄居於舅舅家旁觀表弟被灌注親情的畫面,而之後她的命運在遙控汽車穿行客廳的鏡頭下被表弟接棒,離異,再婚,同一屋檐下有三個不同血親的孩子。但看這邊廂出場的人物,已經包含了孤兒,單親,重組家庭,好一個用心良苦的傷痕設定!不可否認這種故事背景的設計輕易就能有較強的感情衝擊力,並且在敘事上能獲得較強的戲劇衝突,但其實普通家庭描述的缺失就已經使這個故事不具備時代劇的普遍特徵,也就失去了片名可能涵蓋的時代劇野心應有的大範圍情感共鳴,所以到最後影片主要的只是一個成長曆程較為複雜的女生的愛情經歷
即便在回憶與穿越的表象下本片只是一個結局充滿理想主義論調的愛情故事,影片作為導演第一部作品的細緻與周詳還是非常突出的。
第一:故事裡不存在多餘的角色。巧合是故事片最多見的演繹模式,影片在前85分鐘裡的宿命論很有意思,每一個出場人物都有其邏輯與情感上合適的位置,比如胖子,比如肇事司機,再比如明遠的母親,這些人不僅完善了整個故事的完整性,也在表現歲月變遷中人物特徵的多樣化上豐富了角色的多樣性,這一點上,可以讓不少人找到可能的代入感。
第二:從攝影到剪輯的傳統克制。全片有多個象徵性極強的定格畫面,並且在最後有一個夢境的寫實場景,而回憶的穿插不僅克服了順時敘事的單調,同時更多的有一種人物內心獨白的作用,這種在國產老電影中被使用泛濫的技術手段出現在這個銅臭滿溢的電影市場上,即便你被雷倒,那也是浮躁的觀影習慣所致,而不是影片本身有什麼可笑的地方。比如被聞嘉介入的星辰與明遠之間的戀情在第一次敗露後那個關掉的花灑一滴一滴的水墜落草坪的特寫,被電話打斷的二人重歸於好之前那一剎那俯視的鏡頭裡奔向不同方向的鏡頭,在被流氓追擊的時候主人公牽手狂奔之前從對視到牽手的慢鏡頭切換,都是早年國產電影中的常用的手段,這一點也最能體現影片樸素而真誠的味道。
第三:適量文縐縐的台詞注入細膩的女性視角。作為故事片,台詞一味的追求文藝氣息會讓人有做作的不適,但過於直白的文字也會在根本上使影像的美失去文藝片可能的思考價值。本片在敘事的時候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這應當源於導演作為一個文藝青年早年的文字功力,這些話雖然在敘事上可能多少都影響了影片的節奏感,但其中一部分不乏令人深思之處,比如: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白色,所有白色的東西,最後都會變黃,你找出一個不會變黃的白色
給我看看;少年的我們都是熱烈而堅持的,那是一種光芒,引人入勝。我羨慕那些時光流逝,卻沒能改變他們的人。這些從女性視角出發的台詞在引入思考價值的同時也把影片與普通故事片區分開來,變成唯美主義者的心頭好。
所以即便《80’後》的故事整體上局限於愛情糾葛,但復古精緻的感官很是好看。
影片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無端撞到星辰老爸的司機在事故之後開始做小生意,而後嘗試做傳銷,但一路窘困之後還是最終回到了開車的職業生涯上,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的隱喻相當明顯。而且星辰與明遠各自在影片結尾之前的命運,表弟陳墨的命運,也有類似的宿命論,另外幾個角色比如聞嘉的轉變,陳墨的父親等等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下人們最終妥協的無力與無奈。雖然這些元素在關於傷痕愛情的主基調下並不顯眼,但有了這些才有了影片給我的那即便不多但還是存在的一點代入感和心理共鳴。對比之下,結尾的妥協於理想主義儘管有著積極向上的一面,但終究與影片前面大部分時間裡敘述的殘忍的真實顯得無法統一,算的上小小的遺憾。
看《80’後》是一次獨特的經歷,影片在被商業伎倆淹沒的電影市場的情感荒漠裡有著獨特的美,雖然青澀而不夠熟練,並且情感的大篇幅描述大大降低了影片最終片名應有的時代氣息,但在其褪去了浮躁的創作動機下依然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嘗試。國產電影已經在追求時尚與潮流的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讓人安靜下來思考的東西卻越來越少,這一點看,2010年公映《80’後》其實對當下國產電影的市場規律操縱創作熱情是一個微妙的諷刺。
相關評價
觀眾:畫面精緻感情純真
雖然影片在暨大的放映場由於放映條件的限制出現了虛焦的問題,但現場觀眾對於影片的畫面基本持讚賞的態度。影片的畫面精緻,片中的西湖美景和杭州街景拍攝得非常細膩。有觀眾表示影片的畫面很像韓劇,非常唯美。而院線方面的人士則認為這部影片非常難得的沒有激情鏡頭屬於目前國內電影市場上少見的“純愛電影”。有院線經理表示:“這是部很棒的電影。是以前中國電影界從來沒有過的,人物背景,歷史的講述方式可以媲美國外的影片。”
不少觀眾好奇導演是否會再拍一部《90後》,對此李芳芳表示暫時不會有時間拍《90後》。她認為:“80後應該指的就是80年之後出生的人,我覺得90後也應該是包含在其中的。特別是我的這部《80後》主要是從渴望被愛的心理狀態來描述這一代人,它的涵蓋面比較廣。”
主演:伊娜聲明自己很“乾淨”
早前影片在《80後》武漢大學的提問上,女主角之一的伊娜曾以一句“80後嫁大款很正常”而引發爭議。有學生問伊娜在電影中出演的聞嘉嫁給了大款,並對於80後一些女孩子嫁大款的現象如何看的時候,伊娜說:“其實我覺得聞嘉也要生活,80後嫁大款是生活所需,我覺得這一切是生活的安排。”她的一段話在一些媒體發表後立即引發了爭論。
對此,伊娜解釋說:“我聲明我個人的生活是很乾淨的,我說的意思是在有感情的基礎上,也可以嫁大款,而且我說的完全是出演聞嘉這個人的感覺,我個人也不贊成完全沒有感情的嫁大款,我覺得有錢沒有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還是兩個人的感情,如果可以,我願意裸婚。”
原作者炮轟《80後》導演:曾想抹殺我的著作權
電影《80’後》雖然不是票房大戶,但在業內的口碑不俗,導演李芳芳也因此為人所知。不過昨日,該片原著小說作者、網路寫手JAS(真名:馮莉),通過部落格斥責導演李芳芳不厚道,“千方百計讓外界誤認為故事是她李芳芳原創,在海外參加電影節時影片上甚至沒有署我的名”。
馮莉說自己把李芳芳當朋友,因此以5萬元的低價,將15萬字小說《天長地久》的電影、電視劇改編權全部賣給了李芳芳。按照馮莉部落格的描述,李芳芳數次要求馮莉不要發布電影由她小說改編的訊息,還告訴馮莉,在國外參加影展時不會署她的名字,但回到國內一定會署名。隨後又打電話詢問馮莉,能否在國內上映的電影字幕中也去掉她的名字,因為電影只用了小說中的4個情節,還表示可以經濟補償,但被馮莉拒絕。
馮莉稱在電影上映前,她按和李芳芳的約定,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即將上映的訊息,卻引來了該片投資方的斥責,聲稱該作品是李芳芳原創,說改編是侵權。和對方溝通之後,馮莉才明白,李芳芳一直給投資方說的是該故事是她原創的。馮莉隨後要求李芳芳立即發聲明講清,但李芳芳拒絕了。馮莉表示,國內上映的電影后面確實打了字幕,但寫的是,“電影改編自李芳芳小說《玻璃房子》、馮莉小說《天長地久》。”
馮莉告訴記者,電影已經下線,她並無炒作之意,講出這些事,是因為覺得在整個事件中,李芳芳一直在矇騙她,試圖掩蓋她是小說原作者的事實,“雖然我沒有看過電影,但我覺得,即使你用我一個情節,也該給我一個名分”。她只是希望李芳芳能發布一個聲明,把這事說清楚。
李芳芳:國內拷貝都有署名
針對馮莉部落格里描述的內容,記者也採訪了導演李芳芳,她說,在國內的2000個拷貝之中,都有馮莉的名字,她和馮莉之間不存在任何問題,也沒有任何解釋的必要。隨後,其宣傳人員給記者打來電話,對方認為,馮莉所提到的酬勞問題、署名問題,其實她在部落格中也承認都得到了解決,“我們不清楚她發這篇部落格的目的”。
榮獲獎項
2011年9月25日,《80後》獲第三屆英國(倫敦)萬像ChinaImage國際華語電影節優秀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