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核武器生產基地

211核武器生產基地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原子城”如今已成為國家級旅遊勝地。 西海鎮,這座坐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高原小城,就興建於中國製造出第一顆核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核武器研製基地遺址之上,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擁有12000人口、占地4平方公里的旅遊名鎮。

211核基地

211核武器生產基地 211核武器生產基地

“原國營二二一廠退役時,對曾污染過的熱點設備和建(構)物進行了全面的清污處理,場地恢復了當地的草原風貌,只保留了一個放射性輕微污染物填埋坑,原國營二二一廠的輻射環境監測數據表明,該地輻射水平達到了國家無限制開放使用要求。”青海省輻射環境管理站站長王心明說。原國營二二一廠初建於1958年,1987年國家下令退役,並開始撤離職工,1993年通過國家驗收,1995年正式同意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地選址二二一廠總廠基地,並將其更名為西海鎮。 1999年原二二一廠職工全部撤離後,該地正式移交青海省地方政府管理,將州政府所在地遷移至此,從而揭去了她神秘的面紗,成為百姓安居的小鎮,該地也因她輝煌的過去而聞名國內外。

今天,距小鎮8公里處仍有一個被稱作“亞洲第一坑”的亞洲最大的放射性輕微污染物填埋坑。

認可

王心明介紹說,當年二二一廠內放射性水平比較高的污染物,包括加工車間刮下的厚厚牆皮,全部封固處理以後,已經運往國家處置場進行處置,剩餘的輕微污染物填埋在這裡,其中包括口罩、手套等防護類用品,成為了亞洲最大的填埋坑。該區域已被納入國家重點輻射預警設施監測系統,每年國家劃撥20萬元的專項資金進行長期監護。目前設定7口專門的監測井,用於重點監測其地下水中核素的變化情況,同時進行周邊空氣、土壤、牧草、牛奶及動物樣品的監測。海北州環保局也在此專門設立監測站,每季度定期向省環保廳匯報,其監測數據納入了全國輻射環境國控監測網路。王心明說,2003年,也就是基地退役十年後曾做了一次輻射環境現狀監測和回顧綜合評估,二二一廠退役是滿足國家法規及退役限值要求的,退役十年後廠區的總體輻射環境狀況與退役結束時的狀況沒有明顯改變,該地區的輻射水平遠低於公眾個人劑量限值——每年1毫希沃特的國家標準要求。他說,青海省的輻射監測不僅局限在二二一廠原址,作為全國輻射環境監控的一部分,2007年至2010年,中國政府投資1125萬元擴建西寧市湟中縣的青海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所有廢棄的放射源,在經過初步處理後,暫存在廢物庫,當達到一定量時,移送至國家放射性廢物最終處置場進行處置。 目前,青海省全省已設立5個自動監測站和24個監測點,這一數量還將在“十二五”期間逐步提高,擴大覆蓋面。監測對象包括大江大河、重要水體、土壤、代表性城鎮。

“我是1999年搬來的,在這裡已經住了好多年了。我覺得挺健康的。”一位名叫仁青的藏族老大爺對新華社記者說。居住在當地的居民,每天早晨都在西海鎮民族和平紀念碑對面的小廣場晨練。這位59歲的大爺說,他一家7口現在都居住在這裡。這座曾經是軍事禁區的小鎮現在已經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 國家4A級景區、全國特色旅遊名鎮、全國衛生城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前這兒是非常嚴格的禁區,別說是人了,連只鳥飛進來都知道。現在的西海鎮每年要接到80萬遊客”,海北州旅遊局局長鬍勇,“過去的核武器基地現在已經變成了生活區、政府大樓、博物館和旅遊景點。不僅如此,還有許多風景名勝環繞著這個城鎮,比如青海湖、祁連山和金銀灘草原。” 當年的18個工作區在搬遷後重新劃分為7個分廠,現在已經變為他用,其中一分廠變成了唐湖電廠,二分廠變成了射擊場,三分廠成為電解鋁廠,四分廠仍然扮演者熱電廠的角色。六分廠是當年的爆轟實驗場,如今已成為旅遊景點,距離青海湖僅20多公里。在距離爆轟場不足百米的地方,附近牧民的牛羊正在安逸地吃草,享受時光。 “我們家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一位46歲的牧民東保對記者說。他曾經被二二一廠僱傭為後勤保障員,負責向職工供應牛羊肉、奶製品和皮革等。“我的工資一直很好,70年代我一個月就有38塊錢,80年代漲到兩三百元。如今我放牧每年收入有四五萬元。我的家人和牛羊都喝這裡的水,吃這裡的東西,我的生活一直很好。”東保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