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出席座談會。王滬寧、劉延東、劉奇葆、許其亮、栗戰書出席座談會。
座談會上,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劇協主席、上海京劇院藝術指導尚長榮,空政文工團一級編劇閻肅,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中國舞協主席、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葉辛,中國影協主席、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李雪健先後發言。
講話全文
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他首先表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長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致力於文藝創作、表演、研究、傳播,在各自領域辛勤耕耘、服務人民,取得了顯著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國文藝園地百花競放、碩果纍纍,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習近平向全國文藝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
習近平指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
習近平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習近平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民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台階。
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鬥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習近平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深入民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藝術可以放飛想像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習近平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習近平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習近平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鑑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要把文藝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貫徹好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把握文藝發展正確方向。要選好配強文藝單位領導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備、能同文藝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幹部放到文藝工作領導崗位上來。要尊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個性和創造性勞動,政治上充分信任,創作上熱情支持,營造有利於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鑑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發言全文
鐵凝
牢記良知和責任
前天(13日),我正率中國作家代表團在奧地利訪問,接到會議通知後,昨天(14日)便中斷訪問飛回了北京,因為這個會太重要了。在返回的途中,我不禁想起七十二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在那次會上,毛主席發表了《講話》,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鼓舞著廣大文藝家走向時代,深入生活,把自己的創作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今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召開這樣一個文藝座談會,對於激勵和引導全國文藝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中去,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新時期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廣大作家回響時代的召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作出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中國文學事業呈現出大繁榮大發展大團結的生動局面。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文學的繁榮離不開黨的文藝政策的指引,離不開黨中央的親切關懷。黨為文學發展指明了方向,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大氣候。“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命脈。在黨的文藝政策指引下,作家的創作和作品出版的空間越來越廣闊,深入生活得到了很多具體、實在的幫助。黨的關懷激勵著作家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
在今天的會上,很多同志都會想起總書記當年所寫的那篇《憶大山》,我和許多作家朋友一樣,都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那種情深意長的溫暖。作家特別關注細節,《憶大山》中的很多細節令人難忘。比如,總書記當年經常和賈大山促膝長談,有時夜深了,院門關了,他們一起悄悄地從大鐵門上翻過。比如,賈大山是總書記到正定後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而在賈大山垂危時,總書記又專程前往正定,兩人執手相望,留下了賈大山人生的最後一張合影。我們從這些細節中感受到了高山流水般的相知相敬,我們也從正定一個作家的小院想到了延安的窯洞,體會到了黨對廣大作家的尊重、信任和愛護,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深切期許。
我個人也與賈大山同志熟識。當年,讀了總書記的文章,我一直在想,是什麼使他們結下了那樣深摯的友誼?我想這是因為賈大山同志的高尚人品,同時也是因為賈大山是一個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的作家。他曾在一篇小說中借著主人公、一個鞋店掌柜的嘴說過:“人也有字號,不能倒了字號。”在和賈大山的交往中,他給我講了許多農村和農民的故事,在他的講述中、在他的作品裡,我能夠強烈地感到,他的呼吸就是廣大農民的呼吸,他眼中的光就是照亮著無數勞動者心靈的光。他的筆下凝注著人民疾苦憂患的重量。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他從來也沒有把自己的命運與黨和國家、人民的命運割裂開”,“他更沒有忘記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責任”。
“良知和責任”,正是因此,總書記和賈大山情深意長,也正是因此,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作家心心相印。文學從來就不僅是作家個人的事業,中華文化有著悠久深厚的“詩教”傳統,文學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風俗的重要途徑,“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更讓人們看到光明和希望,對生活充滿信心”。從古至今,那些偉大的作家們,從未放棄他們對家國天下、對民族命運的責任,他們作品呼應著人民的憂樂,深沉地表達著把中華民族從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們向上、奮進的思想和情感。牢記良知和責任,這是黨和人民對廣大文學工作者的鄭重囑託,我們要有擔當的氣概,不辜負黨和人民對作家的期待。
馬克思早年就指出,“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的判斷者”。如何面對和迎接這樣的“判斷”,中國文學在百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提煉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學什麼時候與人民共呼吸、共命運,文學之樹就會枝繁葉茂,什麼時候離開和違背了人民,文學之樹就會枯萎凋零。這一點,一再地為歷史所證明,它仍會被未來的歷史所印證。今天的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將要發表重要講話,我們一定要學習貫徹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使中國文學的創造力更充分地激發和揮灑,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尚長榮
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些體會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跟各位領導、各位同仁相聚在金秋十月的北京。今天,我想從自己的藝術經歷中談一些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體會。
我從事了60餘年戲曲工作,因為家庭的原因,可以說在娘胎中就感受到了中國京劇藝術旋律的優美。自幼耳濡目染,看到的都是父親的教學、師兄們的勤學苦練,戲曲慷慨激昂的旋律、動人的情感,以及高台教化的功能潛移默化中根植心間。戲曲藝術作為我畢生鍾愛和從事的事業,至今仍覺得它是寶藏,究其根源就是它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它的程式、語言、旋律遵循著美學原則和精神核心,代表著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但是傳統並非不創新,古典也並非不時尚,回顧戲曲藝術的道路,本身也是在包容創新、兼收並蓄中發展演變,比如京劇能夠集合各劇種優點,使之融會貫通,節奏明快,旋律順暢。
現在時代在發展,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更需要傳統文化精髓的注入,黨和人民把繼承、弘揚、推動和發展傳統藝術的重擔交給戲曲工作者,我們如何做好這門學問?結合我個人關於《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于成龍》的創作實踐而言,我想不僅要尊重傳統、研究傳統、繼承傳統,還要激活傳統。這三部曲也是在我和團隊反覆實踐、集思廣益中創排完成並得到了觀眾的支持和認可。
文學藝術不僅要帶給觀眾藝術享受,還應有關照現實和啟迪作用。新的時期下,我們在把握傳統戲曲的深邃底蘊,用活傳統戲曲的深厚技巧,保持每個劇種的不同風格、個性及美學內涵的前提下,還應融入這個時代,適應觀眾新的文化。戲曲表演者可以通過學習、借鑑、移植、發酵,在自己的思路下把程式用活,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加強戲曲藝術的表達力和展現力,帶給觀眾更好的藝術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戲曲工作者也在創作演出中努力踐行傳播傳統文化。有個鮮明對比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近年來,戲曲人尤其是基層院團處在非常邊緣化的現狀中,但他們仍然甘受清貧,堅守著精神領域的一方淨土,傳播真善美,鞭笞假惡醜,再苦也要演好戲,以實際行動擁護黨中央的決策與號召。如山西兩個院團都在演出《廉吏于成龍》,老百姓非常喜歡,只是唯利是圖的經銷商不喜歡。如果為了利益而摒棄傳統文化,如果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最後底線無法堅守,那么藝術舞台將逐漸被歐美所取代,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非中化文化的載體將大行其道,那是我們不願見到的。
國家對文藝事業的關心和支持讓我們感到溫馨,更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振興戲曲藝術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更應身體力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大局意識、使命意識,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開展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工作,精排、精演,使老戲煥發出時代的光彩;在新創劇目方面精益求精,創作出喚醒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盡一個戲曲人應盡的天職和良心!
閻肅
鐵肩擔道義 傳播正能量
我稱得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戰線的一名老兵。1930年生,今年84歲,當兵當了60多年了。我是踏著前輩的足跡、讀著前輩寫的書、看著前輩寫的戲、唱著前輩寫的歌在軍營里長大的。到現在依然在心裡經常哼唱著“追上去追上去不讓敵人喘氣”、“打得好哇打得好來打得好”、“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和“雄雞雄雞高呀么高聲唱”那些歌,我熱愛這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隊伍,枕戈待旦、豪氣乾雲!當然,我們也有風花雪月,但那風是“鐵馬秋風”、花是“戰地黃花”、雪是“樓船夜雪”、月是“邊關冷月”。就是這種肝膽、這種魂魄教會我跟著走、往前行,我願意為兵服務一輩子!所以,我、我們,總是快樂地前行,沐浴著陽光和春風,心中常念叨的就是6個字:“正能量、接地氣”,在部隊來說就是有兵味戰味!
這個兵味戰味體現在哪裡?不外乎兩條。一個是我們的作品,不管是一首詩、一首歌還是一部劇,都要說出戰士的心裡話,寫出戰士的真感情,讓戰士發自內心地去喜歡去傳唱,讓他們在衝鋒陷陣時有無窮的力量,在軍旅生活中有前進的動力,在成長曆程中有精神的港灣。近年來,軍隊推出了一批強軍歌曲,鼓士氣、抒兵情、壯軍威,唱出了當下軍營的最強音,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另一個是我們這些文藝工作者,還是要保持紮根軍營、官兵“五同”的好作風。現在總政組織軍隊文藝工作者走基層、要求多下部隊慰問服務,很多軍隊文工團也在搞下連當兵、多聞兵味,這樣的舉措好,我衷心擁護,很多去過的同志也都表示受益匪淺。軍營是我們創作的沃土,戰士是我們謳歌的主角,離開了這些,就沒了兵味戰味,甚至會變味。
然而,我們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近年來,我總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社會上緋聞、醜聞,花邊桃色;作秀、作嘔,低俗惡俗,紛紛闖入眼帘、聒噪不休,好像這才時髦奪眼球,甚至香臭不分、法紀不論,越黑越火,讓我著實感到有點寒風颯颯。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偶然現象,一笑置之;漸漸地我從一些青少年的反映和津津樂道里,感到不可等閒視之;最後我感到冷風刺骨,不能就這樣聽之任之了。我們好像不能光看到評了多少獎、開了多少花,而要真看看移風易俗、社會風尚、流行風味兒了!更何況在人家不遺餘力、重金營造、推而廣之的情況下,我們有少數人還爭先恐後搖旗吶喊、推波助瀾,被市場、收視率牽著鼻子走,還津津有味、得意非凡,這還有點文藝工作者應有的良知么?
所以,我一直在渴盼中央發出清晰有力的聲音,重現文藝的朗朗天空。72年前,我們黨開過一次文藝座談會,叫“延安文藝座談會”,明努力方向、開風氣之先、啟一代文風,正本清源,振奮了全國人民;今天,我舉雙手贊成開這樣一次文藝座談會,我期待著這次會議能夠振聾發聵,潤物揚帆。
我覺得,我們每一位以文藝為終身職業的從業者,我的同行們,都應該做到“四有”,那就是胸有大業,腹有詩書,肩有擔當,術有專攻!我們還應該有“四藝”,那就是大義、道義之“義”,堅毅、毅力之“毅”,友誼、情誼之“誼”,然後才可以談到藝術、文藝之“藝”。
“四有”、“四藝”,大家共勉,有偏頗之處,敬請指正。謝謝!
許江
關注視覺中國 弘揚核心價值 鑄造國家形象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美術界遵循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紮根時代沃土,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圍繞文化強國的振興,以服務人民、服務大局為中心,不斷掀起繁榮創作、體制創新、人才培養的熱潮。
繁榮創作:以今年舉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為例。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既是共和國建設和發展的紀念豐碑,又是一代代藝術人才的成長記憶。本屆全國美展按畫種分13個展區在全國各地展出,畫種分布、參展作品、觀展觀眾都創歷史之最。美術創作可謂碩果纍纍。
體制創新: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各種公辦和民辦的美術館紛紛建成,國家藝術基金和民間藝術基金先後推出,各種公益性的、高質量的美術展覽頻頻舉辦。對於美術藝術而言,今天的時代是歷史上最好的年代。我們難以忘記2004年大年三十,習主席冒著細雨,現場考察,研究拍板浙江美術館的建設,並確定美術館的風格與定位。
人才培養:今天,美術院校和各藝術院校都是報考熱門,藝術創作與文創產業引領學生就業的新趨向,中國的美術教育從規模到質量上都走在國際美術教育的前列。以中國美院為例:2006年,習主席提出“浙江省全力支持中國美院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文化大省、教育強省、美術強省的建設繼續作出重要貢獻”。遵循習主席指示,中國美院以大學建造與心靈塑造同構的望境理想,以藝匠勞作與哲人思考相結合的哲匠理想,還以傳統文明精華的現代活化和國際優秀文化的本土活化的創造性活化思想,來建構視覺人文學科群及其內涵發展。
美術藝術在歷史上,在各種文明創造中,歷來是最活躍敏捷又最沉澱深厚的藝術種類。它的個體性創造和物化展示、收藏、傳播的方式,使其始終既有文化開拓和前衛的性質,又具有文明化石的歷史性特徵。世界上每一次文明浪潮中都有美術藝術的突出作用。我提議重視視覺文化建設,以此為抓手,來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覺表達和社會實踐體系,建構中國文化創新與全球傳播的視覺平台,建構以視覺文化為特徵的中國學系統。視覺文化建設要擔負起四個方面的文化責任:
一、核心價值的視覺表達。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地本無心,此心就是核心價值觀。要把這個核心立起來,使其成為“生民”、成為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習主席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如何讓這個體系根植在年輕一代心中,它必須有抓手,必須是可感、可觸、可依的“活物”。我們倡導閱讀經典,這個經典不僅是國學經典的經、史、子、集,還包括視覺上的國學經典、民族民間的書畫器物。我們要選出中國名畫百幅、名帖百幀、名築百莊、名物百尊,讓年輕一代從這種形象的教育中理解中國、感受中國,從這些實實在在的書畫器物的體認中重建鄉愁,重建心中的、可以帶著走的家園。
二、中國文化的視覺創新。藝術創新要紮根現實生活的沃土,要直面這個經磨歷劫、生生不息的現實中國,並在這個層次上,做好傳統文明精華的現代活化和國際優秀文化的本土活化,創造性地努力完成這雙向的活化,並取得時代的創造性成果。習主席今年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談到中國的寫意油畫,正是這方面的重要例證。
三、優秀傳統的視覺活化。習主席說,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個活化就是要倡導全社會的書法、民藝、民樂的學習,讓今天的人們通過上手的操習,了解文化內涵,體驗傳統靈魂。今天大數據、網際網路、多媒體時代,更需要這種視覺傳統的心靈活化。
四、國家形象的視覺傳播。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已成國家戰略。在這方面,確實存在文化輸入與輸出的失衡、文化對話失聲、文化傳播形同土特產地攤的現象。如何建構以視覺文化為特徵的中國學系統,讓真正有活力、有競爭力、有創造力的藝術走出去,營造極具感受力、感染力的文化傳播,是視覺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為此,我們建議,把視覺文化建設納入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充分發揮視覺文化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謝謝大家!
趙汝蘅
文化的力量
參加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非常激動。這裡,請允許我先講一件發生在不久前的事情。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小金灣,是一個以東鄉族為主的鄉村,村民們信奉的是伊斯蘭教。在小金灣,升學率一直是個讓校長頭痛的問題。男孩子,過了三、四年級之後,就失學了,因為學會了簡單的算術,就要早早開始去學做生意;女孩子,乾脆一年級之後,就不讓上學了。原因很簡單: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然而不久前我們得知,今年年暑假過後,9月份開學時小金灣國小的入學率居然沒有流失,沒有一個孩子退學!新生的入學率上升了!從原來一個年級80到90個學生,今年達到了300多名!長期以來農村孩子失學問題,特別女孩子失學問題,竟然得到了好轉!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改變?在當地的調查中我們得知,這竟然是因為中國舞協在那裡開展舞蹈志願服務項目——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之後,發生的悄悄的、可喜的變化!
我們於是驚訝了:舞蹈,真的有這樣的魅力!藝術,就是可以這樣“潤物細無聲”!
也是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之前,中國舞協舉辦了“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匯報展演”。來自全國偏遠地區的18個民族的500多名小學生,在北京的民族劇場上演了各自民族的少兒舞蹈,他們感情真摯,表演樸實,載歌載舞,令人讚嘆!有一個叫金淑梅的文藝志願者老師,來自甘肅省酒泉,看著這些農村孩子們在北京的大舞台上成功演出,激動得泣不成聲,滿臉熱淚。因為,這些農村孩子,從來沒有走出家鄉一步,不要說北京,就連縣城都不知道在哪裡!他們到了北京,什麼都新奇,沒吃過自助餐,沒見過豆角以外的蔬菜,沒見過抽水馬桶,不知道上廁所居然可以坐著!但是,這一天,他們在北京的大舞台上,綻放出燦爛而自信的笑容!小金灣國小的四年級學生楊文,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北京,原來覺得特別遙遠,做夢都沒想到今天真的來了!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楊文的日記,給我們很多感動。像他這樣的千千萬萬普通的農村孩子,他們渴望文學藝術來到自己身邊,照亮生活的道路,伴隨一生成長;他們渴望從藝術作品中得到真理的啟迪,善良的發現,美好的滋養。
面對這樣的渴望,面對偏遠地區、貧困地區,面向生活在基層的百姓;我們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能做什麼?我們不能觀望、不能猶豫、不能躲進小樓,我們只能背起這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加倍地努力,再努力!我們不能端著那些假大空的“架子”,我們只能踏踏實實地創作人民喜愛的作品,與人民面對面,與人民心貼心!我們不能孤芳自賞、不能一切向錢看,我們必須用文化的力量傳播陽光,移風易俗,教化人心,驅散霧霾,改善人性,人們更多的精神力量!這既是文化藝術工作者機遇,也是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中國舞蹈家協會在中國文聯黨組的堅強領導之下,實施了文藝志願者服務項目——“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帶領舞蹈家和青年舞者們堅持深入生活、為廣大人民民眾服務,提升文藝本領。實踐證明,這既成了抓精品、促人才的重要途徑,陶冶了廣大舞蹈工作者的靈魂和操守,同時也為滿足人民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找到了好的出口,讓基層民眾得到了更好更多的文化食糧。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藝術工作隨著時代的腳步,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應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充分貢獻自身的才智,充分發揮文化的力量,更好地實現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目標!
最後,我要向大家報告一個好訊息:就在昨天(10月14日),我們又有新的一批文藝志願者,50多個舞蹈志願老師,從酒泉又出發上路了。這一次,他們決心要讓舞蹈志願行動,覆蓋整個酒泉地區的所有農村國小,惠及成千上萬的甘肅各個民族的孩子。孩子們在電話里爭著說:中國舞協的老師們,放心,我們一定會跳的更好的!親愛的北京,我們一定會再來!舞蹈志願者們說:羌笛無須怨楊柳,春風早過玉門關!
謝謝大家!
葉辛
捕捉時代的新意
最近,我又去了一趟貴州。上海的作家朋友們問我,你怎么對貴州鄉下有那么大的興趣,幾乎一年要回去一次,我用一首小詩回答:明麗艷陽耀山川,潔白雲朵繞山巒,冬春夏秋到山鄉,四季景觀不一般。這雖然有一點和朋友開玩笑的意思,但也是我由衷的體會。每一次回到我熟悉的貴州山鄉,我總會發現生活當中的一些新的帶著泥土味的實感的東西,心中也就會萌動起一股創作的願望,比如我這次去的貴州安順西秀區的浪塘村,本來是去看美麗鄉村風光的,沒想到卻歪打正著地看到了這個古樸而又傳統的村寨上,用栽種農作物的生態辦法,解決鄉村裡的污水淨化問題,我繞著淨化田走了一圈,還一點也沒有臭味,這不禁令我欣喜,還令我吃驚,因為我記得在參加上海市人民代表視察市郊先進的農村污水處理站的時候,還聞到一股股臭氣。
鄉下的河道、小溪流、溝渠的污染,是一個談論了很久,讓人煩惱不已的問題。我不由得在污水淨化田旁邊站了很久,聯想到今年夏季參加全國書博會後,我去貴安新區的布依族村寨,看到家家戶戶整潔的院落,寨子裡彎曲的小路上鋪設的既生態又平整的道路,院牆上充滿布依族風情的農民畫,和我40多年前插隊落戶時生活了多年的寨子真正地可以說是換了人間,讓我從心底深處感受到,今天的貴州山鄉農村,雖然仍是那么遙遠而又安靜,但是也在起著令人喜悅的變化。
差不多20年前,我寫過一篇《兩種生命環》的短文,在這篇為參加國際筆會亞洲太平洋會議所做的小文中,我寫到了作家應該不斷地向生活學習,用兩副目光來觀察生活的體會。那就是我初到農村插隊的時候,經常是用一雙上海小青年自以為是的目光來看待貴州山鄉里的一切,覺得山鄉偏遠、閉塞,甚至還荒蠻和落後,但是,在村寨上待得久了,和貴州的各族老鄉共同勞動,慢慢地我的目光起了變化,我經常也會用一雙鄉下人的眼睛,疑訝而愕然地瞅著縣城、中型城市、省城、瞅著北京、瞅著上海一年和一年不同的新景觀,並且把這些新的人和事帶給我心裡的震顫用筆記下來。就是這樣,當兩副目光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往往會有新的靈感冒出來,新的創作衝動湧現出來。
35年前,當我創作長篇小說《蹉跎歲月》的時候,有出版社的編輯勸我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怎么寫小說啊?上面還在提倡要到農村去,客觀上一批知識青年都在回城,你寫出來,出版社怎么會出,出版社的編輯也無法把握。我也為此困惑了很久,但是我後來想,我要寫的都是我生活當中體驗過的插隊落戶的生活,只要準確地把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捕捉時代的新意,是會有讀者的,所以,我還是把《蹉跎歲月》寫了出來。事實證明,《蹉跎歲月》發表、出版,尤其是改編成電視劇以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20年前,我寫作長篇小說《孽債》的時候,也有人勸我說,你這種故事,是知識青年命運中的少數,一個知識青年有兩個女人,一個女知青嫁了兩個男人,這種故事沒什麼典型意義,我也猶豫了很久不敢下筆,但是我回想起一個一個有這種感情經歷的知識青年跟我敘述到他們命運時的苦惱眼神,我想這是生活恩賜給我的,我應該把這樣的故事寫出來,因為這樣的故事帶著時代的烙印,它折射出來的是我們這代人的命運和感情經歷,會給讀者有耐人尋味的思考。後來《孽債》出版了,也改成了電視連續劇播出了,同樣受到了歡迎。
今年,我又寫作了長篇小說《問世間情》,這本書寫的是我們兩億多進城打工一族中時有所見的臨時夫妻現象,又有人勸我說,這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支流,不要去表現它。但是我看到生活中有過這種煩惱的感情經歷的男男女女,像生活中漩渦般打轉轉似的情景,而且全國兩會上都有代表在呼籲關注這種現象。這是一種新的矛盾,處理好這樣的矛盾有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意。我還是把它寫了出來。書出版短短几個月,就印了好幾次。
不斷地向生活學習、不斷地感受生活、不斷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可以說這是我40年創作的一個信念。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留下了不朽的詩篇,每一個有追求的當代中國作家也應該為我們的祖國和我們今天所生活的時代書寫新的篇章。
李雪健
用角色和觀眾交流
“家鄉有個小石匠,參加土改入了黨,頭戴竹葉帽,身穿百姓裝,穿著草鞋幹革命,創建了滇西大糧倉。一身泥一身汗,大官他不像,像什麼?像,像個種田郎。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坐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鑽山溝溝……”我一直記得這首2011年拍《楊善洲》時聽到的當代百姓編的歌謠。
說老實話,我初到楊善洲的家鄉雲南保山時,心裡是揣著個問號的:“楊善洲是個好人,但是好人會好到這個份兒上?”到了保山,我和他的家人、他共事過的人、他的朋友交流,看到他留下來的東西,我為自己曾經的問號感到羞愧,甚至恥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情;一個人做一天的好黨員,容易,做一輩子的好黨員,難。楊善洲做到了。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這樣的人越多越好。
作為演員,我們想說的話都表現在人物上、角色上。
拍電影《焦裕祿》,當地百姓做民眾演員,有些場景都不用導演說戲,他們就知道拿什麼道具、怎么做,給他們報酬,一分錢不要。有一場戲,民眾演員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他們一直陪著我們拍戲到天亮。他們對焦裕祿的感情讓我記憶深刻。每當我想到演過的這些人,就會想到一首歌,《共產黨員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焦裕祿》《楊善洲》這兩部電影都是在他們工作生活的土地上拍攝的,我對此深有體會,“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焦裕祿、楊善洲就是這樣。
演員是一種職業,我們這個職業就是創作人物,而且是鮮活的人物。通過人物,讓觀眾感受到假惡醜和真善美。但是演員需要明白一點:人物,不是演員一個人的,是集體創作,而且有些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就很有影響。我就屬於沾了人物的光。“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我發自內心這么想。對此,作為演員千萬不能自我膨脹。我有一段時間走紅地毯、簽名,腦子也熱過。回頭看,我悔呢!1999年,電影《橫空出世》獲得政府獎,我自己不滿意:當時為什麼想不到減肥呢?我演《焦裕祿》,一個月減掉20多斤——出了名了,怎么就想不到了呢?我為此感到羞愧。
拍電影《橫空出世》,我接觸到總裝備部的很多精英,如果說他們付出的是100,那么他們得到的回報是1,太不成比例。拍完這部戲,我很受觸動,他們太了不起了,所以又參加了反映中國航天測控人生活的電視劇《中國軌道》的拍攝。拍攝進行到一小半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得了病,當時就想我寧肯死了,也不能讓這個戲夭折。整個劇組從西安拉到北京,我堅持了一個多月,把戲演完了。休養了兩年後,我重新拍戲,每次在劇組吃便當時,我都覺得特別幸福,因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我在為觀眾創作。
近些年來,文藝事業蓬勃發展,但出現很多亂象。從個人來說,是一些演員經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脹;從社會來說,是環境提供了讓他們膨脹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麼,冬粉都歡呼鼓掌,好壞、黑白、是非不分,這是不應該的。文藝界出了醜聞,最受影響的,也是這些冬粉,他們中有些人青春年少,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要注意對他們的正面引導。還有一種怪現象,就是有些作品觀眾一邊看一邊罵,創作者一邊挨罵一邊還掙著大錢。這樣的作品是有經濟效益了,但是社會效益呢?應該加強對這種作品的外部監管和制約。
演員這個職業不輕鬆,想做好了不容易。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要珍惜演員這個名號。在舊社會,演員是戲子,讓人瞧不起,新中國把演戲變成職業,優秀的演員還能成為藝術家——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血脈——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和鼓勵。
最近,我在拍攝電影《遠方的河》,反映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救物資、救小兄弟而犧牲的真實事跡。為此,上海一家電視台找到當年被救的人,這位已是60多歲的老人最初拒絕上電視:他怕被罵借英雄炒作自己,更怕英雄的在天之靈受委屈,因為這樣的節目會有多少觀眾關注呢?但是欄目組和攝製組感動了他。做有情懷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這是我的理想。
與會名單
作家評論界
鐵凝(中國作協主席)
王蒙(中國作協全委會名譽主席)
莫言(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中國作協副主席)
馮其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名譽會長)
王安憶(中國作協副主席)
葉辛(中國作協副主席)
賈平凹(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
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張抗抗(中國作協副主席)
麥家(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浙江省作協主席)
徐貴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
阿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四川省作協主席)
梁曉聲(當代作家)
熊召政(湖北省文聯主席)
周小平(網路作家)
花千芳(網路作家)
高洪波(中國作協副主席)
瑪拉沁夫(蒙古族著名老作家)
王樹增(報告文學作家)
曹文軒(兒童文學作家)
戲劇界
李維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副主席)
張建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
尚長榮(中國劇協主席、上海京劇院藝術指導)
茅善玉(上海滬劇院院長、一級演員)
李軍(上海京劇院一級演員)
史依弘(上海京劇院一級演員)
陳彥(陝西劇協主席)
葉少蘭(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導演、一級演員)
譚孝曾(北京京劇院一級演員)
音樂界
李谷一(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民族聲樂歌唱家)
趙季平(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譚利華(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交響樂團團長)
葉小綱(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趙塔里木(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殷秀梅(中國廣播藝術團女高音歌唱家、一級演員)
關峽(中國交響樂團團長、作曲家)
閻肅(空政文工團一級編劇)
張千一(總政歌舞團團長、一級編劇)
俞峰(中央歌劇院院長、一級指揮)
關牧村(天津歌舞團一級演員)
徐沛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分黨組書記)
趙大鳴(總政歌舞團創作室主任)
舞蹈界
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趙汝蘅(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陳愛蓮(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趙青(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演員)
美術界
馮遠(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
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
靳尚誼(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原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劉大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許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楊曉陽(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畫院院長)
范曾(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楊飛雲(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書法界
歐陽中石(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張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攝影界
呂厚民(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
曲藝界
姜昆(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蘭芳(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一級演員)
雜技界
邊發吉(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
阿迪力·吾爾休(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新疆雜技團一級演員)
吳正丹(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演員、一級演員)
影視界
田華(電影表演藝術家)
六小齡童(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演員劇團一級演員)
李雪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
王朝柱(總政話劇團一級編劇)
陳凱歌(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集團一級導演)
馮小剛(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一級導演)
陳道明(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一級演員)
顧長衛(電影導演、攝影師)
蘭曉龍(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電視藝術中心二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