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王乾榮出 版 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1-01
版次:1
印次:1
頁數:327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語種:中文
印刷時間:2012-01-01
內容簡介
《2011中國最佳雜文》由著名學者王蒙出任主編,編委及分卷主編王乾榮為文學領域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們將發表於2011年1-12月的原創作品精讀、精選,力求將最優秀的作品完整、客觀、公正地呈現給讀者。《2011中國最佳雜文》偏重真性情的袒露和書寫,並尋求文學體驗中的人文關懷。選本走的是平民化、大眾化的閱讀路線,以積極參與的姿態關注生活,體察民眾的閱讀心理。
精彩內容
1985,以得票多少為序畢星星
1985年1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閉幕的訊息,同時刊登新選出的理事會名單。一般來說,群團換屆不會有意外反響,這一次的理事會改選卻引起了熱烈反響廣泛注意。原因只有一條,《人民日報》公布的理事會名單有這樣一句附加解釋:“按得票多少為序”。 名單公布以後,中國作協與會代表們首先議論紛紛,氣氛活躍。老一代著名作家陳殘雲稱讚它“有點突破陳規的意義”,另一位老作家辛笛拍拍報導此事的《人民日報》記者袁鷹的肩膀,情不自禁地說:“這才有點民主的味道。”(事見袁鷹《風雲側記》)
為什麼一個“按得票多少為序”會激起這樣強烈的反應?
回顧史實,“按得票多少為序”並不新鮮。中國共產黨1921年一大到1956年八大,選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歷來都是按照得票多少公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56人名單,也是按照得票多少排列。當時工青婦這些民眾團體,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領導機構,也都是按照得票多少排名。
那么,哪裡來的“按姓氏筆畫為序”?追索起來,1954年9月28日公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65人名單,這是建國後首次出現按姓氏筆畫排列。據當事人回憶,這一次由於等額選舉,候選人都得了全票,無法按得票多少排列。由此,開啟按姓氏筆畫排列之先河,後來一直沿用下來。只有八大除外。
回顧以往不難看出,黨和國家的重大選舉,一開始還是主張“按得票多少為序”的,一大到八大就是證明。1954年的那次“按姓氏筆畫為序”,有點猝不及防。它本來是應付一次意外的選舉結果而採取的臨時性措施,不料以後成為“常規手段”,選舉結果,多用“以姓氏筆畫為序”了。首次使用以姓氏筆畫為序,本意在應對許多人同樣票數當選,以一種不偏不袒的純粹的技術手段公布結果,意在彰顯公平。以後的按姓氏筆畫排序,用心卻在遮掩實際上得票不一的選舉結果。票多票少一個樣,沒有儘可能透明地公布選舉結果,不利於充分表達與會代表的意願。
當選排序在“文革”中又有新舉措。九大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選舉結果見報時,毛澤東、林彪單列一行,大一號字型。其他當選人排列,括弧加一個鄭重注釋:以下按姓氏筆畫為序。全國只有兩個人選舉時享有不參與“以姓氏筆畫為序”的特權,這當然是推動個人崇拜的手段,神化毛澤東,附驥神化林彪。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大力推行民主制度建設,“文革”選舉的虛假民意表達早已為國人捐棄,但是,“以姓氏筆畫為序”這個公布名單的小規矩卻沒有引起充分注意。各級黨政機關選舉,我們還是沿襲了以姓氏筆畫為序這樣的排列習慣。每逢重大選舉,各大報刊,以姓氏筆畫為序見慣不鮮,久而久之,習非成是。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作協四大一個“按得票多少為序”,牽動了那么多人的神經。它幾乎引爆一次地震,成為重大的選舉事件。不正常的東西一旦成為常態,甚至成為規則,有朝一日回復了正常,人們反而覺得新鮮了。
按得票多少為序,只是公布選舉結果的一個方式,這是一個細節,似乎無關乎制度設計,仔細想一想,卻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全國上下強烈反應就是證明。民主制度的核心是民主選舉。選舉質量高低,要求盡善盡美。在細節之處較真,顯示的不單是制度設計的智慧,更是考驗制度設計的誠意。
按得票多少為序,當然不見得完全公平。比如作協四大,局限於知名程度,那些從事理論批評的大家排名靠後,就是這樣。著名作家丁玲得票奇低,幾乎落選,也是這樣。不必糾纏選舉結果耿耿難眠,好結果壞結果,總是自己畫票投出來的。無論如何,較之遮掩民意的混沌排序,它還是較好的一種處理方式。選舉,首先是一個自主選擇問題。只有自主選擇才能表現出作家尊嚴。如果任由權力擺布,選民有什麼尊嚴可言,不過大人物鼻息下的一個投票機器。某一方面的代表固執地表現自己的訴求,也許偏執,這也只有在充分表達投票人意願的前提下逐步解決。相信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雙向鑑別,民眾會審慎推選代表,代表們也會越來越珍重自己的選擇。從積極的方面理解,他們頑強堅持自己的選擇,也是民主意識的覺醒滋長。比較之下,那種號稱“毛主席叫我來畫圈,我一定要把這個圈兒畫好”,“我從來不投反對票,連棄權票都不投,只投贊成票,咱不給政府添亂”,表現出的臣民式的恭順愚頑,倒是讓人鄙視不屑。
事實也證明這個“按得票多少為序”絕不是無足輕重的。《人民日報》“按得票多少為序”發布了當選名單,過了兩個多月,中國作協主辦的《文藝報》發布同一個名單,卻又恢復為“按姓氏筆畫為序”。不少人看了都很納悶,還是那些人,名單沒有變化,況且已經公布,為什麼又要改回到“以姓氏筆畫為序”的老路上去?看來在這個小細節上,支持反對兩種力量也在角力掰手腕子。變一次排序,改一下舊習慣,不是那么容易。 一枝一葉總關情。1985年的按得票多少排序,看似細水微瀾,它卻是牽連著高層的心思和目光,和高層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不無關聯。它是那個火紅年代百業興旺的細節顯示,它是機體強大健康以後面部的血色,頭髮的黑漆。中國作協醞釀理事名單,誰上誰下,誰進誰出,曾經煞費苦心。作協黨組向中央書記處匯報名單,負責人張光年曾問書記處:那個名單是指令性的還是指導性的?胡耀邦總書記斬釘截鐵地回答,既不是指令性的,也不是指導性的,是無效性的。還說:作家的會,選上誰就是誰。(事見《唐達成文壇風雨50年》)正是高層對作家的信任支持,出現了生動活潑的局面,飄過來一段美麗動人的插曲。駐會記者袁鷹拿到名單後,問作協負責人張光年、唐達成是否可以按計算結果公布理事會名單,他們都表示同意。袁鷹同人民日報社社長秦川打電話商量,秦川回答乾脆利落:當然可以。(事見袁鷹《風雲側記》)每一個環節都顯示出推進改革思路,創新試水的勇氣,新的排序名單才有可能迅速問世。那是一段從上到下銳意進取的歲月,新氣象應運而生耀眼奪目便是自然而然的。
1985年的“按得票多少為序”不過曇花一現,它行時的時間並不長,不久就被膽怯地雪藏。倒是“以姓氏筆畫為序”有驚無險,以後一路順風,作為一項祖宗之法又傳承下來。以姓氏筆畫為序遭受挑戰,一場虛驚,之後繼續大搖大擺,穩坐各路選舉盛宴上席。率由舊章還是比除舊布新來得容易,來得安全。一個小細節身影一閃,稍縱即逝,啟示我們改革方略實施起來步履維艱。魯迅說,在中國,挪動一張桌子都要出人命。
原題《作協以姓氏筆畫為序引起的強烈反響》
原載《燕趙都市報》2011年1月30日
P5-7
目錄
序 雜文:本固花亦榮安徽生 上,還是不上大學?
安立志 林黛玉不作“梨花體”
畢星星 1985,以得票多少為序
柴靜 人什麼時候胡說八道
潮白 “脊樑”不過是“伎倆”
陳倉 人人渴望浪漫的私奔
陳魯民 趣味“勵志銘”
陳四益 烏紗略戴心情變
池莉 我們也曾有幽默
狄馬 “呸!你才勤勞呢!”
丁輝 代發幸福宣言:感恩
馮日乾 涇陽多勁士
符號 一隻開眼井蛙的“事實主義”
高紅十 百年中文一排椅
部元寶 在語言激流里打旋兒
瓜田 俗眼觀“山”
郭贊 誰養活了陳丹青?
郭光東 人民幣乾脆也實名制
郭慶晨 耍小心眼,玩“大手筆”
郭宇寬 哪股“風”吹得風車轉?
海納 名位,“辭宴”的資本
韓石山 我的最高職稱
韓小蕙 在物慾橫流里立著做人
郝在今 “五一節快到了,中央有什麼屁放?”
何申 好一曲《鳳求凰》
何懷宏 人以食為天
何仁勇 捧錯臭腳
胡展奮 賣淫女雅稱“失足妹”
黃波 我們都是“中年奴”
黃紀蘇 90年前世今生
黃一龍 “紅歌”里這首歌有點“黑”
賈平凹 不能讓狗說人話
蔣萌 誰迫他“一個人戰鬥”?
蔣德海 道德已死,司法難活
蔣子龍 “紅旗”應該感謝“渠”
焦加 生活,如幾片石頭磨過
金友 出賣荒涼
孔曦 “國面兒”
老北 真相終將晾曬在沙灘上
老土 中石化就魯廣餘一個壞蛋
老愚 珠江橫渡:兩個人的遊戲
雷頤 郎朗“不過演奏了一段中國樂曲”嗎?
李恩柱 如果官員命運由上司決定
李紅強 認知魯迅,依然是盲區
李建永 表現
李立君 中國人身上仍未去掉的狗奴性
李秀卿 方舟子必答題
梁衡 “林彪偷了馬克思一件大衣”
梁小民 合夥,為什麼“親兄弟明算賬”?
林達 人性的墓碑
林輝 民國知識者,夠份兒!
劉火 阿諛奢靡強作賦
劉齊 舊文新悟
劉誠龍 常識面前,端啥架子?
劉道玉 清華,你好!清華,你好嗎?
劉繼興 民國報紙的那些絕妙標題
劉若英 完蛋女人
劉曉瑩 依然沉默的大多數
劉再復 這么自由的地方,為什麼一點兒不混亂?
柳萌 諂媚的嘴臉“哈”權位
龍大軒 老當“夷”壯
魯人 山上山下
陸春祥 將會議博彩一下
馬小淘 低碳,忽然無處不在
孟靜 豪門的肚子
孟繁佳 監視台灣
牛撇捺 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魚在受凍
潘采夫 “私貨”在“公貨”里一閃而過
潘洪其 遍地都是“彭宇案”?
彭俐 水泥城堡
錢鋼 “社會”二字定義有點亂
喬葉 抗夸力
邱振剛 英雄來自平凡,而非猥瑣
阮直 隱私,隱私最安全
單士兵 跨出厚厚的大紅門
商子雍 可以不說,不能胡說
邵燕祥 批評的態度
邵毅平 兔子的耳朵與三個孫中山
沈棲 “被雷鋒”,略欠爽
師力斌 新時代的“你們”和“我們”
石飛 “爺爺,小馬不怕水!”
司馬心 “從七品”準芝麻官魯迅
宋志堅 “復甦槐”的“復甦”
蘇北 膚如凝脂?不就是皮膚像豬油一樣嗎!
蘇文洋 咱們不了解的原裝《國際歌》
蘇中傑 我不歌唱“好領導”
孫郁 紹興的符號
唐德亮 “百家”嗜古
陶東風 歪理為什麼走遍天下
凸 凹 瞄準著最值得獵取的“獵物”
王暉 “每塊石頭下面都有著一條蛇”
王充閭 “老處女”的自嘲
王春瑜 人間若無竹枝詞
王得後 魯迅與憤青
王國華 如果一個僕人聽不得抱怨
王俊良 梁山英雄鬧螢屏
王開林 富貴之後幾斤兩?
王向東 孔子治學“三境界”
魏得勝 “震死日本人!”
魏劍關 韓寒的背影
吳營洲 雜文無“拐”
吳志實 神州橋史:通途變畏途
武寧遠 同情,有時是一種打擾
向蓓莉 為什麼丁丁打針不疼?
蕭讓 魯迅終於滾蛋了
肖復興 狂放泥酒都忘老
夏天的小白兔 坐月子,中醫之過
徐昕 “編劇”當譯“殺死你”
徐懷謙 娛樂至死,愚虻生焉
徐迅雷 管家婆也是“家”
押沙龍 “娜拉,你媽喊你回家分房子!”
鄢烈山 舟子打假:國家不幸斯人幸
楊學武 魯迅罵得,胡風罵不得
葉延濱 網路時代三種人
一連三 親,這山咋唱那山歌呢?
伊文 曾蔭權說:對不起,我錯了
怡安 多面純情
佚名 孫覿認“父”蘇東坡
尹傳紅 多少“預言”成浮雲
于堅 “月是故鄉明”都拆掉了
余華 魯迅的敘述:像子彈穿過身體
俞飛 偷開僧眼覷紅塵
元明 老鎮,我不再回來了
鮑爾吉・原野 那些大詞
袁征 孔子不過是他們鼓吹自己的摩登工具
袁唏 歐巴馬和麥凱恩“拼爹”
樂朋 萬國來朝?你是中央王國的皇帝嗎!
張國慶 平等意識讓野百合有了春天
張心陽 北京太偏遠
張遠山 擅吵架觀者如堵
章開沅 尋找孫中山
趙健雄 “最好書記”悲喜劇
鄭重 毛澤東借《天問》問天
鍾原 “我不感冒他那副長相”
周大偉 誰喜歡揮霍納稅人的錢?
周筱� 當代文學為什麼不說人話,不說真話?
周澤雄 誰能“剝奪或意在剝奪他人話語權”?
周之江 燕子無罪,築巢其罪
朱大路 皇帝、舊資本家和紅色資本家的“普世價值”
朱鐵志 這時候,他們不是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