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創業,奮力拚搏,縣域經濟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和諧彰武建設成效顯著。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4.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累計突破3億元,稅收收入連續兩年突破億元大關;公教人員工資、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年人均標準比2002年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70元,年均遞增19.7%。
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白鵝、奶牛等七大養殖業基地和花生、金盞花等七大種植業基地,建成了4座現代化奶牛養殖場,白鵝屠宰量躍居全省首位,五年新建蔬菜保護地2.79萬畝,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4%;全力改善生態環境,五年完成人工造林102.5萬畝,綠化村屯780個,森林覆被率達34.5%,綠色屏障作用更加突出;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五年投入資金4.6億元,完成了土地開發整理、農村電網改造等92項重點工程;引進良種推廣技術,科技對農業貢獻率達到50%。我縣先後被國家確定為防沙治沙、保護性耕作示範縣和生態示範區建設、三北造林管理、低質低效林改造試點縣,獲得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先進縣稱號,連續三年被省政府評為“大禹杯”競賽先進單位和農村能源建設先進縣,2006年被省政府評為造林綠化先進縣。
強力推進項目攻堅,工業富縣成效顯現。五年累計實施千萬元以上生產經營型項目97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引進外資2154萬美元。經過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火電項目已上報到國家發改委等待審批核准,詳細勘察全縣風能資源,統一規劃三大風電場,風電裝機容量已達2.5萬千瓦;能源、農林產品精深加工、建材三大主導產業基本形成,規模以上企業達21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和稅收分別比上個五年增加18.4億元、3億元和6500萬元;園區建設漸成規模,已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大為改觀。高標準改造101、304、彰桓線等國省幹線;開工建設了沈彰、鐵阜兩條高速公路,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提升;高質量完成了中華路、人民大街、東環路等15條城區街路的拓寬改造;鋪築通村油路464公里,油路通村率達74.8%,建成了全國通村油路示範工程,改造柳河大橋、五家子大橋等橋涵24座;累計完成拆遷22.5萬平方米,相繼建成了柳馨家園等6個封閉小區和天歌、文化等休閒廣場,實施了農貿綜合市場、文化大廈等十項重點工程,城區保潔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22平方米,日供水能力8000立方米。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綠葉杯先進縣。
實實在在為民辦事,民生工程取得實效。五年共爭取資金8690萬元,完成中國小危房改造12萬平方米,新建九年制學校19所,落實“兩免一補”資金2953萬元,受益學生達41415人次,我縣被確定為國家級現代化遠程教育試點縣;打勝“非典、禽流感”防控攻堅戰,健全畜禽重大疾病長效防控機制,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工程,順利完成縣疾控中心建設和縣醫院、22個鄉鎮衛生院改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已達95.1%,受益人口26.6萬人,實現了有線電視城鄉全覆蓋;累計安置就業再就業22621人次,全面啟動醫療、工傷、農村社會保險,城鄉低保水平明顯提高;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02億元,扶助2.3萬戶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為農村低保戶建房5247間。社區辦公條件明顯改善,建成了10個標準化社區。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24.1億元,年均遞增17.8%。
不斷深化各項改革,經濟發展活力明顯提升。全力推進農村稅費、國企、集體林權、行政審批、財政金融五大改革。全縣行政村已減少到184個,農民減負率達100%;熱電廠、外貿公司、醫藥公司等58戶企業退出國有序列,盤活存量資產2.2億元;完成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101.3萬畝;取消行政審批事項90項;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整體推進,農信改革後,形成了統一法人治理結構。
切實堅持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依法和民主監督,累計辦結人大代表建議、意見194件,政協委員提案296件。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和信息化建設,率先在全省實現縣鄉機關電子公文傳輸。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全力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加大案件查處和源頭治腐工作力度,促進了政府自身建設,被省評為糾風工作先進縣。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全面完成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我縣榮獲“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和法制宣傳、‘四五’普法先進縣”稱號,被省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深入推進“平安彰武”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公安“三基”工程建設成效明顯,2006年被評為省級平安縣。強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2004年被省政府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高質量完成徵兵工作。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連續兩屆被評為省級農村文明村鎮建設先進縣。
2007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一年來,全縣人民以融入瀋陽經濟圈,打造瀋陽衛星城為契機,贏得了重大發展機遇,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好進展,年初既定的工作任務和向全縣人民承諾的10件實事已經完成。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億元,比上年增長3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5%、63.7%、33.0%;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8.2億元,比上年增長26.2%;預計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2.0%;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4.6%。
新農村建設穩步實施。戰勝罕見雪災,積極主動抗旱,糧豆總產量達67.6萬噸,成為全國糧食百強縣之一。繼續完善新農村建設三級試點規劃,40個試點村在環境改善、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實施村屯綠化512個,新增“百萬農民增收致富工程”項目戶10015戶、“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9個,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4處。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白鵝、奶牛、生豬、肉蛋雞、肉牛和肉羊飼養量分別達到416萬隻、1.54萬頭、135萬頭、690萬隻、10萬頭和35萬隻;設施農業穩步提升,新建保護地8500畝,發展“四位一體”生態戶2000戶;特色基地不斷擴張,花生、雜糧、萬壽菊、烤菸、薯類、南瓜和紅乾椒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0萬畝、20萬畝、1.44萬畝、5800畝、2萬畝、1.26萬畝和1.87萬畝。林業工作取得進展,完成人工造林12.09萬畝,林地經濟已達30萬畝,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新改面積12.8萬畝,發證率達62.4%,居全省前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完成大清溝等7處除險加固工程,實施機整地145萬畝、機械化保護性耕作40萬畝,落實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扶持原遷移民6703人。科技興農步伐加快,推廣新技術23項,建成科技示範基地8個,新增“三品”認證9個。
工業經濟後勁增強。項目攻堅成效顯著,全年共實施千萬元以上生產經營型項目27個,其中億元以上5個。沃田肥業、寰寶木業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金泰印業、嘉峰肉業等一批項目順利推進;中國風電、金山三期、華能新能源、遼寧能源等一批風電項目穩步實施。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入園企業已達8戶,新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83萬元。工業運行質效明顯提高,全口徑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1.5億元,比上年增長48.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8.5億元,銷售收入預計完成7.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9%和28.1%。企業技改能力不斷增強,投資2.5億元,實施了美中鵝業、永盛水泥等12戶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和擴產。國企改革有序推進,順利完成了汽修廠、蔬菜公司等10戶企業轉制。
第三產業日趨繁榮。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蔬菜、鮮蛋、苗木、雜糧等特色農產品市場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蕎麥等6個品種雜糧已遠銷到日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新興業態不斷升級,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市場監管不斷加強,經營秩序明顯好轉。全年預計實現集市貿易成交額6億元,比上年增長9.1%。旅遊開發有序推進,編制完成了《彰武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大清溝景區總體規劃》,大清溝晉升為3A級景區,景區路已竣工通車。金融貢獻力逐步增大,農發行、農信聯社等金融機構累計投放貸款7.98億元,有力地支持了重點項目建設。
開放興縣步伐加快。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鄉鎮上項目步伐,全年共赴域外招商20次,接待來彰洽談客商300餘人次,簽訂合作意向40項。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1億元,實際直接利用外資843.7萬美元,自營出口創匯350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9%、477.9%和27.3%。成立彰武駐瀋陽辦事處,成功舉辦第四屆中國·彰武白鵝節。
城鄉建設展現新貌。有償出讓國有土地16.8萬平方米;東環路二期工程全面完成,文化路、化工路、清真路三條巷道得以改造,建材市場、體育休閒廣場兩大重點工程進展順利;綠化、淨化、亮化、給排水、供熱五大配套工程全面跟進,新增綠化面積2300平方米、路燈74基,完成了東環路、解放大街供熱管網改造和7000延長米排水工程,新增供熱面積10萬平方米。城區管理日趨規範,新增物業管理面積5萬平方米,開展大規模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40次,拆除臨違建築14處,清理流動商販1200餘人次,規範廣告牌匾210塊。交通設施快速發展,彰武至瀋陽高速公路竣工通車,改造了彰新線、彰哈線等6條主要公路,完成了12個鄉鎮51.2公里通村油路工程。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普九“兩類新三片”通過省級驗收;實施危房改造面積4200平方米,新建九年制學校2所;公開招聘81名農村國小教師,錄用學士學位教師59名。成立“120”急救中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顯著增強。新增有線電視入戶1.5萬戶。完成14個鄉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手工藝品、農民畫等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得到推進。遏制計畫外生育,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全面啟動農村公教人員醫療保險,養老、失業保險參保分別達19337人、16443人;實現就業再就業3443人,輸出勞務8.1萬人次。圓滿完成第二次農業普查工作。全面啟動三台合一報警服務台,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得到有效控制。開通縣長公開電話,辦理市民投訴255件,妥善處理重點信訪案件124件。全力查處違法、違規案件,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全民法制意識明顯提高,政府執行力進一步增強。審計、物價、環保、電力、質量技術監督、藥監、地震台、愛衛會、工商聯、殘聯、人民防空、民族宗教、檔案、氣象、郵政、電信、保險等部門都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各位代表,各位委員,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政府工作每向前推進一步,各項事業每取得一點成績,都是市委、市政府、縣委的正確領導和人大、政協依法監督、民主監督的結果,都凝聚著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傾注了全體勞動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向所有關心、支持彰武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成績來之不易,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牽動力強的大項目少,工業主導產業支撐地位還未形成,財稅貢獻力仍然較低;二是特色農業基地規模較小,農事龍頭企業少,農民持續增收渠道不寬;三是受財力限制,民眾關注的一些民生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四是政府自身建設尚需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尚需進一步最佳化。以上矛盾和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著力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奮鬥目標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是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發展和建設和諧彰武為主題,紮實推進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全面實施工業富縣、改革開放、全民創業、科教和人才興縣及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加快融入瀋陽經濟圈,打造瀋陽衛星城,全力構建綠色、創業、和諧彰武,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基於這一指導思想,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3億元,年均遞增20.0%。
──農業總產值實現45億元,年均遞增7.4%。
──工業總產值實現80億元,年均遞增30.1%。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0736萬元,年均遞增19.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25億元,年均遞增25.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億元,年均遞增15.7%。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實現27.4億元,年均遞增20.0%。
──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200元,年均遞增10.0%。
經過五年的奮鬥,經濟社會發展要實現五個新突破。
融入瀋陽經濟圈實現新突破。以高速公路開通為契機,全力構建瀋陽中部城市群的能源供應、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產業轉移、休閒旅遊五大基地,使彰武真正成為瀋陽1小時經濟圈的組成部分;加快園區建設,建成東六、西六兩個特色產業園,構築產業轉移平台;完善市場體系,建成面向瀋陽、輻射內蒙的綠色有機農副產品交易批發中心,促進大物流經濟發展。人才、信息、資金等要素流動更加頻繁,生態旅遊吸引能力逐步增強,衛星城建設全面推進。
工業富縣實現新突破。舉全縣之力打勝工業富縣攻堅戰,三次產業結構實現根本性轉變。能源、農林產品精深加工、建材包裝三大主導產業支撐地位明顯增強,禽類、玉米、矽砂、木材四大產業集群效應更加凸顯,火電項目併網發電,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萬千瓦,實施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5個,入駐園區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達到40個,規模企業達到60戶。
新農村建設實現新突破。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加快產業發展特色化、基地建設規模化、產品標準品牌化、經濟組織市場化進程。到2012年,農事龍頭企業拉動作用明顯增強,企業戶數力爭突破20戶;勞務經濟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達到25%;蔬菜保護地發展到10萬畝,實現戶均1個棚;新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00個;新型農民培訓覆蓋面達90%以上;森林覆被率達到40%;“三品”基地達到200萬畝,科技對農業貢獻率達到60%。
城市建設實現新突破。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圍繞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目標,實施城市南擴戰略,拓展城市空間。到2012年,城區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2萬人,人均居住、綠地和黑色道路面積分別達到25平方米、8.5平方米和9.1平方米。
和諧彰武建設實現新突破。積極推進公平教育、就業再就業、扶貧開發、社會保障、公共文化和公共安全六大工程,確保全縣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文化體系基本建立,公教人員工資水平明顯提升,平安、友愛彰武建設再上新台階。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務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和加快推進工業化、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今年的工作目標是: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7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4%、54.8%、29.2%。
──完成工業總產值28.0億元,比上年增長3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2億元,比上年增長31.8%。
──完成農業總產值35.0億元,比上年增長11.0%;糧豆總產量6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4260元,比上年增長10.0%。
──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0億元,比上年增長22.0%。
──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億元,比上年增長14.9%。
──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最佳化結構,培植特色,全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突出農民增收,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產業發展與設施建設同步推進,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產業突出、環境優美的示範村屯。深入實施“百萬農民增收致富和百企帶百村工程”,新發展項目戶1.4萬戶,民企帶村120個;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工程,新發展特色專業村8個;全力推動“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及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年內新建“四位一體”生態戶2000戶,老池改造1500戶;健全畜禽重大疫病長效防控機制,推進畜牧小區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建好白鵝、奶牛、肉羊、生豬和肉蛋雞等35個工廠化養殖基地,飼養量分別達到500萬隻、2萬頭、37萬隻、145萬頭和800萬隻,牧業產值力爭實現18億元;壯大金盞花、雜糧、花生等特色農業基地規模,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萬畝、25萬畝和35萬畝,強化資金整合,新發展蔬菜保護地1萬畝;年內新增專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經紀人500名,舉辦各類培訓班1500場次,培訓農民10萬人次,初步形成與市場相適應的服務體系。繼續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
突出龍頭牽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提高美中鵝業精深加工能力,加快種鵝繁育體系建設,推廣規模舍飼,加快打造全國白鵝第一縣;依託禾豐、谷香等龍頭企業,做強金盞花、雜糧等特色產業;推進輝武乳業、嘉峰肉業等項目建設,拉長奶牛、肉羊、肉雞等產業化鏈條;加快哈爾套蔬菜、平安扁杏、東六鮮蛋、葦子溝花生、雙廟地瓜、大冷水稻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年內新引進農事龍頭企業4戶。
突出支農投入,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完成造林22萬畝,其中改造低產林5萬畝,完成治沙造林1萬畝,發展高速公路兩側林網500畝;以改善北部重風沙鄉鎮生態環境為重點,積極推廣林草、林煙、林菊、林菇等立體開發模式,新發展林地經濟5萬畝,栽植“三杏”1萬畝,提升林業經濟綜合效益;全面完成林權制度改革;繼續實施好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項目,完成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黑土地治理5萬畝;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改造中低產田3萬畝,新增節水灌溉1.5萬畝;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14個,移民扶貧150戶;深入實施標準化和品牌化戰略,年內新增綠色食品認證1萬畝,有機食品認證5000畝,推廣航天作物優良品種3萬畝,努力把平安扁杏、谷香雜糧、明水地瓜打造成省內外知名品牌。
(二)培育產業,壯大實力,實現工業經濟新發展
培育主導產業,做強四大產業集群。火電項目力爭開工建設,加快推進中國風電、金山三期、華能新能源、遼能等風電項目建設步伐,年內裝機容量力爭達到10萬千瓦。壯大美中鵝業,力促嘉峰肉業、鴻源肉業儘快投產達效,做強禽類產業集群;促成鈴蘭味素整體搬遷,確保康途白酒、千佛山白酒、淄博化工等企業滿負荷生產,做強玉米產業集群;加快寰寶木業、沈益木業等企業技術改造,推進大洋木業、華誠細木工板項目上半年投產,做強木材產業集群;引導兆峰、晶珠、矽砂、聯信等矽砂企業產品升級換代,引進矽砂深加工項目,建設矽砂精深加工產業園,做強矽砂產業集群,年內,四大產業集群銷售收入要分別實現3億元、2億元、5000萬元和8000萬元,產值超億元企業要達2戶,超5000萬元企業要達4戶。
強化項目攻堅,增強工業發展後勁。堅持“引進項目與保護生態環境並重”的原則,強勢推進項目攻堅。全年新開工千萬元以上生產經營型項目25個。圍繞矽砂、膨潤土等礦產資源,引進5個科技含量高、財稅貢獻力大的加工型項目;延伸畜禽加工、玉米加工、蔬菜果品保鮮加工產業鏈條,引進10個資源利用率高、拉動作用強的深加工項目;加強與瀋陽中部城市群的對接,推進資本運作和資產重組,力爭盤活玻璃廠等3戶閒置企業;擴大石油工具生產規模,促進金泰印業、同信鋼結構、印刷模板項目儘快達產達效,豐源鞋業、四川光友冬粉項目儘快開工。全力培植鄉鎮財源,年內,各鄉鎮、經濟部門至少引進一個投資千萬元以上的生產經營型項目。
加快園區建設,拓寬工業發展平台。重點抓好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規劃、設施和招商新突破,入園項目的投資密度每畝不低於100萬元,年內,新開發面積1695畝,新入園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達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要有5個項目形成生產能力。
(三)最佳化模式,提升水平,構築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
完善市場建設體系。積極構建“一場為主,多場聯動”的市場體系。結合中華路貫通,規劃建設集肉蛋禽、雜糧、蔬菜為一體的大型綠色有機農副產品交易批發中心,培育市場龍頭;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哈爾套和後新秋蔬菜、東六鮮蛋、章古台苗木、阿爾鄉黃牛、四堡子雜糧和肉雞、平安扁杏等農林產品貨源地建設,拓展聯動體系,實現“以市帶產、以市興業”。依法規範市場經營秩序,建設高標準生豬定點屠宰廠,嚴厲打擊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行為,切實營造公平、有序、健康的市場環境。
大力發展物流經濟。做活高速公路經濟,掛靠大商家,發展大物流,高標準規劃建設大型倉儲物流中心和配送基地,打造高速公路出口倉儲物流區;加快推進五金公司、商貿大廈、聯營公司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和掛靠聯合,擴大電子商務、網路通信、中介服務等新興業態份額,籌建星級賓館和大型百貨超市,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
推動旅遊產業升級。全力打造以沙湖林海為品牌的生態旅遊,積極培育萬畝松林至那木斯萊、巨龍湖、千佛山,大清溝至鬧德海兩條旅遊線,加快與瀋陽對接,建設省城休閒後花園;積極推進大清溝整體經營權轉讓,融入大旅遊體系。全年力爭實現旅遊收入18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
(四)融入瀋陽,擴大開放,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
加快完善規劃,全面融入對接。加快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實現資源共享,全力做好六個方面對接。以東六、西六專業園為重點,完善規劃,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力爭完成2000畝的基礎設施配套,抓好園區對接;依託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推進四大產業集群對接;藉助高速公路通車契機,提高兩地物流、貨運容量,增加運力班次,促進物流對接;圍繞瀋陽外遷企業,突出和平、東陵、渾南等重點區域,積極主動上門招商,加快招商對接;積極推進資源深度開發,加快品牌、資本、人才和技術的引進,繼續加強與省農科院科技共建工作,推進與瀋陽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聯合開發,深化科技對接;發揮駐沈辦事處作用,舉辦兩次以上“瀋陽企業彰武行”活動,擴展宣傳對接。
加快開放步伐,提升引資實效。突出小分隊招商和以商招商,集中在瀋陽舉辦3-5次專題推介會。進一步加大對山東、溫州等發達地區的招商密度,積極拓展與港澳台、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強化軟環境建設,繼續對重點企業實施掛牌保護制度,推進重大項目“全程代理制”,加強依法治亂,全力打造親商、安商軟環境。年內,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實現12.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0%;直接利用外資實現252萬美元;自營出口創匯實現4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4.3%。
(五)開源節流,強化征管,推進財源建設再上新台階
加強財源建設。扶持骨幹企業、重點項目投產達效,做大做強主體財源;強化招商引資,盤活存量資產,挖掘潛在財源;推進高速公路、城鄉改造和商貿流通項目建設,培育新興財源;積極爭取資金,多方融資,增加補充財源;堅持依法治稅,嚴厲打擊各種偷稅、抗稅、騙稅行為,完善重點稅源監控體系,加大稅收稽查監管力度,確保財政收入均衡足額入庫。最佳化支出結構。按照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嚴格執行收支預算,合理界定財政供養範圍;本著“先吃飯、後建設”的原則,在保工資、保穩定、保剛性支出的同時,集中財政資金,扶持重點財源建設項目;強化審計監督,壓縮彈性支出,大力清收不良貸款,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六)多渠融資,加快建設,實現城鄉面貌新改觀
科學修編城市發展規劃。按照建設瀋陽“衛星城”目標,進一步完善縣城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擴大城市規模,細化功能分區。加快中心鎮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形成規模適度、特色鮮明、層次合理的小城鎮發展格局。加快城鄉建設步伐。立足經營城市,推進土地使用權、廣告權、特許經營權等城市資產效益最大化。推進建設街西段改造、垃圾填埋場、休閒廣場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積極推進鐵阜、彰通高速公路建設,完成55公里通村油路工程。提高城鄉管理水平。積極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加強公共場所、城鄉結合部和小街小巷綜合整治,加快市政維護、綠化養護、環衛服務的市場化進程,新植樹木3400株,城區綠地、保潔面積分別達到2.9萬平方米、90萬平方米;完善城鎮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提升城區設施供給能力,加快建設新型城鎮。
(七)統籌協調,關注民生,推動和諧彰武建設取得新進步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鞏固新一輪普九成果,充實農村教師隊伍,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素質;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各類適用人才;規範校車管理,強化校園周邊環境整治。構建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強化食品、藥品監管,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新農合參合率要達到95%以上。繼續做好教育、衛生等部門的對口幫扶工作。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完成20個村的農民體育健身設施標準化配置;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加強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新建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加快推進社區“10分鐘服務圈”和鄉鎮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有線電視村屯覆蓋率達到100%。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7.46‰、3.16‰。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力推進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擴面和城鄉低保工作;認真落實扶持再就業的各項政策,切實解決“零就業家庭、4050”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加強扶貧濟困,注重解決好弱勢群體的就學、醫療等生活問題。完善縣長公開電話制度,解決民生需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肅責任追究,健全監管網路。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機制,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大力實施“五五”普法,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嚴厲打擊村霸、路霸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快推進公安“三基”工程建設。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暢通信訪渠道,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妥善處理各類信訪問題。以東六、五峰、章古台等鄉鎮為試點,加快推進綜合治理調處、行政服務和農業生產技術服務“三個中心”建設。加強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建設。認真做好統計、審計、物價、氣象、檔案、老齡、助殘、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等各方面工作,支持中省直駐彰單位為加快彰武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八)提高效能,強化服務,樹立勤政為民新形象
要勇於創新。用創新的精神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用開拓的思維打破各種瓶頸的制約,站在更高的發展平台審視自己,融入更寬的領域尋找定位,增強政府工作創新力。要為民謀利。堅持以人為本,從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把企業發展的難點作為政府服務的重點,把民眾關注的熱點作為改進工作的著力點,進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要提高效能。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強化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注重工作實效,提高辦事效率,全面建設效能型政府,確保令行禁止、政令暢通,提高政府工作執行力。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進一步完善政府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和重大事件的社會公示制度,實現接受監督制度化、民主協商經常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嚴格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要求真務實。真誠傾聽民眾呼聲,真情關心民眾疾苦,嚴格落實工作責任制,多為民眾辦好事、辦實事。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嚴格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制度,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年內,縣政府將全力為民眾辦好以下10件實事:1、啟動中華路與沈彰高速連線工程;2、新建阿爾鄉或章古台公鐵立交橋;3、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4、完善行政審批服務大廳;5、妥善解決農村公教人員住房公積金問題;6、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確保2萬人吃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7、完成1173個自然屯通有線電視和300個村屯的綠化工作;8、完成農村貧困戶建房400棟;9、拓寬就業渠道,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10、組建巡警專業隊伍,建立健全公安應急反應系統。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滿希望,新的目標催人奮進。讓我們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和依靠全縣人民,為全面融入瀋陽經濟圈,打造瀋陽衛星城,構建綠色、創業、和諧彰武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