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是國家郵政局發行,由北京郵票廠印刷,是在2004-12-5發行。

郵票圖案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2004-28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郵票信息

志 編 號 2004-28 
版    別 影雕套印
名    稱 中國古代書法--隸書(T)
全套枚數 4 
發行日期 2004-12-5
全套面值 3.20元 
全套售價 3.20元
發行機構 國家郵政局  
印製機構 北京郵票廠
設 計 者 王虎鳴
責任編輯 虞平 
整張規格 150mm×200mm
整版枚數 16(4×4)  
防偽方式 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備    注 圖稿提供:文物出版社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東漢·乙瑛碑 0.80 30×40 P11.5×11 1100
4-2 東漢·張遷碑 0.80 30×40 P11.5×11 1020
4-3 東漢·曹全碑 0.80 30×40 P11.5×11 1020
4-4 東漢·石門頌 0.80 30×40 P11.5×11 1020

郵票介紹

     隸書始於秦,盛於西漢,鼎盛於東漢後期。名源於東漢。衛桓《四體書勢》載:“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與篆書相比,形狀改長方為扁平,書寫方便,書法技巧也豐富得多。西漢隸書之點萌如兒童用筆,後漸次進步,執筆正直,起筆、止筆、波磔等,亦能逆筆突進,或捩,或押,或浮。東漢隸書用筆的技巧,比篆書圓轉的線要複雜豐富得多。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標誌著漢字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東漢盛行立碑刻石,有歌功頌德,有記載祭祀,有記述死者生前事跡,有傳播經典書籍。這些有的刻在碑碣上,有的刻在崖壁上,有的刻在建築物上。流傳至今的碑刻約有一二百種,郵票畫面選取了其中的4件代表作。
《乙瑛碑》全稱《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高約2.6米,寬1.28米,厚0.24米。無額。碑文18行,每行40字,司徒吳雄、司空趙戒記前魯相乙瑛上書請於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執掌禮器廟祀之事。此碑結體方整,謹嚴中有跌宕頓挫之致,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全碑字字方正,骨肉勻適,筆劃規矩而極有法度;筋力豐足,雁尾呈方形挑出結字、用筆方圓結合,凝鍊俊逸,有一種雄渾古樸的意度。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立。原在山東兗州仙源縣,現藏於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
《張遷碑》 全稱《漢故城長盪陰令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高3.17米,寬1.07米。碑文15行,行42字。碑主張遷,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盪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二月,韋萌等吏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紀之。書體端莊、典雅,筆致剛勁挺拔、凝鍊,運用大、小、長、短、扁、方、粗、細的筆劃差異,互相參用,富於變化。明初出土,先置於東平州學,建國初移置縣政府院內,1965年遷至泰安岱廟,現置天貺殿東廊歷代碑刻展室。
《曹全碑》全稱《合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碑石黑明如塗油脂,光可鑑人。豎方形,高273厘米,寬95厘米。碑文20行,每行45字。記載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事件,也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史的歷史資料。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於動盪中求穩定,於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中存豪氣。明萬曆初年在陝西合陽縣萃里村出土,清康熙壬子(1672)後斷裂缺字,1956年移存西安的陝西省博物館。
《石門頌》為我國著名漢刻之一,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東漢建和二年(148)漢中太守王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所撰《故司隸校尉楗尉楊君頌》,刻在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之石門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碑文22行,滿行31字,共655字。書法古拙自然,富於變化。每筆起處以毫端逆鋒,含蓄蘊籍;中間運行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復以回鋒,圓勁流暢。通篇字勢揮灑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隸中草書”之稱。1967年因此地修建大型水庫,從崖壁上將它完整地切割下來,1971年移入漢中市博物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