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安陽市政府工作報告

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壯大,2003年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44%;鄉鎮企業穩步發展,增加值年均增長16.3%。 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強化經營城市理念,加大對城市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輻射力。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顧
1999年以來,本屆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九五”計畫勝利完成,“十五”計畫順利推進。全市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221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355億元,年均增長9.8%;人均生產總值由4354元增加到6739元,年均增長9.1%。2003年,地方財政預算收入17.8億元,一般預算支出34億元,分別是1998年的2倍和2.3倍;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29.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81.5億元,分別比1998年增加175.5億元和77.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8年的70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10.3億元,年均增長9.7 %。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糧食總產量五年累計1161.9萬噸,糧經面積比達到65∶35,初步形成了優質強筋小麥、優質畜產品等五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優質強筋小麥收穫面積占小麥播種總面積的55%。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7億元,連續五年獲得“紅旗渠精神杯”競賽全省第一名。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壯大,2003年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44%;鄉鎮企業穩步發展,增加值年均增長16.3%。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工業生產和經濟效益明顯好轉。五年完成技改項目340項,投入技改資金71.9億元。2003年限額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29.3億元,利稅43.8億元,分別是1998年的2.1倍和3.4倍。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98年的23∶45∶32調整到16.4∶53.5∶30.1。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8億元,其中城市建設投資64億元、交通投資31億元。順利完成了城區行政區劃調整,市區面積由原來的247平方公里擴大到543.6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的76萬增加到101.2萬。東區建設步伐加快,舊城及街景改造力度加大,新增、改造城市道路51.8公里,新建、改擴建公路3436公里。水、電、氣、熱、通訊等基礎設施功能日益增強。新增城市綠地911萬平方米,建成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4.5%。“一申四創”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成功創建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均完成階段性目標。加強了城市和重點鎮村規劃建設,市黨政綜合樓、廣電中心大樓、汽車客運東站、東區污水處理廠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使用。政府每年向全市人民承諾的十個方面重要實事基本完成。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制面達88%。財稅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公共財政框架初步形成。順利完成了農村土地經營權第二輪承包,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農民人均減負57 %。糧棉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衛生、金融、住房和人事等改革穩步推進。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五年實際利用外資3.1億美元,年均遞增47.6%,是前五年的6.6倍;外貿出口6.4億美元,年均增長71.3 %。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1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105.3%和25.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由1998年的210.7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319億元,增長51.4%。加大了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力度,五年幫助5.2萬人實現再就業;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五年累計發放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28.2億元,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2.9億元;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五年累計發放低保金8628萬元;較好解決了西部缺水區25.9萬人和東部苦水區6.8萬人的吃水困難。
——政府職能積極轉變,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效能明顯提高。市政府機構減少26%,行政編制精簡24.6%,行政審批項目由1603項減少到319項,精簡80%。全部廢止了1981年12月31日以前市政府及其辦公室頒布的規範性檔案,廢止了1982年以後頒布的規範性檔案256份。建立了重大決策調研、專家諮詢、重大社會事項公示和聽證制度。圍繞“一個建設、八個推進”目標,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建設服務型政府工作,建成了市行政便民服務中心、勞動保障服務中心、行政效能監察中心、人才開發服務中心和財政國庫支付中心,開通了市長便民公開電話。集中開展了企業經營環境專項治理,嚴肅查處了各類影響企業周邊環境的刑事案件918起。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了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特別是假劣食品、藥品、醫療器械、農資等違法犯罪活動。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2%,共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6項,市科技進步獎223項,授權專利718項,成功舉辦了四屆“全國特種種植養殖品種展示交流會”。“兩基”教育目標提前實現;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新建、改擴建高中階段學校20餘所,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規模、高招上線率分別比1998年增長47.5%和38.3%;高等教育步伐加快,安陽師院實施了擴建,實現了“專升本”,安陽大學順利搬遷新址,“專升本”工作通過了國家、省高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專家組評估。廣播影視和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民眾性體育活動深入開展,競技體育得到加強。成功舉辦了中國安陽殷商文化旅遊節、市第七屆、八屆運動會和省第四屆中學生晨光體育夏令營活動。城鄉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逐步加強,健全完善了疫情監測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進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打了一場抗擊非典的人民戰爭,奪取了抗擊非典的重大勝利。城鄉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五年低於全國、全省水平。合理開發利用水、土地、礦產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成效明顯。民政、統計、審計、安全生產、外事僑務、經濟研究、民族宗教、人防、地震、史志、新聞出版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三講”集中教育和“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卓有成效。廣泛開展了“熱愛安陽,增輝古都”和“道德規範進萬家”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大幹部民眾整體素質和精神風貌發生了新的變化,連續三屆獲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組織獎。深入開展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軍政軍民團結進一步加強,先後三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基層政權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順利完成了第四屆村委換屆選舉,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加強了政法隊伍建設,市公安局被公安部命名為“創人民滿意派出所先進城市公安局”,三個派出所被命名為國家一級派出所。全面推進了社會化消防安全防範體系建設,連續16年未發生特大火災事故,市消防支隊被樹為全國公安消防部隊先進典型。連續三年選派幹部駐村工作,推動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依法保護婦女權利,老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健康發展,連續五年榮獲全國兒童工作先進市。堅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決定和決議,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五年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958件、政協委員提案2167件,辦結率為100%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打整治鬥爭取得新成果,同“法輪功”邪教組織鬥爭取得重大勝利。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高度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妥善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進步的五年,也是我市綜合競爭力提升較快、城市面貌變化較大、人民民眾受益較多、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政法幹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向所有關心、支持我市現代化建設的離退休老同志和海內外同胞、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誠摯的謝意!
回顧五年的歷程,我們有成績,也有不足,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還有許多亟待改進和加強的地方。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縣域經濟活力不足,相當一部分縣鄉財政困難;改革開放意識不強,國有企業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對外開放程度還比較低;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增大;社會穩定形勢不容樂觀;一些地方和部門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服務軟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奢侈浪費現象依然存在。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著力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
今後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時期,做好今後五年的工作,我們面臨多方面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從巨觀環境看,世界經濟復甦和“兩個轉移”的加快,有利於我市更好地利用境外域外資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有利於增強經濟主體的活力;中央、省委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傾斜,有利於我市加快建設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市並充分發揮優勢;國家努力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有利於我們發揮能源、重要原材料等方面的優勢。從我市現狀看,經過多年的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具備了全面提速、再上新台階的基礎和條件;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有利於我市發揮區位優勢,參與更高層次的競爭。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好形勢,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圍繞“農業立市、工業強市、三產富市、文化興市”的基本思路,搶抓機遇,紮實工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攬全局,圍繞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堅持改革開放,繁榮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年控制在7‰以內,城鎮化率達到37%,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5%。
(一)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堅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以全國優質小麥基地市建設為重點,繼續抓好優質小麥、優質畜產品、優質棉花、優質林果花卉和優質瓜果蔬菜食用菌五大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培育農業產業化示範鄉鎮50個,基本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品增值。全市重點培植30家龍頭企業,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利稅1000萬元以上的達10家左右。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第三產業,促使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搞好勞務輸出的組織、培訓和服務,積極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每年淨增勞務輸出10萬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廣沼氣技術、胚胎移植等十大農業增收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整體水平。加強生態環境和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繼續解決好西部山區和東部苦水區民眾吃水問題,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實現村村通柏油路。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實現現有1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面落實國家取消農業稅等涉農稅費政策,五年內全部減免農業稅。
(二)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
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工養農,以工促農,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必須做好“點、線、面”的結合,為重點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其做大做強。力爭200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274億元,占全市GDP總量的48.6%。培育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達10家,億元以上的企業52家。圍繞安鋼、安彩、安煙、安化、安電等重點企業,發展配套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全面發展縣域經濟和區域經濟,打造一批企業小型艦隊。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整合鋼鐵、機械、紡織、醫藥等傳統行業。鋼鐵行業以安鋼、永興集團為重點,加快發展優質特種鋼材;機械行業以研製開發數控工具機為核心,提高主要部件的生產與組裝能力,促進零部件加工與社會資源的重組;紡織行業以華豫紡織工業園區為龍頭,以民營企業為骨幹,發展區域性針織內衣加工群體,逐步實現產業聚集;醫藥行業以利華、平原、九州等現有企業為依託,廣泛吸收外來技術和資金,實現傳統支柱行業的重新崛起。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抓好電子信息工業園建設。加快林州汽車零配件基地建設步伐,力爭3—5年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注重資源節約和污染防治,發展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堅決淘汰、關停“十五小”等落後設備和生產能力。經過五年的努力和發展,為安陽成為全省重要的新型工業基地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擴大消費需求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提升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力爭200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2%。充分發揮我市旅遊資源優勢,儘快把旅遊業培育成我市的支柱產業。加強殷墟、紅旗渠、太行大峽谷、二帝陵、羑里城等景點建設,加快新的旅遊資源開發,推出黃金旅遊線路,打造精品景區,搞好宣傳推介。最佳化整合旅遊要素,加強旅遊產品開發,完善旅遊產業體系,帶動飲食、賓館、商貿、娛樂等相關產業發展。培育和發展現代商貿業和現代物流業,提升專業市場檔次,加快現代物流基地和專業物流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會計、法律、諮詢、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網上醫療等現代服務業,強化交通運輸、餐飲、農業服務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提高服務質量和經營效益。完善和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鼓勵居民擴大旅遊、通訊、教育、體育健身和文化消費。
(四)進一步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進一步確定和維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地位,清理廢除一切有礙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規定和政策。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協調機制,幫助非公有制企業解決信貸融資、土地使用、市場準入和對外貿易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在人才信息、市場信息、項目信息等方面的服務。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吸引民間資本以獨資、參股、控股、聯營等方式,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以完善信用擔保體系為重點,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非公有制企業的信貸支持,拓寬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工商聯和個體私營經濟協會的作用,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創新經營機制,提高管理水平,使其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力爭2008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0%以上。
(五)加大城鄉建設力度,加快城鎮化進程
按照“三頭並舉、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點小城鎮的現代城市格局。圍繞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完善城市總體布局,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以市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東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步伐,促進新老城區協調發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交通、消防、通訊、供水、防洪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味;以整治髒亂差為突破口,依法折除違章建築,清理占道經營,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強化經營城市理念,加大對城市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輻射力。進一步消除城鎮化的體制障礙,鼓勵農民向城鎮轉移。戶籍制度改革要與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同步推進,為進城農民解除後顧之憂。除省對重點小城鎮的扶持資金外,市連續三年每年拿出500萬元,用於小城鎮建設的貸款貼息、項目獎勵和規劃補貼。在抓好全市第一批小城鎮建設改造25個試點鎮的同時,積極穩妥地建設一批規模適中、規劃科學、功能齊全、具有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加快城鎮化進程,要強化產業支撐,使城鎮發展與產業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確定城鎮主導產業,培育城鎮支柱產業,增強城市經濟實力。
(六)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建立健全權責明確、運轉協調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加快國有資本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完成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決取消妨礙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規範行政審批行為。加大經營城市力度,構築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商業化、政府調控透明化的新型投融資體系。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加快事業單位企業化轉制步伐。發展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初步建立起覆蓋廣泛、運作高效的中介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市外即外”觀念,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利用政策優勢,大力開展全民招商引資活動,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積極採取項目融資、股權投資、經營權轉讓、企業併購等方式,吸引跨國公司和域內外大企業來安投資。鼓勵我市企業加強與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合資合作。以抓重點企業為基礎,鼓勵和支持各類企業擴大出口,推進經營主體多元化。大力實施東引西進,加快區域經濟合作。充分發揮我市的區位優勢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全面開展與東部地區的合作,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積極參與西部地區項目的開發與建設,提高我市產品在西部市場的占有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