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工作回顧?
2004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農業立市、工業強市、三產富市、文化興市的基本思路,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64.8億元,增長16%,為十年來最好水平。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邁上了新的台階。
——地方財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3.7億元,增長34.5%;財政支出42.2億元,增長24.2%,收支增速均為1994年以來最高。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74.6億元,增長23.1%;綜合經濟效益指數155.1%,提高1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19.7億元,增長25.3%。
——糧棉油喜獲豐收。全市糧食總產245.5萬噸,增長7.9%;棉花總產3.4萬噸,油料總產28.6萬噸。
——固定資產投入明顯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6.7億元,增長50.6%,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9.8億元,增長54.4%。
——內外貿易活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7億元,增長15.8%。全市進出口總值6.26億美元,增長29.5%;實際利用外資1873萬美元,完成目標的147%。
——就業再就業超過預期目標。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5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6100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5.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9.5萬人。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3元,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2825元,增長16.2%,七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這些成就,標誌著我市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五”計畫的發展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目標,也標誌著我市國民經濟步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積極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推動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去年,由於國家實行巨觀調控,我市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我們及時調整思路,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市經濟保持了既快又好的發展態勢。針對某些行業投資過熱、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情況,加大了工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全面整合了鋼鐵、機械、醫藥、紡織傳統行業,推動了煤炭企業資源整合和重組。加強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33個重點項目和11個工業園區建設。安彩信益二期工程屏爐點火成功,安彩集團彩玻生產規模實現了世界第一的目標。安鋼120噸轉爐、安機數控工具機產業化二期、永興鋼鐵公司中板生產線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市實施更新改造項目118項,完成更新改造投資51.1億元。針對國家加強“三農”工作的實際情況,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加大了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全面啟動了“35411”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計畫,新建、擴建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2家,培植農業產業化示範鄉鎮和特色農村經濟先進鄉鎮23個,發展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50個。新增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上的大型養殖場11個,新建擴建畜牧養殖密集區24個。加強了國家大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建設,新增瓜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高效農業面積6萬畝。新建戶用沼氣池1.15萬個、大中型沼氣池38座,較好地解決了5.7萬農民用氣和東部苦水區7.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1.7萬人。推進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農田水利、林業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馬家岩水庫、小南海泉域綜合治理、安陽河河道治理等一批重點工程開工建設,連續11年獲“紅旗渠精神杯”。去年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全市農業稅及附加減少1.1億元,落實糧食直補資金6425萬元,良種補貼900萬元,退耕還林補貼1358萬元,農機補貼323萬元。針對國家有保有壓、調整投資重點的情況,著力最佳化投資結構,開工建設了一大批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加強了安林高速、阿深高速安陽段、湯台鐵路等省重點項目的調度、管理和督導,安林高速東延西進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分別和山東、山西達成了合作意向。城建項目進展順利,工程建設質量明顯提高,晁家村污水處理廠、行政中心綜合辦公樓獲得“魯班獎”。全市55個省市重點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8.1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省重點項目26.1億元(不含湯台鐵路),完成年計畫的107%;市重點在建項目22億元,完成年計畫的110%。
(二)強力推進各項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在工作的總體布局上,我們緊密結合安陽實際,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重點,實施強力攻堅。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突出抓了飛鷹公司、電筒廠、電子管廠等破產企業的重組,積極抓了東方能源股份公司、水務總公司、安化集團上市準備,重點抓了市屬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改制企業28戶,國有企業改革面已達92%。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單位達7.4萬個,實現總產值608.7億元,有128個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開工建設,有74個項目建成投產。同時,積極推進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稅費改革、教育體制改革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這些改革均走到了全省的前列。圍繞對外開放,研究制定了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考核辦法、招商引資獎勵暫行辦法,實行招商引資目標管理和考核制度。積極實施東引西進,吸引了一批東部資金、技術、產業向我市轉移。以紅旗渠精神巡迴展為契機,在上海、重慶、廣州等地開展了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共與外地客商簽訂經濟技術合作項目57個,意向協定資金總額超過200億元。開發區招商引資功能不斷增強,全年技工貿總收入完成35億元,增長67%。
(三)積極營造發展環境,進一步壯大縣域經濟。去年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台了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若干意見,在簡化行政項目審批、加大財政支持、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賦予各縣(市)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和決策權。針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加強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調研和督導,通過經濟形勢分析會、督導會等多種形式,激發各縣(市)加快發展、爭先創優意識,有效地遏制了部分縣(市)工業增加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局面。全年縣域經濟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50.1億元,同比增長13.7%;縣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1億元,同比增長26.8%。加大了小城鎮建設力度,市財政安排500萬元補貼資金,支持了小城鎮建設。
(四)注重統籌兼顧,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財政用於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的支出11.99億元,同比增長14.4%。大力實施科教興安戰略,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增大。“兩基”教育成果得到鞏固,高中階段教育快速發展,安陽大學專升本工作取得圓滿成功,順利完成了全市中國小教師定崗核編工作,全市完成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44萬平方米。開展了“百千萬”人才工程,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700餘名。旅遊業得到快速發展,實現總收入27.1億元。城鄉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全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廣播影視和文化體育事業進一步繁榮。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狠抓了重點流域、區域的環境治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深入開展了以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築、消防等為重點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被評為省安全生產先進市。民政、統計、審計、經濟研究、新聞出版、無線電管理、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對台、人防、地震、史志、檔案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五)始終把民眾利益放在首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民眾利益無小事。我們始終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眾生活一起來抓,妥善解決了一系列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去年初,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完成十個方面的重要實事。一年來,我們多次召開政府常務會議,聽取匯報,加強督導,現場辦公,解決問題,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十個方面32件重要實事全部按計畫完成。“七路一橋”、汽車客運西站、老城旱廁改造、地方公路等與人民民眾密切相關的項目按要求已經完成,勞動保障中心擴建、傳染病醫院搬遷、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擴建等工程按計畫已經開工。同時,還抓了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我們始終把增加就業再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全市為再就業人員減免各種稅費1225萬元,落實各項再就業補貼7110.8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150萬元。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率74.7%,接收軍轉幹部250餘人,安置退役士兵1300餘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強化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四項保險的擴面征繳,加強了“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全市9.3萬人納入低保。農民工工資年度清欠任務全部完成,全市清償拖欠農民工工資2323.2萬元。加大扶貧救災力度,建立和完善了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完成5.4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六)積極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根據全省統一安排,積極穩妥地推進了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事業單位人員聘用覆蓋面達到100%。在完善“五大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推出了政府電子政務區域網路、行政便民網站、黨政檔案電子閱覽室、多媒體信息亭等一系列便民新舉措。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認真清理行政許可項目和主體,建立了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制度,對1981到2003年的市政府及其辦公室頒發的檔案共6000餘份進行了全面清理。行政審批項目減少到319項,精簡80%,其中244項進入市行政便民服務中心辦理,占保留事項的76%。集中開展企業經營環境專項整治,嚴肅查處了一批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案件。
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廣泛開展了“熱愛安陽,增輝古都”和“道德規範進萬家”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第三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第五次被評為“省雙擁模範城”。選派幹部開展了“聯縣駐村幫扶”工作。依法保護婦女權益,老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健康發展。民主法制建設步伐加快,全民法制意識普遍增強。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決定和決議,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50件、政協委員提案534件。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打整治鬥爭取得新成果。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組織幹部“下訪”,著力化解信訪積案,保持了社會大局穩定。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謝意!向所有關心、支持我市現代化建設的離退休老同志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還有一些亟待改進和加強的地方。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縣鄉財政困難;對外開放程度較低,招商引資項目落定比例較小;信貸資金、建設用地供應偏緊;發展中一些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和部門辦事效率不高,為企業、為基層服務意識不強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著力加以解決。
二、2005年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2005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巨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的關鍵一年。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加速,有利於我市繼續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央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逐步從政策、資金、重大項目布局等方面積極支持中部建設,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發揮區位、市場、資源和勞動力等綜合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市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新的突破,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全市上下按照市委提出的“四路並進、五力同驅”的要求,齊心協力,真抓實幹,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些都為我們今年更快更好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加快農業立市、工業強市、三產富市、文化興市進程,深入實施科教興安、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各項改革,積極構築資金、資本、資產平台,切實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7%和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在實現上述目標的同時,今年還將為全市人民辦好十個方面的重要實事。(1)建設殷墟博物館,做好殷墟古遺址展示和環境治理等工作。(2)完成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在市區規劃建設三所高中,其中開發區高中建成並具備招生條件。(3)完成東北南外環線道路建設工程。(4)啟動市區小巷改造治理工程,改造老城旱廁,完善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基礎設施。(5)啟動環城河治理工程。(6)建成市圖書館、博物館;東區公園年內開放。(7)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5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萬人,其中安置“4050”人員再就業6000人;完成市勞動保障服務中心二期工程。(8)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新增10萬人。(9)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完成農村10萬人安全飲水工程,增加農村沼氣用戶3萬戶。(10)市縣疾病控制中心、市緊急救援中心投入使用,完成縣傳染病區和12所鄉鎮中心衛生院建設,加快市傳染病醫院工程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
實現上述目標,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四路並進”,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堅持農業立市,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來抓。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確保各項支農政策落到實處。大力實施“四大興農計畫、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術”。繼續實施“35411”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計畫,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業,扶大扶強10個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集中培植產業化示範鄉鎮和特色農村經濟先進鄉鎮20個,開發建設200萬畝優質專用加工型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生產基地,發展比較規範、有一定規模的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20個。深入開展“抓百區、帶萬戶,創建畜牧業大市”活動,新建、擴建投資3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畜牧養殖場20個、標準化畜牧養殖密集區40個、畜禽改良站點40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新建及配套建設20萬畝左右的溫棚蔬菜、瓜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高效農業基地。全面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勞動力轉移培訓、安全飲水等工程。大力推廣普及農作物良種、畜禽改良、果實套袋、秸稈還田等增效技術,進一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國家大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建設,鞏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抓好南水北調、小南海泉域、安陽河治理、馬家岩水庫和漳河護岸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全國節水灌溉示範市”和“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試點市”建設,發展和改造節水灌溉面積20萬畝。加大農業投入,完善“四荒”拍賣造林體制和農村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大力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完善農產品供銷配送經營、市縣鄉村四級糧食經營服務和農業科技人才信息服務三大網路。
堅持工業強市,大力推進“工業振興工程”。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繼續抓好機械、醫藥、紡織三大行業的整合和發展。整頓提升鋼鐵、煤炭、建材行業,加快煤炭資源整合,開發新煤田和林州鉀岩礦。繼續抓好列入市“223311”目標的22戶重點企業發展,積極為安鋼、安彩、安煙、安化等企業搞好服務,加快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按照投產一批、建設一批、開工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抓好大唐安陽發電廠2×30萬千瓦熱電聯供機組、安化原料線路改造聯產20萬噸甲醇等17個新開工項目建設,加快安鋼120噸轉爐、安煙“十五”技改、安機數控工具機產業化二期工程等15個續建項目建設,確保永興3500mm中板、亞新100萬噸鋼等15個項目建成投產。大力發展塊狀特色經濟,加快安彩電子、安鋼冷軋、華豫紡織、林州汽配等11個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引導支持生產要素向工業園區和開發區集中,力爭2005年工業園區產值達300億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運用土地、環保、電價、產業政策和資源配置等手段,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落後生產能力的淘汰力度,抓住安鋼初步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的機遇,重點抓好冶金、建材、造紙等行業節能、節水的技術改造。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推進企業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聯繫和合作,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資金投入,大力發展節能降耗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著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建設新型工業基地。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和調節,千方百計緩解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努力保障煤電等生產生活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