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會議
2001年3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向大會作《200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全文
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1年3月5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
各位代表:
從今年開始,我國將實施新世紀第一個五年計畫。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提出了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根據《建議》的精神,國務院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草案)》。現在,我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九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回顧
過去五年,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奮鬥,開拓創新,各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達89404億元,平均每年增長8.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已經超額完成。在經濟持續增長和效益改善的基礎上,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達1338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6.5%。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淘汰落後和壓縮過剩工業生產能力取得成效,重點企業技術改造不斷推進。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的“瓶頸”制約得到緩解。
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多數國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相當一部分在境內外上市。企業扭虧增盈成效顯著,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392億元,為1997年的2.9倍。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脫困的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在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制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機構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巨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經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2000年進出口總額達4743億美元,其中出口2492億美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69%和67%。出口商品結構改善,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所占比重提高。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擴大,投資環境繼續改善。吸收外資規模增大、質量提高。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894億美元,比“八五”時期增長79.6%。國家外匯儲備2000年底達1656億美元,比1995年底增加920億美元。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分別達到2253元和6280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4.7%和5.7%。市場商品豐富,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每年增長10.6%。城鄉居民住房、電信和用電等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五年增長1倍多,股票、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迅速增加。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
科技、教育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863”計畫順利實施。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技術領域獲得一批重要成果。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取得新進展。部門所屬套用型科研院所企業化改革基本完成,其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進程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初步實現。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擴大高校招生受到民眾普遍歡迎。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明顯加大。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繼續發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取得成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九五”期間,我國政府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貫徹執行。特別行政區政府工作卓有成效,香港、澳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隨著“九五”計畫的完成,我們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為實施“十五”計畫、開始邁向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九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來之不易。我們成功應對了國際突發事件的挑戰,有效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既克服“九五”前期通貨膨脹的影響,又抑制了中後期的通貨緊縮趨勢,並戰勝了嚴重的水旱災害。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諸多矛盾和困難交織的局面,運籌帷幄,及時作出一系列正確決策和部署,全國上下團結奮鬥的結果。我代表國務院,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勞動、作出貢獻的全國各族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關心與支持祖國建設和統一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和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表示誠摯的感謝!
“九五”時期的實踐,豐富了我們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和改善巨觀經濟管理與調控的經驗。
第一,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面對各種社會矛盾,我們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而為處理好其他矛盾提供了基礎。同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為集中精力從事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社會環境,並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第二,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巨觀調控政策取向和力度。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注意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成功實現“軟著陸”。在抑制通貨緊縮趨勢時,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既增發國債、擴大投資,又適當增加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鼓勵增加消費,從兩個方面拉動經濟成長。採取提高出口退稅率和嚴厲打擊走私等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出口,以平衡國際收支,穩定人民幣幣值。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運用利率等多種手段支持經濟成長,同時注意調節貨幣供應量,引導信貸投向,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第三,把擴大內需和調整經濟結構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普遍過剩的現實狀況,把國債投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同時增加對農業和科技、教育的投入,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利用生產資料生產能力相對富餘的時機,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既拉動當前經濟成長,又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第四,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在複雜、困難的情況下,改革沒有停滯,而是迎難而上,積極有序地向前推進,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同時,始終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在結構調整和改革深化不可避免地觸及深層利益關係時,高度重視和採取各種政策措施,維護廣大民眾的基本利益。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堅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從總體上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因素仍很突出;科技、教育比較落後,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水、石油等重要資源短缺,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就業壓力加大,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拉大;一些領域市場經濟秩序相當混亂,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貪污腐敗、奢侈浪費現象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還比較嚴重;一些地方社會治安狀況不好。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比較複雜,不少也同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有關。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進一步採取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十五”期間的奮鬥目標和指導方針
展望新世紀初的國內外形勢,未來五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許多國家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周邊國家正在加快發展。國際環境既對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為我們提供了迎頭趕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從國內看,我們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加入世貿組織又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各方面任務十分繁重,許多深層次矛盾需要解決,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同時,我們也具備許多有利條件,能夠在一個較長時期實現國民經濟較快發展。
根據“十五”期間的形勢和任務,《綱要》提出今後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為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堅實基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進一步開展;就業渠道拓寬,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物質文化生活有較大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科技、教育加快發展,國民素質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十五”計畫《綱要》,體現了以下重要指導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強調速度與效益相統一,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實現較快的發展。有市場、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十五”期間年均經濟成長速度預期目標為7%左右。這個速度雖然比“九五”實際達到的速度低一點,但仍然是一個較高的速度。要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付出艱巨努力。同時,由於國際國內都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計畫的預期目標要留有餘地。這樣,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調整結構和提高效益上,也有利於防止經濟過熱和重複建設。
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我國經濟已經到了不調整就不能發展的時候。按原有結構和粗放增長方式發展經濟,不僅產品沒有市場,資源、環境也難以承受。必須在發展中調整結構,在結構調整中保持較快發展。今後五年要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特別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關鍵。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最佳化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都要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來推動。今後五年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擴大開放,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把發展科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振興科技,培養人才,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
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不斷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既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迫切需要。要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擺在重要位置,擴大就業門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證人民民眾向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邁進。
堅持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確保社會穩定。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十五”計畫《綱要》突出了戰略性、巨觀性、政策性,減少實物指標,增加反映結構變化的預期指標;圍繞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重點發展領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應的政策措施。強調計畫的實施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巨觀調控要更多地運用經濟槓桿、經濟政策和法律手段。在計畫制定方法上,力求提高社會參與度,使計畫制定過程成為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成為各有關方面達成共識的過程。
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十五”期間要把全面貫徹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這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在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同時,以最佳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為中心,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業、林業、水產業。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提高商品率。大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發展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等產業,提高農業的後續效益。引導鄉鎮企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發展小城鎮,繁榮小城鎮經濟,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大力推進科教興農,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套用,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扶持農業科技產業發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與檢測體系。調整結構要因地制宜,依據市場規律,維護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不搞強迫命令。
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在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根據糧食生產和流通的新情況,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在適當擴大中央儲備糧規模的同時,糧食主銷區要加快糧食流通市場化進程,通過與糧食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係,以及中央儲備糧的輪換與調控,保證糧食需要。糧食主產區要繼續堅持“三項政策、一項改革”,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中央財政繼續給予資金支持,以充分發揮其糧食生產的優勢。這樣做,既可為主產區騰出糧食銷售市場,促進糧價合理回升,也有利於推進主銷區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增加農民收入。要保護好基本農田,決不允許擅自將耕地改為非農用地,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推進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取消鄉統籌、村提留和其他面向農民徵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費,同時適當提高現行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稅率。這是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要在總結安徽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改革步伐。同稅費改革相結合,精簡鄉鎮機構,裁減人員,減少村組幹部補貼人數;有條件的地方,適度撤併鄉鎮。繼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探索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加快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關鍵是要明確產權關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落實防範和化解風險的責任。農村信用社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加強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和聯繫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農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深化農村供銷社改革。
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抓緊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加固,提高防洪調蓄能力。著力抓好大型灌區節水工程改造,積極開展民眾性農田水利建設,搞好水土保持。加強國家商品糧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加強農村電網、通信、廣播電視、道路、供水等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市場條件。
繼續搞好農村扶貧工作。“八七”扶貧攻堅任務雖已基本完成,但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繼續加大扶貧力度,重點做好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的扶貧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多方面增加扶貧資金投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支持貧困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四、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把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抓好幾個環節。一是圍繞增加品種、改善質量、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能源、冶金、化工、輕紡、機械、汽車、建材及建築等行業,支持一批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切實提高工藝和裝備水平。二是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加快對推動結構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的開發。振興裝備製造業,開發製造急需的大型高效和先進成套技術裝備。三是通過上市、兼併、聯合、重組等形式,在主要行業形成若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調整結構、促進升級的骨幹和依託。四是積極支持和促進老工業基地改造,充分發揮其基礎雄厚、人才聚集的優勢,努力提高產業水平。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大礦區,要因地制宜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
與此同時,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繼續依法關閉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淘汰落後和壓縮過剩生產能力,並嚴禁轉移重建。長期虧損、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和資源枯竭的礦山,要實施破產關閉。積極疏通和逐步規範企業退出市場的通道。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從實際出發,有選擇地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建設高速寬頻信息網路、關鍵積體電路、新型運載火箭等重大高技術工程,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加快發展信息產品製造業,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積極發展軟體產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要在企業技術開發和生產行銷、社會公共服務、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廣泛套用數位化、網路化技術,把工業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結合起來。
加強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資源戰略問題。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要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水價形成機制,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技術和措施,發展節水型產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加強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處理和利用。加緊南水北調等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要加強公路、鐵路、港口、航道、機場、管道系統的建設,建立健全暢通、安全、便捷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能源特別是石油問題,是資源戰略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內石油開發和生產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必須千方百計節約和替代石油,加快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與開發,積極利用國外資源,並儘快建立石油等戰略資源的儲備制度。積極推進大型煤礦改造,建設高產高效礦井,重視潔淨煤技術的開發利用。充分利用現有發電能力,積極發展水電、坑口大機組火電,壓縮小火電,適度發展核電。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推進全國聯網。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逐步推進廠網分開、競價上網。重視發展各種新能源。
加快發展服務業。這是促進結構升級和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積極發展信息、金融、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市政服務等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發展面向居民消費的房地產業、社區服務、旅遊、餐飲、娛樂、健身等產業,增加服務內容。要深化改革和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環境。
五、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部署。“十五”期間要突出重點,搞好開局,著重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力爭五到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使科技、教育有較大發展。
要集中力量建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把水資源的保護、節約和開發放在突出位置,加強規劃,合理配置,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有步驟而因地制宜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以及防沙治沙、草原保護等重要工程的建設,注意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步建成我國西部牢固的綠色生態屏障。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培養急需的各類人才。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開發能力。要從各地實際出發,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經濟。西部開發要依託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幹線,發揮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培育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游經濟帶和南(寧)貴(陽)昆(明)等經濟區,帶動周圍地區發展。
國務院已頒布重點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國家將增加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西部地區要立足於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揚艱苦創業精神,作好長期奮鬥的準備;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更多更好地吸引境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參與西部開發。要加強幹部交流。
中部地區要發揮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以主要水陸交通幹線地區為重點,發揮中心城市作用,積極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經濟帶。鞏固和發展農業,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提高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
東部沿海地區要面向國內外市場,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外向型經濟,提高經濟的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採取多種形式,加強與中部、西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支持和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拓展東部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的空間。
六、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大力開發人才資源
這是《綱要》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今後五年各項任務的重要保證。
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為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一要積極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研究,力爭在一些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二要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持。重點在農產品加工及轉化、裝備製造、節水節能、紡織品後整理等方面的技術取得進展,加快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三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科學重點領域的前沿性交叉性研究。選擇我國具有優勢和對發展有重大意義的領域,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力爭在基因組學、信息科學、納米科學、生態科學和地球科學等方面取得新進展。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推動管理科學發展。重視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理論創新。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進一步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企業成為技術進步和創新的主體。繼續鼓勵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進入企業或改制為企業。積極推進社會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機構。發展社會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業。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創業板股票市場,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加大國家和社會對科技的投入。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堅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發展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著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鞏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成果,加快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教育體系。發展成人教育和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逐步形成終身教育體系。重視發展兒童早期教育。利用信息技術發展遠程教育。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繼續調整教育結構和布局,最佳化專業設定,更新教材,改革課程體系、考試評價制度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德育,尤其要重視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的思想和業務素質。
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依法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繼續推進高校後勤服務社會化。鼓勵、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辦學。增加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投入。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後的新情況,縣級政府要負責對基礎教育經費的統籌,落實教師工資統一發放的措施。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要加大對困難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的轉移支付和專項投入。健全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等制度。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制止學校亂收費。
實施人才戰略,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任務。著眼於現代化建設全局和長遠發展,培養和造就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較高政治理論素養和開拓精神,掌握現代科學文化和管理知識,並經過實踐考驗的高素質領導人才隊伍。培養和造就具有公僕意識,廉潔、勤政、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隊伍。培養和造就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專業人才隊伍和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重視培養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普遍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流動配置、激勵監督的制度,形成有利於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依法保護智慧財產權。吸引聘用海外高級專門人才。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適當方式為祖國服務。
因字數限制,未盡全文見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