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
郵票信息
志編號2000-4 名稱龍(文物)(T) 全套枚數6 全套面值6.60元 發行機構國家郵政局 整版枚數50(10×5) | 版別 膠版 發行日期 2000-3-7 全套售價 6.60元 印製機構 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王虎鳴 |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6-1 新石器時代·玉龍 0.60 30×40 P12 3470.5 6-2 戰國·龍形玉飾 0.80 30×40 P12 3160.5 6-3 漢·青龍瓦當 0.80 30×40 P12 3210.5 6-4 唐·盤龍紋銅鏡 0.80 30×40 P12 3210.5 6-5 金·坐式銅龍 0.80 30×40 P12 3180.5 6-6 清·紫檀寶座嵌螺鈿雲龍 2.80 30×40 P12 2050.5 |
郵票介紹
中國是龍的國度。遠在七八千年前,龍的形象就已經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孕育、萌生了,並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悠遠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龍的形象也在不斷更新變化。這套龍(文物)郵票,即選取了不同時代有代表性的文物珍寶中的龍形象,具體而生動地展示了龍形象的演變過程。
第1圖【新時器時代·玉龍】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件玉龍為墨綠色,長50多厘米,高26厘米,體捲曲呈C形,嘴部前沖,略向上彎曲。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有對稱的雙圓洞鼻孔,眼尾上翹細長,頸脊起長鬣,長達21厘米,占龍體的1/3以上。龍的背部有對穿的單孔用以懸掛,整條龍無足無爪,無角無耳,有眼無睛。龍的頭部與豬首相近,長鬣也是當時豬體形象的標誌,可以認為玉龍的原型是在蛇的軀幹上加入豬的形象。它是距今約5000年以前紅山文化的產物,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帶想像意味的龍,有“天下第一龍”之稱。
第2圖【戰國·龍形玉飾】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這件龍形玉飾為青玉色,長11.3厘米,寬7.7厘米,造型奇特,龍身細長,邊緣陰刻斜線紋,龍身遍飾谷紋,作飄舉攀升狀,形態十分生動。春秋戰國時期工藝美術興旺發達,各諸侯國的玉器製作工藝精湛,此玉飾即為戰國時期龍紋圖案的代表作之一。這種呈S形的龍形,承傳商周紋飾,具有古拙的靈感。雲紋的出現,既是一種純正的裝飾,展現了龍的飄舉飛動,也包含了人們希望生前騰達死後升天的美好意願。
第3圖【漢·青龍瓦當】出土於陝西西安漢城遺址,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瓦當一般為泥質燒制,是遮擋屋檐前端筒瓦的瓦頭,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圓瓦當是由半圓瓦當發展而來的。漢代以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代表東南西北和春夏秋冬,迷信它們有吉祥和避邪的作用。青龍瓦當即是秦漢四神瓦當中的代表作。郵票上的圓瓦當龍紋呈蛇狀形態,龍的軀體作“S”形蟠曲飛舞,四肢、鬚髮隨著舞動的軀體而飄飛,雖然四肢三爪還帶有走獣的遺痕,尾部也有虎尾的影子,但在這飛揚流動的節奏中,也顯出一種雄渾的氣勢,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
第4圖【唐·盤龍紋銅鏡】出土於陝西西安,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銅鏡是我國古代婦女梳妝用的生活用品,其使用年代可上溯至殷商時期。鏡中央設紐,便於穿帶懸掛和把握。唐代銅鏡鑄造業進入鼎盛時期。郵票上的盤龍紋銅鏡,又稱“盤龍鏡”,呈葵花形,直徑19.5厘米。其背飾的龍紋奔騰飛躍,頭部曲頸回顧,張口吐舌,四爪向各方伸展,龍身婉轉自如,縱橫往復,尾部向上往後捲曲,身體通飾鱗片,細密而工整。龍體周圍襯有4朵流雲,疏密得當,顯得生機勃勃,雍容華貴。此鏡造型完美,工藝精細,反映了唐代龍紋鏡的製造成就。
第5圖【金·坐式銅龍】出土於黑龍江省阿城金代(1115-1234年)早期都城上京會寧府皇城遺址西側,東距宮殿址約400米,西距城外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近500米,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坐龍為紫銅實鑄,通高19.6厘米,重2100克,造型設計為躬身踞坐,尾部上翹,尾端上捲成旋,足肢粗壯,爪為三趾,右前趾著地並與後趾連線,左前足抬起,中間飾流雲一縷與後足趾相接,自兩趾沿腿部,分別雕有雲帶紋直達肩部,至頂端又分成兩縷,卷飾於背上,與頭頂部5朵飄飛的鬃毛連線呼應。此坐式龍造型勻稱,線條流暢,各部位映襯呼應,渾然一體。龍首的比例稍大,但悠揚的姿態,半張的龍口(口內應含銅珠1顆,惜已失去),似在端視前方,平添了幾分威嚴之氣。據推定,此件坐龍為金代中早期皇室御用之物。
第6圖【清·紫檀寶座嵌螺鈿雲龍】這件紫檀寶座長148厘米,寬90厘米,高66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雲龍即是在這個清朝皇帝御用的寶座靠背上,用螺鈿、玳瑁、壽山石等鑲嵌而成的圖案,龍形蟠曲飛舞,龍紋精細工整,造型雋雅優美,畫面宏麗輝煌使這把龍椅豪華繁縟,氣派非凡。它是宮廷龍紋造型的典型代表,是我國數千年來龍形演變中美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