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會議
1996年3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鵬向大會作《199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全文
1996年政府工作報告
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
——1996年3月5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李鵬
各位代表:
制定一個跨世紀的宏偉綱領,繼續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是全國人民關心的大事。中國共產黨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並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國務院根據《建議》精神,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現在,我代表國務院向大會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八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我國人民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的五年。以1992年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八五”計畫提出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或超額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八五”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1995年達到57600多億元。我在這裡向大會報告: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已經提前五年實現了。五年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年均增長4.1%,鄉鎮企業保持發展勢頭。工業年均增長17.8%,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煤炭、電力、鋼鐵、汽車、化纖、化肥、家用電器都有較大增長。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工業取得新的成績。輕紡產品供應充裕,花色品種增多。重點建設成績顯著,建成投產大中型基建項目840多個,交通、通信和能源建設得到加強。鐵路正線鋪軌總里程11000多公里,貫穿南北的京九鐵路提前兩年全線鋪通。高等級公路、港口、機場建設發展較快。新增發電裝機總量7000多萬千瓦。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新增5800多萬門。地質勘查取得新的成績。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緩解了經濟成長的“瓶頸”制約,為今後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加快了改革步伐。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財政體制,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新稅制,已經基本建立並正常運行。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初步分開,匯率順利並軌。新的巨觀調控體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價格進一步放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國有企業和農村改革,計畫、投資、流通、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都取得新的進展。經過十七年的改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國民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經濟活力顯著增強。改革的推進,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本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
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八五”時期,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的範圍和規模,形成了由沿海到內地、由一般加工工業到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總體開放格局。進出口總額累計超過1萬億美元,比“七五”時期增長一倍以上。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600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占70%,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國內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國際旅遊業迅速發展。1995年末國家外匯儲備730多億美元,國際支付能力增強。對外開放的擴大,促進了國內經濟發展,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也增進了同各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交往。
城鄉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八五”期間,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均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6%。1995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接近3萬億元,比“七五”末增加兩萬多億元。城鄉勞動就業不斷增加。脫貧工作取得很大成績,貧困人口由“七五”末的8500萬減少到6500萬。城鄉新建住房43億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擴大。城鎮實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城鄉人民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正在向小康目標前進。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在改革中繼續前進。五年取得國家級科研成果16萬項,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取得明顯成效,中等職業教育有較快發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邁出較大步伐。計畫生育成績顯著,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5年的10.55‰,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社會科學都取得新的進步,思想教育和宣傳工作得到加強。衛生體育、環境保護和僑務工作,以及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加強了勤政廉政建設、反腐敗鬥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進展,安定團結的局面進一步鞏固。國防建設得到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和公安幹警在保衛祖國、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作出了新的貢獻。
“八五”時期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於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國際風雲劇變的形勢下,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不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前進中還有不少問題和困難。突出的是,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五年零售物價年均上漲11.4%。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收入分配關係還沒有理順,部分社會成員收入懸殊。經濟秩序還比較混亂。有些腐敗現象仍在蔓延滋長。一些地方社會治安狀況不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面臨不少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雖然有客觀原因,但也反映了政府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改進工作,在改革和發展中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今後十五年的奮鬥目標和指導方針
今後十五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經過建國以來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有了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廣闊的國內市場和較高的儲蓄率,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基本保證。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和方針,為繼續前進指明了方向。從世界範圍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關係可望繼續保持,我國仍有可能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世界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我國中長期發展中,也有不少制約因素。突出的是:人口和就業負擔較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低;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面臨著已開發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在國際關係中面臨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綜觀世紀之交的國內外形勢,我們面前有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也存在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更大步伐!
未來十五年的主要奮鬥目標是:“九五”時期,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2000年在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同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要取得顯著進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這個奮鬥目標,展現了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表達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雄心壯志。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將再上一個大台階,社會經濟面貌將發生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個目標是宏偉的,經過努力也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始終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遵循“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建議》提出的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條重要方針。這九條重要方針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積極推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把加強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實現市場機制和巨觀調控的有機結合,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根據中共中央《建議》提出的一系列指導方針,在制定《綱要(草案)》過程中,著重考慮了以下幾點:
第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妨礙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是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穩定又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和不斷發展來實現。今後十五年,改革、發展、穩定都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處理好三者關係至關重要。發展要注重提高質量、效益和最佳化結構,改革要在重點和難點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這都會引起利益格局和社會關係的變化,必須高度重視保持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要善於從整體上把握三者之間的關係,使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第二,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是實現今後十五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所在。經濟體制轉變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同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要處理好速度和效益的關係,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結構最佳化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科技進步效益。我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每年新增加的投入相當可觀,但在生產、建設和流通等領域,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十分突出。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有利於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歸根到底要靠加快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九五”時期,要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能夠以現有企業為依託,通過改革、改組、改造或擴建提高生產能力的,就不要再鋪新攤子。新建項目要提高技術起點,注意經濟規模和效益。各行各業都要通過加強科學管理,注重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減少資源的占用和消耗。認真實行兩個轉變,把經濟成長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第三,認真解決關係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主要是:加強農業基礎問題,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抑制通貨膨脹、保持巨觀經濟穩定問題,發展教育和科技問題,控制人口、保護資源和環境問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理順分配關係問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問題,勤政廉政建設、反腐敗鬥爭問題,以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問題。江澤民主席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指導思想。要根據中共中央《建議》和江澤民主席講話的精神,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把這些問題解決好。
第四,計畫要體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綱要(草案)》是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第一個中長期計畫,要注重市場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突出國家計畫的巨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發揮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計畫指標總體上是預測性、指導性的,著重提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任務以及相應的發展戰略和措施,提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和結構變化的總量指標,以及若干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項目,其他一些指標和項目在今後的年度計畫中安排。《綱要(草案)》重點放在“九五”,後十年只提出大體的輪廓,使之與下世紀初葉的發展相銜接,以保持三步走戰略的連續性。
三、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關於“九五”和後十年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戰略布局,我著重講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這是今後十五年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而又難度最大的一項任務。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一定要保證糧、棉、油等基本農產品穩定增產。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育著世界22%的人口,糧食生產有特殊的重要性。2000年糧食總產量要保證達到4900億公斤,力爭達到5000億公斤。我國糧食增產潛力很大,能夠立足國內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採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重視農村科技隊伍建設,推廣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疏浚中小河流,增強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大力改造中低產田,搞好黑龍江、吉林、新疆、黃淮海等地區的糧棉生產基地建設,繼續扶持糧棉集中產地發展經濟。加快發展農用工業,增加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堅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要依法保護耕地,建立健全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和節糧型畜禽養殖。鼓勵農村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有機結合,推動農工貿一體化,促進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全面發展林、牧、副、漁各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鼓勵和引導農村集體、農民個人和社會各方面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開展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植樹造林,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
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鄉鎮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是繁榮農村經濟、擴大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為農服務的產業。注意節約資源,防治和減少環境污染。為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提高經濟效益,發展鄉鎮企業宜相對集中,並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要積極引導農業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生產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實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繼續推進國有農場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理順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建立健全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辦好供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必須高度重視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嚴格執行現行的規定,採取切實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穩定增加農民收入,調動和保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鞏固工農聯盟。
第二,積極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要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今後十五年,國家要集中必要的力量,在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工業方面,建設一批大型工程,包括:長江三峽和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山西、陝西、內蒙古煤炭基地,南昆鐵路、南疆鐵路和神黃鐵路,公路國道主幹線,通信光纜幹線網路,以及一批大型港口、機場等。這些重要工程,有的是“九五”建設的,有的是“九五”做準備,下世紀初開始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投資多,建設周期長,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避免盲目發展和重複建設。
要根據市場需求,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和建築等支柱產業,以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發展支柱產業,要提高技術起點,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增強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形成經濟規模,注重經濟效益。
發展輕紡工業,對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擴大出口,積累建設資金,具有重要意義。要適應國內外市場變化,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增強競爭能力。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要以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為基礎,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結構。繼續發展商業和生活服務業,發展旅遊業以及信息、諮詢等中介服務產業,規範和發展金融、保險業,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第三產業在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增加城鄉勞動就業和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總的要求是,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國經濟總體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髮展區域經濟與發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積極性的關係。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託,進一步形成和發展若干突破行政區劃界限的經濟區域。
地區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也是大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都有很大發展,但由於發展快慢不同,地區差距有所擴大。在“九五”期間,要更加重視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積極朝著縮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國家採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強中西部地區資源勘查,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逐步增加財政支持和建設投資;調整加工業的布局,引導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理順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增強中西部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改善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區;加強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聯合與合作,鼓勵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引導人才向中西部流動。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要加快改造和調整的步伐,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國家給予必要的支持。地區差距是歷史形成的,縮小差距需要有個過程。從根本上說,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得快一些,有利於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東部地區要發揮已有的優勢,在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外向型經濟和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方面,為全國提供新的經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很大,只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增強經濟活力,就一定能夠加快發展,有些地區甚至會後來居上。
第四,努力保持巨觀經濟的穩定。
現在物價上漲幅度仍然偏高,加之“九五”時期要繼續理順價格關係,物價上漲的壓力很大,必須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巨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避免經濟出現大的波動。根據對各方麵條件的綜合分析,“九五”期間的巨觀調控目標,年均經濟成長速度為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率為30%,物價上漲幅度明顯降低,首先要努力使之低於經濟成長率。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經濟調控。保持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在建規模,加大投資結構調整力度,提高投資效益。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現在國家財政困難,作為振興財政的第一步,要繼續完善稅制,調整有關稅率,擴大稅源基礎,取消稅收減免,加強稅收征管,努力增收節支,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實現財政收支基本平衡。要適當控制貨幣供應總量,保持幣值的穩定。根據產業政策和信貸原則調整貸款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進一步增強國際支付能力。
第五,不斷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
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九五”時期,扣除物價上漲因素,預計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左右。要積極拓寬城鄉就業渠道,不斷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注重提高生活質量,把解決居民住房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時努力改善交通、通信、供水條件和生活環境,發展社會服務,加強公共福利設施建設,豐富城鄉人民文化生活。這些年來,我國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至今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靠全體人民再經過幾十年努力,才能基本實現現代化。要合理引導消費,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把生活改善建立在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
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是“九五”時期的一項艱巨任務。貧困地區要發揚艱苦創業精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脫貧致富。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加大扶貧工作的力度,認真落實扶貧攻堅計畫,繼續增加並管好用好各項扶貧資金,加強開發性扶貧。動員全社會關心扶貧工作,以多種形式支持和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幫助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的民眾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重視扶持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逐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幫助城市貧困人口解決生活困難。
各位代表!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保衛國家安全,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須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增強國防實力。要重視科技強軍,加強國防科學技術研究,把武器裝備的發展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優先發展高技術條件下防衛作戰所需要的武器裝備,著重加強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繼續調整國防科研和國防工業結構,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運用軍工高技術發展船舶、飛機、衛星等民用產品,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國防工業運行機制和國防動員體系。加強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建設。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加強擁政愛民、擁軍優屬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四、以企業改革為中心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本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任務艱巨,時間緊迫。要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扎紮實實地推進改革和開放。
第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搞好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這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在“九五”末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抓好中央和地方確定的企業試點工作,務必在重點、難點問題上取得突破。在解決企業內在機制、外部環境和歷史遺留問題方面統籌考慮,配套推進。對實踐中的成功經驗,要及時總結推廣,促進面上企業的改革。城市改革試點要與企業改革結合起來。
國有企業改革,要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國家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1000戶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改革與發展,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發揮它們在國民經濟中的骨幹作用。省、自治區、直轄市也要抓好一批國有骨幹企業。“九五”期間國家將安排一筆資金,用於鼓勵企業兼併,沖銷破產企業債務,把相當一部分“撥改貸”形成的債務轉為國家資本金,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所有企業都要面向市場,建立商業信譽,減少和避免資金拖欠。放活國有小企業,可以區別不同情況,採取改組、聯合、兼併、股份合作制、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形式。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國有小企業經過改革改組,絕大部分仍然是國有經濟或者集體經濟,即不同形式的公有經濟,出售給私營企業或個人的是少數。
要把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把企業內部改革和外部配套改革結合起來。所有企業,都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建設好領導班子,轉變經營機制,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加快技術進步,生產適銷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對企業領導者,既要保證其對生產經營的指揮權,又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監督制度。要制定和落實深化企業改革的綜合配套措施,積極創造條件,多渠道分流企業富餘職工,分離企業承擔的社會服務職能。城鄉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推進集體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繼續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強引導和管理,發揮其有益的補充作用。
第二,積極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採取積極而又穩妥的步驟,形成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要繼續完善商品市場,發展連鎖經營和代理制等新的行銷方式。改進糧食等重要產品的購銷和儲備制度。加強市場管理和質量監督,整頓流通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要進一步改革投資體制,確定投資主體,建立資本金制度,逐步發展市場融資方式。由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承擔投資的風險和責任。由政府機構或社會公益機構作為投資主體的,也要明確風險和責任。新開工建設的生產經營項目都要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國家確定的重點建設新項目要逐步向社會招標。
第三,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合理的工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適合企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的工資制度。國家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打擊不正當競爭,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以及開徵其他必要稅種等措施,調節過高收入。運用法律手段和分配政策,協調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分配關係,逐步解決社會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
“九五”期間,要加快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發展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個人積累等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初步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金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積極發展商業保險,發揮其對社會保障的補充作用。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建立失業救濟和再就業相結合的制度。多渠道籌措並切實管好用好各類社會保障資金。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建設“安居工程”,加快住房商品化的步伐。
第四,轉變政府職能,增強國家巨觀調控能力。各級政府都要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認真轉變職能,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加強政府部門自身建設,精簡機構,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中央政府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國民經濟實行巨觀調控。要深化計畫體制改革,通過制定與實施發展戰略、巨觀調控目標和經濟政策,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要健全財政職能,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逐步實行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統一管理政府的國內外債務。嚴肅財經紀律,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強化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職能,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防範金融風險。進一步調整和改革政府機構,把綜合經濟部門逐步調整和建設成為職能統一、具有權威的巨觀調控部門;把專業經濟管理部門逐步改組為不具有政府職能的經濟實體,或改為國家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的單位,或改為行業管理組織;其他政府部門也要進行合理調整。要建立權責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第五,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九五”期間,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國際經濟通行規則,初步建立統一規範的對外經濟體制。國家對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基本政策不變,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有些具體辦法要有所調整和完善。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帶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充分發揮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沿交通幹線、沿江、沿邊地區和內陸中心城市要發揮各自優勢,切實推進對外開放,促進經濟開發和振興。要根據改革和發展的要求,逐步開放國內市場。有步驟地開放金融、商業、旅遊等服務領域。搞好智力引進工作。
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調整和改善進出口貿易結構,著重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加強售後服務。鞏固現有市場,開拓新的市場,拓寬出口渠道。堅持統一政策、平等競爭、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繼續改革和完善外貿管理體制。
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把重點放到提高成效和水平上來。逐步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規範稅制,公平稅負,為中外企業創造平等競爭條件。積極引導外資參與能源、交通、農業等基礎性項目建設和老企業技術改造。
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堅定不移的方針。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僅對中國有利,也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積極貢獻。某些西方國家處心積慮地把中國排斥在世界貿易組織之外,違背這個世界性組織的宗旨,也有損於它的普遍性和公正性。人們將會看見,中國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關係的發展,終究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
五、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實施這兩大戰略,對於今後十五年的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快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面向經濟建設,加快科技進步。在當代條件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一是促進技術開發和套用,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自主開發和引進、消化先進技術相結合,集中力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二是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在一些重要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套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切實辦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三是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攀登科技高峰,力爭在優勢領域有所突破。在社會發展領域,要加強計畫生育、重大疾病防治、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和再利用、防災減災等技術的研究和套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研、開發、生產與市場的結合。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合理分流人才,最佳化科研組織結構。加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之間的聯合。鼓勵大型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努力使企業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發揮專利制度的作用。
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這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百年大計。2000年全國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在經費和師資等方面要予以保證,並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支持。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要適度,著重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重點建設好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積極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最佳化教育結構,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探索與我國改革和發展相適應的辦學機制和辦學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逐步形成政府辦學為主與社會參與辦學的新體制。提倡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條件和住房等生活條件。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大批優秀人才。
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全國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億以內,2010年要控制在14億以內,任務艱巨。各級政府要繼續把計畫生育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堅持和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穩定和認真執行現行的計畫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做好優生優育工作。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全民人口意識。要把計畫生育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流動人口,同發展農村經濟、脫貧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結合起來。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並採取相應對策。
加強環境、生態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這是功在當代、澤及子孫的大事。我國人均耕地、水、森林和不少礦產資源都低於世界人均水平,又處在迅速推進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加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相當嚴重。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這個問題可能更加突出。要依法大力保護併合理開發利用土地、水、森林、草原、礦產和生物等自然資源,千方百計減少浪費。積極開發海洋資源。儘快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建立資源更新的經濟補償機制。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所有建設項目都要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各級政府都要依法嚴格管理環境,特別要加強對工業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以及城市環境的整治。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快水土流失地區的綜合治理,加強草原建設和防沙治沙,控制農田污染和水污染,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到2000年,力爭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因字數限制,未盡全文見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