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6 孫子兵法(T)

1995-26 孫子兵法(T)

1995-26 孫子兵法(T),屬於收藏品、郵票,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全套售價2.20元。

郵票圖案

1995-26 孫子兵法(T)1995-26 孫子兵法(T)

郵票信息

名稱 孫子兵法(T)
版別影寫版
全套枚數 5
全套面值 2.2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原作者
志編號 1995-26
整版枚數 32(8×4)
發行日期 1995-12-4
全套售價 2.20元
印製機構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 陳全勝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5-1 孫子像 0.20 30×50 P12 5168.1
5-2 吳宮教戰 0.20 30×50 P12 5168.1
5-3 五戰入郢 0.30 30×50 P12 2704.1
5-4 艾陵之戰 0.50 30×50 P12 3124.9
5-5 黃池會盟 1.00 30×50 P12 2686.5

郵票介紹

《孫子兵法》也稱《兵策》、(吳孫子》、《孫子十三篇》,全書5900字,這是一部集兵法之大成的軍事寶典。是自戰國以來最為世人重視和推崇的一本古代兵書,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早2300年。日本學者推崇為“兵書聖典”、“東方兵學的鼻祖”。三國時曹操不禁贊曰:“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這部書自曹操為之注釋以來,到辛亥革命前,我國歷代詮疏輯譯的著作多達四五百種,至今,蘇州碑刻博物館還保存有民國時人手書的13篇兵法碑刻全文。而且,中國歷代研習《孫子兵法》者眾多,如戰國時的孫臏,西漢時的張良、韓信,三國時的諸葛亮、曹操,唐代的李世民、李靖,宋代的岳飛、李綱,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劉伯溫,清代的曾國藩等人,毛澤東、劉伯承也曾對其進行過深入研究,並給予高度評價。《孫子兵法》早在1200年前便由日本遣唐使帶回日本,500年前傳到朝鮮,200年前傳到歐洲,至今已有英、法、俄、,德、日等30多種語言的譯本流傳於世界。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聯軍高級參謀人手一冊,真是人不分古今,地不論中外,只要有戰爭,《孫子兵法》就有用處,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對這樣一部博大精深的兵書戰策,如何在郵票上得到表現,問題頗難。為此,於1994年7月,山東省郵電局及有關部1]在臨沂召開了專題研討會,請歷史學家、文學家和《孫子兵法》研究專家共同商量,最後,根據軍事科學院、孫子兵法研究會的專家吳如嵩、吳九龍的意見,決定選取《孫子兵法》的警句五條,通過5幅相關圖案,分別把它們的核心內容即主要精華體現出來。

第1圖【孫子像】選用《孫子兵法》卷首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孫子對戰爭認識的基本觀點,主張重視戰爭,研究戰爭,審嗔運用戰爭手段。孫子認為,在諸候混戰的情況下,戰爭決定著國家的存亡興衰和人民的命運,必須把戰爭作為國家大事嚴肅對待,認真研究克敵制勝的用兵之道。同時,還主張對戰爭採取審慎態度,反對盲目濫戰,並告誡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第2圖【吳宮教戰】選用《孫子兵法》“另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勝”.此句出自《行軍篇》:“卒偉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齊之以武,是謂必勝。”其意為:士卒還沒有親近依附將帥就實行懲罰,他們就不會心服,不服就難以使用;士卒親近依附而不很好地執行軍紀軍法,他們就無所畏懼,這樣也是不能用的。所以,要靠寬仁相待來使士卒親附合心,要靠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這樣才能得到士卒的敬畏和擁戴。由此可以看出,恩威並舉、寬嚴相濟是孫子治軍的基本思想。“吳宮教戰”這個典故便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據《史記·吳起列傳》載:孫武以所作兵法13篇晉見吳王闔閶闔閭令試以婦女,選宮中美女180人由孫武指揮訓練。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以吳王二寵妃為隊長。孫武兩次頒令,兩次擂鼓,宮女都大笑而未執行命令。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下令把兩個隊長斬首,另選兩宮女為隊長。再進行訓練時,宮女左右前後,跪起等動作全部符合要求。吳王由此知孫武能用兵,遂選他為將。

第3圖【五戰入郢】選用《孫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這句話體現了孫子關於知與戰關係的戰爭認識論思想。“知彼知己”,從狹義理解是指了解敵我雙方情況。孫子認為知是戰的前提,是勝利的基礎。只有先知,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作戰才能“動而不迷,舉而不窮”。孫子提出,戰略決策應以熟知敵我雙方“道、天、地、將、法”等各方面情況為基礎。將帥進而懂得各種“用兵之道”,諸如“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動敵”、“我專敵分”、“以眾擊寡”、“避實就虛”、“因敵制勝”等原則。這些原則不僅以先知為條件,而且他們本身也是認識的對象。孫子不僅提出這一原則,而且直接運用於實戰。公元前506年,吳攻楚作戰5次,孫子均參與指揮。當年,吳王闔閶率弟夫概王及伍子胥、孫武等聯合蔡、唐西進攻楚,經過5次戰鬥而攻入楚都鄄(今湖北省江陵西北)。5戰為:小別(山名,今湖北漢川東南)至大別(今大別山脈)之戰;相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漢川北)決戰;清發水(今湖北溫水)追擊戰;雍灌(今湖北京山西南)打援戰;人郢之戰。這些戰役全面體現了孫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總攬全局的戰略原則,以及先勝後戰、進攻速決、避實擊虛、因敵制勝、半渡而擊等戰術思想。因此,五戰人郢戰例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中這一最著名的戰略戰術思想。

第4圖【艾陵之戰】選用《孫子兵法》“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此句出自《虛實篇》,體現孫子關於進攻作戰要選擇攻擊時機和目標的思想。作戰要想有必勝的把握,必須抓住有利時機,避開敵人堅實之處,攻擊薄弱之點。後來孫臏把孫武“避實擊虛”的用兵原則,概括為“批亢搗虛”,使這一思想的表達更加完整明確。(史記·哀公十一年》記,吳王闔閭採用孫子之謀略,使吳大敗齊於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迫齊求和。艾陵之戰,恰當地體現了孫子這一重要軍事思想。

第5圖【黃池會盟】選用《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體現孫子以遏止戰爭為目的,以非戰爭手段避免兵燹戰禍的戰略指導思想。孫子認為軍事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安國保民,任何戰爭都不可避免地造成軍民的傷亡和經濟的破壞。因此,貫穿《孫子兵法》的基本內容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心理等各種鬥爭手段,把戰爭遏止在萌芽狀態。黃池會盟又稱“北威齊晉”。《呂氏春秋·簡選》稱,吳王闔閶“北迫齊晉,令行中國”。《史記·孫子昊起列傳》稱,吳“西破強楚,人郢;北威齊晉,顯名諸候,孫子與有力焉。”“北威齊晉”的“威”,當是威脅、威迫之意,是說吳國強大,齊晉為之畏懼。由於採用孫子的這種戰略思想,使得吳國恃強威迫齊、晉諸國在黃池(今河南境內)言和會盟,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目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