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

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

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自技江以下約1800公里的河段,水位你突破歷年最高紀錄,洪水位持續時間特長,洪水總量特大,沿江兩岸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展開了英勇頑強的防汛鬥爭,根據水情的發展和預測,及時地有計畫地採取了若干分洪措施,大大減輕了水災的危害。

基本信息

原因

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

1954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氣象專家們分析認為,1954年晚春初夏,副熱帶高壓偏強,到了7月,副熱帶高壓又偏弱,仍然位於北緯18°附近,引導海洋上的南方濕暖氣流長時間北上在江淮一帶,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像注射了興奮劑,來勢強勁;偏巧在鄂霍次克海上空,一個強大的高空高氣壓竟穩坐“龍座”多日,驅動著北方冷空氣在1954年這段時間內也很強大,不斷南下,致使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上空30多天內一直盤鏇徘徊,“接吻”不斷,梅雨季節比常年長了1個多月,又偏偏西南太平洋上的赤道輻合帶遲遲按兵不動,1個多月沒有刮颱風,眼睜睜看著降雨帶在江淮流域“生根”而袖手旁觀。造成了比常年時間更長、強度更大的降水,洪災便由此而發生了。

1954年長江出現百年來罕見的流域性特大洪水。這年汛期,雨季來得早,暴雨過程頻繁,持續時間長,降雨強度大,籠罩面積廣,長江乾支流洪水遭遇,枝城以下1800km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過歷史最高記錄。

雨情

 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
這年汛期大氣環流形勢異常,從5月上旬至7月下旬,副熱帶高壓脊線一直停滯在北緯20°~22°附近。7月份鄂霍次克海維持著一個阻塞高壓,使江、淮流域上空成為冷暖空氣長時間交綏地區,造成連續持久的降雨過程。長江中下游整個梅雨期長達60多天。5-7月3個月內共有12次降雨過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5次暴雨,強度範圍都比較大,是本年汛期暴雨全盛階段。
該年汛期,季風雨帶提前進入長江流域。4月份鄱陽湖水系即出現大雨和暴雨,贛江上游月雨量達500mm以上。5月雨區主要在長江以南,鄱陽湖水系和錢塘江上游雨量在500mm以上,安徽黃山站月雨量達1037mm,300mm以上雨區範圍約74萬km2,相應面積總降水量約3000億m3。6月份主要雨區依然在長江以南,位置比5月份稍北移,鄱陽湖、洞庭湖水系雨量500-700mm,湖北洪湖縣螺山站月雨量1047mm,300mm以上雨區範圍約71萬h/,相應面積總降水量3200億m3。7月份雨區北移,中心在長江幹流以北及淮河流域,大別山區和淮河流域雨量500-900mm,金寨縣吳店站月雨量達1265mm,長江南側除沅江、澧水流域和皖南山區雨量在500mm以上外,一般在500mm以下,300mm以上雨區範圍達91萬hm2,相應面積總降水量達4280億m3,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個月。8月份副高位置西伸北抬,脊線在北緯30°附近,長江中下游在副高控制下,梅雨結束,主要雨區已在四川盆地、漢水流域,月雨量在200mm以上,峨媚山區達600mm。主汛期5—7月3個月累計雨量在1200mm以上的高值區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和皖南山區、大別山區。其中黃山、大別山、九嶺山區局部地區雨量達1800nnn以上,最大點雨量黃山站達2824mm。

水情

 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
在全流域普降大雨的情況下,鄱陽湖水系的贛江等河在6月初和7月初發生了較大洪水,丁家埠最大洪峰流量分別達12900m3/s(6月4日)和13800m3/s(7月1日);洞庭湖水系沅江於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旬和7月下旬連續發生較大洪水,桃源站洪峰流量分別達到19200m3/s(5月26日)、17800m3/s(6月27日)、17800m3/s(7月16日)和23000m3/s(7月31日);湘江也於6月初、6月中和6月底連續發生大水,其中6月30日湘潭站最大洪峰流量達18枷咖3/s,接近實測最大洪水;澧水、資水也都出現了較大洪水;在此期間漢江和大別山南側各支流也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發生了中等偏大洪水,漢口以下至湖口以上區間支流最大入江流量達13600m3/s(7月13日)。在上述情況下,江湖水位迅速上漲,漢口站6月25日超過警戒水位(26.3m),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28. 28m。在下游全面高水位的情況下,6月25日至9月6日上游發生4次連續洪水,宜昌站先後出現4次大於50000m3/s的洪峰流量,8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達66800m3/s,枝城站洪峰流量達71900m3/s。由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過大,為保證荊江大堤安全,曾3次運用北閘(太平口分洪閘)向荊江分洪區分洪。第1次分洪量23.53億m3,第2次17.17億m3,第3次81.86億m3,3次合計分洪量122.56億m3。
在利用荊江分洪區3次分洪和多處扒口分洪,分洪潰口水量達到1023億m3的情況下,沙市水位達到44.67m,城陵嘰水位達到33.95m,漢口水位達到29.73m(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76100m3/s),湖口水位達到21.68m,都突破了歷史最高記錄。據推算,如果不潰口、扒口分洪和江湖自然滯蓄,合成最大流量城陵磯站為108900m3/s,漢口為114183m3/s,八里江為126800m3/s。
洪水過程:長江上游幹流洪水,經荊江分洪和四口分流後,8月7日洪峰到達石首,最高洪水位39.89m,8月8日監利最高水位36.57m。洪水過監利後,經向洪湖分洪並匯洞庭湖出流,洪峰於8月8日到達螺山站,最高水位33.17m,最大流量78800m3/s。當洪峰傳播到漢口時,漢江於11日出現最大洪峰,新城站最大流量16400m3/s。受其影響漢口站於14日出現最大流量76100m3/s,18日水位達到最高29.73m。鄱陽湖水系洪峰來得早,一般出現在7月中旬,受鄱陽湖出流影響,下游安慶、大通等站最大洪峰出現時間比漢口提前約半個月,大通站8月1日出現最高洪水位16.64m,相應最大流量92600m3/s。1954年長江乾支流洪峰流量見表88,幹流控制站流量過程線見圖28。
1954年長江流域主要支流和上游幹流洪水重現期一般都不高,如岷江、嘉陵江、漢江、贛江的洪峰流量都不是很大,屬於常遇洪水;資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較大,約為15年一遇幹流宜昌洪峰流量的重現期為15~20年一遇。幹流中下游洪水組成情況複雜,難以用某一站點某一水文特徵來表示,以年最大30天洪量為分析指標,則1954年洪水在宜昌站約為80年一遇,城陵磯站約為180年一遇,漢口、湖口站約為200年一遇。(代表站30天洪量:宜昌站1390億m3,漢口站1730億m3,大通站2190億m3。)
洪水組成:以漢口以上最大60天總人流量的組成來看,漢口60天總人流量3830億m3宜昌2323億m3,宜昌以上來水量占60.7%;洞庭湖四水913億m3,占23.8%;漢江(碾盤山)336.3億m3占8.8%;宜昌至漢口區間257.7億m3占6.7%,由此可見,川江來水量占的比重很大。

災情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面恢復整修江河堤防、修建荊江分洪工程和汛期軍民全力抗洪搶險的情況下,這次特大洪水雖然保住了荊江大堤和武漢市的主要市區,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長江乾堤和漢江下游堤防潰口61處,扒口13處,支堤、民堤潰口無數。湖南洞庭湖區900多處圩垸,潰決70%,淹沒耕地25.7萬hm2,受災人口達165萬,潰口分洪量達245億m3,其餘圩區也都漬澇成災;江漢平原的洪湖地區、東荊河兩岸一直到武漢市區周圍湖泊一片汪洋,荊江分洪區及其備蓄區全部運用淹沒,湖北全省潰口、分洪水量達602億m3,淹沒耕地87.5萬hm2,受災人口達538萬;江西鄱陽湖區五河尾閭及湖區周圍圩垸大部分潰決,分洪量達80億m3,淹沒耕地16.2萬hm2,受災人口171萬;安徽省華陽河地區分洪,無為大堤潰決,決口分洪量達87億m3,淹沒耕地34.3hm2,受災人口達290萬。堤防圩垸潰決、扒口共分洪1023億m3,淹沒耕地約166.7萬hm2,受災人口達1800餘萬。此外,廣大農田暴雨積澇成災,廣大山地暴雨山洪為害。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5省有123個縣市受災,洪澇災害農田面積317餘萬hm2,受災人口1888餘萬,京廣鐵路100天不能正常運行,災後疾病流行,僅洞庭湖區死亡達3萬餘人。由於洪澇淹沒地區積水時間長,房屋大量倒塌,莊稼大部分絕收,災後數年才完全恢復。由於長江流域工農業生產和水陸交通運輸在全國的重要地位,1954年大水不僅造成當年重大經濟損失,而且對以後幾年經濟發展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