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古代帝王年號]

廣德[古代帝王年號]

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為安徽省的最東點,於2008年已成為安徽省12個直管縣之一。面積2165平方公里,人口52萬。郵政編碼242200。縣人民政府駐桃州鎮。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極洞即位於此。面積:216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為安徽省的最東點,是安徽省直轄縣。中部百強縣之一。面積2165平方公里,人口52萬,使用吳語方言。郵政編碼242200。縣人民政府駐桃州鎮。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極洞即位於此。

區位優越

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周邊“
廣德縣政府廣德縣政府
兩個半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個省會城市和16個大中發達城市,是安徽省唯一與蘇浙兩個發達省份毗鄰接壤的縣份,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北經濟的結合點,是華東沿海經濟挺進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第一站。合杭高速、宣杭鐵路複線、318國道和3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運輸發達,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譽。環繞四周的有上海虹橋、杭州蕭山、南京祿口、合肥駱崗等機場和上海、蕪湖、南京、寧波等港口,物流暢通,經濟發展條件優越,廣德已成為長三角經濟向內地輻射的物流副中心。2009年被評為了“中國改革(2009年度)十大縣市”,這也是安徽省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縣市。

歷史沿革

春秋周敬王四十年(前480)“,楚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左傳》魯衷公十五年)。是為廣德縣見之史籍最早的地名和事件。
東漢 建安初,孫策平定宣城以東地區後,孫吳分故鄣縣地始置廣德縣,縣治在今縣城西南境內。建

安五年(200)“徐王昆以督軍中郎將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建安八年,呂蒙從孫權伐丹陽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
南北朝宋永初三年(422)並廣德、故鄣、長城、陽羨、義鄉五縣地立綏安縣。不久廢,復置廣德縣。

申蘇浙皖高速申蘇浙皖高速
 梁紹泰元年(555)在縣地增置廣梁郡及石封縣,郡、縣治所均設在今桃州鎮。侯景亂後封徐度為廣德侯,廣德縣為其侯國封地。 陳改廣梁郡為陳留郡,改廣德侯國為縣。
隋 開皇九年(589)並廣德(《隋書·地理志》避諱作“大德”)、故鄣、安吉、原鄉四縣入石封,改石封為綏安縣,縣治仍在今桃州鎮,屬宣州。
唐 武德三年(620)以綏安縣地置桃州,原綏安縣分置綏安、桐陳、懷德三縣,桃州領之。 武德七年(624)廢桃州,桐陳、懷德併入綏安縣,屬宣州。 至德二年(757)九月因肅宗忌恨安祿山,改綏安縣為廣德縣。 上元元年(760)江南災荒,縣人陳莊、陳伍率眾起義,寶應二年(763年)與歙州方清義軍會師。永泰元年(765年)陳莊攻占舒州(今潛山縣),繼而又連克江西數州縣。後失敗。 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軍經境內桐氵內河,與據守渡口的鄉兵激戰,義軍勝。 大順原通二年(891)正月淮南節度使孫儒與寧國節度使楊行密,各以重兵激戰於縣境。至翌年六月,孫敗被殺。 景福元年(892)五月大疫。
北宋 太平興國四年(979)以縣置廣德軍。 是年唐代所建開化寺內建成五層大聖寶塔。 端

拱元年(988)析廣德西北桐鄉、昭德、臨湖、原通、妙泉5鄉置建平縣,廣德軍領廣德、建平2縣。屬江

廣聚群英 德澤天下廣聚群英 德澤天下
南路。 祥符八年(1015)至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任廣德軍司理參軍時建書院於城北,並禮聘三位名士執教,於是廣德學風日盛。 熙寧元年(1068)冬衙署前鼓角樓建成,曾鞏為文作記。 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大聖寶塔被焚。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榮、宋宗兄弟領修塔,至崇寧四年(1105)成,7層。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金宗弼(兀朮)陷廣德軍。江淮統制岳飛在廣德“腰擊”金兵,“六戰皆捷”。 建炎四年(1130)江淮宣撫司準備將戚方擁眾叛,三月陷廣德,六月犯湖州、安吉。岳飛率3000人於境內苦嶺與戚方軍大戰,戚方敗降。 淳熙六年(1179)始建城門六座,有樓,內設子城。 淳熙十一年(1184)廣德纂修《桐汭志》,知軍事趙亮夫序,纂修者佚名,歷3年書成,早佚。是為

本縣已知的首次修志。 德祐元年(1275)二月元軍攻占建康府後,廣德知軍事令狐概以城降元。宋將顧順奪回廣德城。四月,元軍破廣德,執知縣王汝翼去建康。十一月,元軍分三路自建康趨臨安,至廣德破而據之。
元 至元十四年(1277)置廣德路,領廣德、建平2縣。 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朱元璋部將鄧愈克廣德。 是年朱元璋下榻廣德祠山。因原城樓已毀,遂令軍隊修築城池。周圍八里,有六門,除南門外,余皆鑿有城濠。並改廣德路為廣興府(不久改稱廣德府),同時改廣德縣為廣陽縣。廣興府領廣陽、建平2縣,屬江南行中書省。
明 洪武元年(1368)太祖詔免廣德被災田賦。 是年撤行省,廣德府屬南京直隸。 洪武四年(1371)九月改廣德府為廣德直隸州。領廣陽、建平二縣。 洪武十三年(1380)四月省廣陽入州,廣德州領建平縣,仍直隸南京。 洪武年間(1368—1398)於城東創建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廢疾之民”。 弘治十四年(1501)六月大水溢城。 正德三年(1508)大旱,顆粒無收,草根樹皮採食殆盡。 正德四年(1509)春飢,人相食。夏大疫,死者萬計,遺骸載道。秋大水灌城。冬冰堅地裂,禽獸皆凍死。 嘉靖三年(1524)疫癘大作。 嘉靖四年(1525)廣德州判官鄒守益(號東廓)在文廟後西北玄妙觀址建復初書院,鄒講學課徒其中。 嘉靖六年(1527)七月雨雹大如拳,禾稼及鳥獸觸者皆死。 是年鄉宦張金妻曹氏、媳陳氏捐資建造尚義橋(後

名福星橋)。 嘉靖十四年(1535)夏秋不雨。 九月蝗蟲大作。 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竄擾州境,後逃至上海被滅。 萬曆七年(1579)朝廷下令在廣德分造絹絲。 萬曆四十四年(1616)九月蝗蟲南大起,禾黍竹樹俱盡。 萬曆年間州人以土法開挖煤炭。 萬曆四十七年(1619)八月州署奉文立碑禁開煤山。 是年善政鄉舍東都地裂,長數十丈,深寬各五尺。 天啟四年(1624)七月大地震。 崇楨十四年(1641)大旱,蝗災,斗米千錢,遺骸載道。
清 順治二年(1645)五月明臣馬士英領黔兵奔浙江,經廣德。馬令明臣廣德知州趙景和犒軍,景和閉城據守。馬攻破州城,殺知州,大掠而去。 順治初廣德州屬江南布政使司。 康熙四年(1665)秋冬北鄉千畝園竹林有虎傷人,知州令獵戶以火炮擊殺數十隻。 康熙六年(1667)廣德州屬安徽省領建平縣。 乾隆元年(1736)北鄉山區“猛虎成群,食人甚多,白晝人不敢行”。 乾隆二年(1737)育嬰堂建成,址在西門外朝斗坊。 乾隆二十一年(1757)春大饑荒,斗米錢四百文。 乾隆二十二年(1758)狼白晝入人家,吃小孩甚多。 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月十六日初昏,一星如月流向西北,聲如雷。 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至十一月無雨,大飢。 嘉慶二十三年(1818)七月一日中午,風雨雷電交加,鼓角樓和一些民房、樹木被吹倒,天壽寺大聖寶塔頂蓋被掀落殿庭。 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大雪深處達丈余,道路一月

不通,凍死許多人,山獸入民宅廚灶。 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至六月淫雨不止,大水溢入州城,田禾被淹

竹海竹海
沒,大飢,斗米錢六百文。鹹豐初年孫正和商號在州城開業。店主為黟縣籍商人孫俊功、孫亦賢。宣統三年,該商號生產的玫瑰酥糖獲南洋勸業會獎狀和銅質獎牌。 鹹豐三年(1853)三月地震連日,月余始定。 鹹豐十年(1860)二月初三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軍數萬自寧國攻占廣德城。 三月廿八日駐廣德太平軍大部北進,清浙江總兵熊天喜乘虛攻占廣德。 五月初四太平軍侍王李世賢由溧陽攻克廣德城,駐旬日後他調。清軍復占州城。 七月初四太平軍英王陳玉成自孝豐再次攻占廣德城。 同治元年(1862)六月二十日太平軍保王童容海襲取廣德州城後降清。 秋童容海部將領張德勝、陶子高堅不願降,率二萬人投奔楊輔清。童部朱大椒、黃三元率二萬餘眾於廣德反童。童容海遁往寧國投靠清軍。廣德城復歸太平軍。 是年廣德大疫。連同兵燹,五至八月積屍遍野。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天京淪陷,李秀成與洪仁王乾等護送幼主洪天貴福奔往廣德。 六月廿六日堵王黃汶金自廣德迎幼主至湖州。 七月廿八日洪仁王乾與昭王黃汶英護送洪天貴福經廣德南走寧國。 七月廿九日清總兵周盛波攻破廣德城,太平軍敗。 是年天主教法國傳教士始在廣德月灣等地布教。 同治四年(1865)官府“出示招墾”,推行“插標劃田,立界為山,據室為家”政策,鼓勵移民墾荒,河南、湖北等鄰省農民以及安徽江北人絡繹來廣德定居。 同治十二年(1873)天

主教法國傳教士在州城設總教堂1座,分堂1座,四鄉設分堂13座。 同治年間吳國基在州城筆架山開辦織布機坊,有木機120台。光緒年間增至200餘台,有機匠300餘名。 光緒三年(1877)裼泰源紙坊在南部山區開辦,年產紙330擔。 光緒七年(1881)知州胡有誠、前天津知府張光藻、歸安布衣丁寶書等修成《廣德州志》60卷,為廣德最後一部官修方誌。 光緒十五年(1889)壽萱齋藥店在縣城開業,資產8000銀元。 光緒廿四年(1898)耶穌教英籍傳教士始在州城設堂布教。 光緒廿八年(1902)州城西街始設郵政局。 光緒廿九年(1903)三月知州袁學昌在復初書院舊址創辦廣德州立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稱縣立中學堂。3年,停辦。 是年耶穌教美籍傳教士入境設堂布教。 光緒三十二年(1906)鄭芳蓀獲準開辦廣益煤礦公司,在獨山翎豬洞和梁家山建窯採煤。數年後停辦。 光緒三十三年(1907)州署在東鄉大塔保三官殿創辦初等國小堂。 宣統元年(1909)八月設巡警局。 是年在州治成立商會。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勝利。 郵政局內開設有線電報支局。
中華民國元年(1912) 4月3日州臨時議會成立。3年(1914)2月解散。 5月下旬改州為縣,直屬安徽省。 2年(1913) 春廣盛染織布廠在縣城建成投產。 4年(1915) 2月磚橋五花岩等地所產雲霧茶,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賽會金牌獎。 6年(1917) 縣城本固書局始用機器印刷。 7年(1918) 縣立女子國小在縣城開辦。 8年(1919) 5月上旬“五四”運動爆發之後,第一高等國小校長彭鳴本白和部分教師及其他學校教職員30餘人,組成廣德“五四”運動委員會,發動各校師生集會、遊行,聲援“五四”運動,檢查並焚毀日貨。 9年(1920) 10月5日四鄉數十家紙槽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縣知事派兵彈壓。 是年趙一琴在城南硯池塘開辦一琴醫院,為本縣首家西醫院。 10年(1921)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廣德分會成立。 11年(1922) 在原中學堂校址開辦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翌年,改為省立第十二中學。15年,

併入宣城省立第八中學。廣德學生赴宣城就讀。 12年(1923) 春富商趙少丞發起創辦廣明電燈公司。 13年(1924) 縣城始用電話。 14年(1925) 元月22日廣明電燈公司建成發電,縣城始用電燈照明。 6月上旬廣德旅滬學生、縣城教師及其他人士組成廣德縣“五卅”慘案外交後援會,該會組織罷市、罷課、罷工及募捐,還組織查抄英貨、日貨。 6月9日設涇的省立十二中學100餘名師生遊行示威,反對帝國主義暴行,聲授上海人民

盧湖晚霞盧湖晚霞
的正義鬥爭。 16年(1927) 3月1日孫傳芳所部白寶山師在江西被國民革命軍擊敗後,自徽州竄廣德。 3月7日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魯滌平、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率部自江西經衢州、湖州進軍至廣德,先頭部隊中午攻占縣城。 是日革命軍第二軍政治部任命周瀛乾為廣德縣長。 3月8日數千各界人士與革命軍第二軍舉行軍民聯歡會。 3月10日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批准成立中國國民黨廣德縣臨時黨部,由執行委員9人組成。次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解體。 3月12日中國國民黨廣德縣臨時黨部在城南操場舉行紀念孫中山逝世兩周年大會,魯滌平到會講話。 5月皖軍總司令陳調元任命黎在符為廣德縣長。 是月國民黨右派設立縣黨務改組委員會。 17年(1928) 1月8日國民黨廣德縣黨部籌備委員會成立。 8月在前省立第十二中學校址復辦廣德縣立初級中學。校長周松甫,教務主任許傑。 12月中國共產黨滬寧路區領導機關派黃中道等人來廣德,

創建了中共廣德直屬小組,負責人黃中道。 18年(1929) 2月中共廣德直屬小組升格為中共廣德特別支部,負責人丁繼周、王金林、張震、高翔,下轄城市、誓節渡、山孝山昆塘、學生四個支部,有黨員20人。 9月浙江省在廣德縣城開辦長途電話站。 冬中共廣德特別支部升格為中共廣德縣委員會,書記鄧國安,王金林等為委員。屬中共江蘇省委員會領導。 12月1日中共廣德縣委以給王金林母親做壽為名,在黃金壩召開會議,準備發動武裝暴動。 是年廣德縣佛教會成立。 19年(1930) 3月王金林、鄧國安等人發動並領導山孝山昆塘一帶的農民開展分糧鬥爭,於董家沖、陳塘、戈村等地分掉大地主的糧食10萬餘斤,繳步槍、土槍數十支。分糧鬥爭揭開了廣德武裝暴動的序幕。 是月皖南紅軍游擊隊成立,負責人王金林。 4月國民黨首都衛戍團派一營兵力來廣德清剿紅軍游擊隊。 春花鼓區蘇維埃政府成立。 7月皖南紅軍游擊隊在獨樹街擴編為皖南紅軍獨立團,王金林任團長,邱宏毅任政治委員,李邦興任副團長兼參謀長。 夏、秋西塢、沙塘頭、侯村、莫村、老村、牛角沖、獨樹街以及郎溪的姚村先後建立蘇維埃政權。 10月廣郎宣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郎溪縣夏橋路途村召開。選舉產生了廣郎宣蘇維埃準備委員會,大會決定開展土地革命,並選舉了出席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代表。 12月7日紅軍獨立團在浙江孝豐縣門東村被國民黨軍包圍。突圍中有3個連叛變投敵,獨立團由600餘人減至70餘人。 12月1日縣城設雨量測驗站 是月國民黨軍進犯“紅色區域”,屠殺蘇維埃政權幹部以及工農民眾。
古稱桐汭,東漢建安初置廣德縣,取名意在“皇恩浩蕩,帝德廣大”,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上先後歸屬吳、越、楚國,受其文化傳統影響深遠。廣德鍾靈毓秀,代有名人。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陳莊

,清末名臣張光藻,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地層古生物學家許傑都出生在這裡,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曾駐蹕廣德祠山殿。廣德是一個移民縣份,由於歷史上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多重薰陶,鑄就了廣德人民熱情、豪爽、好客、大度的優良傳統。自二十一世紀初始,在廣德城鄉經商興企的外地投資者眾多,無疑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旅遊

廣德位於風光秀麗的皖南山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年均降水量1328毫米,無霜期近300天,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場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極洞,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溶洞,與“錢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換鼓”齊稱“天下四絕”,素有“桂林山水、廣德石洞”並相媲美之說;始建於公元979年巍巍壯觀的天壽寺塔、古樸典雅的鼓角樓、聞名遐邇的岳飛抗金遺址、靈秀甲東南的桃姑迷宮、萬頃碧波的盧湖竹海及富有濃郁祠山文化的橫山國家森林公園,各以其獨特風姿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遊客。廣德已經編制了全縣旅遊總體發展規劃,正致力於把廣德建設成為長三角發達地區旅遊休閒的“後花園”。
市民廣場音樂噴泉
位於廣德縣新政府大樓前的市民廣場。
竹海風景區由盧湖和笄山,甘溪兩處漫無邊際的竹林組成,位於廣德南部山區,距縣城10公里。盧湖水面有3000餘畝,四周青山環抱,湖水常年清澈如鏡,水在巒間繞,峰在鏡中觀,春夏湖邊山花爛漫,芬芳四溢;秋冬湖濱松竹蔥翠,生機盎然。特別是在5月杜鵑花盛開之際,遠近上麓,如彩雲落大地,野火燃綠絲。笄山,甘溪竹海層巒疊嶂,溝壑幽深,青竹遍布,綠浪起伏,溪水歡騰,淙淙流淌,煙變幻,氣象萬千。盧湖竹溪,山清水綠,相應成趣,無論是在湖上蕩舟,湖畔垂釣,還是登山遠眺,漫步竹間,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美的享受。
盧湖
盧湖為廣德縣境內的一座水庫。其地處天目山余脈,其東是竹林幽深的甘溪溝,其西是峰巒挺拔的笄照山。盧湖猶如一顆晶瑩的明珠,鑲嵌在茫茫綠海之中。
盧湖(含陸上設施)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湖面3000餘畝。這裡曲曲彎彎是湖,重重疊疊是山,水在巒間繞,峰在水中現。壩高30餘米,長千餘米,巍峨壯觀,如長龍橫臥,氣勢懾人。宋代名臣范仲淹宦跡廣德時,曾賦詩《石溪瀑布》一首,勒於石碑,詩云:“迥與泉流異,發源高更孤。下山尤直在,到海得清無?勢斗蛟龍惡,風吹雨雹粗。晚來雲一色,詩句自成圖。”
畫屏山是盧湖的一景點,位於盧湖之中央。東望蒼龍半島,西與小靈山遙對。山四面環水,成為湖中島。山上松柏滴翠,山花繚眼。並建有張渤治水紀念亭。相傳張渤曾想引盧村之水經聖瀆至無量溪,疏通南漪湖而達長江。後因工程浩大,獨力難支而未能實現。但其治水精神在廣德、郎溪以及江蘇高淳等地廣為流傳,為民眾所深深敬仰。畫屏山臨水峭壁之處,建有環山碑廊,碑廊上刻有廣德歷代名哲游山的詩詞和當代名畫家讚頌盧湖山水的吟詠佳作。在湖亭畔,有明代廣德名宿濮陽模垂釣處“濮陽釣魚台”。台上有亭名喚“喚魚亭”。傳說,當年濮陽老在此垂釣,於亭中邀人結伴吟詩唱和,傳為佳話。游盧湖必觀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構成了盧湖風景區的獨特之處。這裡層巒疊障,溝壑幽深,青竹遍布,綠浪起伏,遊人至此,莫不駐足讚嘆,宛如進入了一個無比神奇的綠色世界。笄山的“三峰疊翠”是廣德歷史悠久的古景觀之一。盧湖竹海,一水一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輝。
這裡曲曲彎彎是湖,重重疊疊是山,水在巒間繞,峰在水中現。游盧湖必觀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海構成了盧湖風景區獨特之處。
太極洞
太極洞又名長樂洞、大洞,位於廣德縣城東北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新杭鄉

石龍山中,是全省歷史最久的旅遊岩洞。明代馮夢龍把“廣德埋藏(太極洞)、錢塘江潮、雷州換鼓、海市蜃樓”稱之為天下四絕。太極洞洞體規模宏大,總面積15萬平方米,洞深幾十里,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忽狹忽敞,時高時低,忽溫忽涼,忽陸忽水,給人有變幻莫測之感。上洞由山頂洞口而入,山腳洞口而出。下洞規模大,景觀多。洞口上方刻有“太極洞”三字,系明代萬曆年間刑部侍郎吳同春手跡,至今依然可見。進口大廳約有1600平方米,高5至10米,可容千人。洞內景觀瑰麗,歷史遺存豐富,鍾乳奇石,百姿千態:有的如蓮、如筍、如柱、如花、如幔;有的如獸、如人;有的如鍾、如鼓、如棋、如桌;有的如翔鳳、如潛鱗,嘆為觀止,鬼斧神工。正面崖石上,有吳同春書刻“二儀攸分”四字,自此分東西兩洞。東洞峭刻詭譎,乳膏融結,前行百餘米遂現水洞,洞中高峰出谷,瀑布流泉,瑤池玉階,地下銀河,玉帶金光。水洞長達2公里多,行舟可達700多米。
太極洞自漢唐以來漸成旅遊勝地。據史載,宋范仲淹在廣德任職時為該洞題過詩,宋元以來不少文人墨客,揮毫於洞壁,題刻於岩上。其壁上的摩岩石刻,琳琅滿目,蒼勁有力,僅初步查明讚譽太極洞古詩和遊記就有十多篇。
太極洞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堪稱豐富多彩,名聞遐邇,光采宏偉,集險峻、奇麗、神秘於一體,歷史悠久,觀賞價值高。
太極洞自1986年開發以來,洞外景觀已建有硯池湖、范公亭、天游亭、懷古台、臥龍橋、實相院、洞賓樓、太極山莊等配套設施。幾年來,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有“黃山歸來不看岳,太極游後不覽洞”、“名絕天下,世界奇觀”之讚譽,真所謂“天下四絕”也。
橫山國家森林公園
橫山位於廣德縣城西郊。遠望如山橫臥,故名橫山。山雖不高,但景色秀麗,自古以來不僅是文人墨客郊遊吟詠之地,也是城鎮居民清明時節踏青和重陽登高的好所在。
山頂和山麓原有明教禪寺、大佛殿、三忠祠、龍王廟等古建築,還有祀斗台、攀羅亭等名勝,惜先後毀於

太極洞太極洞
戰火。建國後大力植樹造林,現已松林滿山,鬱鬱蔥蔥。九十年代初,被國家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橫山古為廣德十景之一,登山遠眺另有一番風光,但見田野布綠,河渠如帶,古塔巍然,新樓錯落,古城新貌,盡收眼底。
橫山西麓有壠小丘陵,是當年岳飛抗金的紮營地,當地人稱“營盤山”,又叫紮寨圩。據史所載,岳飛大戰金兀朮時,曾陳兵橫山,連營十里,軍容十分雄壯,先後六戰六捷,只因軍糧奇缺,不得不被迫轉移。當晚,岳飛傳令:把繡有“岳”字的軍旗,插滿橫山周圍的山崗,並把羊的後腿懸吊起來,讓羊的前蹄拚命擊鼓,然後悄悄領軍撤離。次日晨,金兵見滿山軍旗飄揚,到處鼓聲震響,以為岳軍要進攻,不敢輕舉妄動。及其覺察時,岳軍已不知去向。
桃姑迷宮
桃姑迷宮又名東崖洞,坐落於廣德縣獨山鎮。距縣城28公里。辟有桃姑迎賓、流雲飛瀑、桃塘夜月、洞山塔影、聚仙觀畫、瑞草霞光、奇門幽峽、福壽仙桃、索橋鳥瞰、宋墨遺香、萬佛朝天、通天一門等12大景觀。溶洞占地8萬平方米,洞內遊覽路線1800米,現已開放16個宮廳、53門、24峽、200多個景點。
桃姑迷宮,歷史悠久,遠自漢唐,便招徠了無數文人墨客,成為旅遊勝地。蘇軾、岳飛在此留有石刻遺蹟,明太祖朱元璋駐蹕廣德時,稱這裡是“靈秀甲天下”。桃姑迷宮的景色,貴在天然,有流雲、怪石、奇門、幽峽四絕,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充滿著神奇的色彩。洞內怪石嶙峋,幽深迷離,集古、靈、秀、怪於一體,似太幻虛境,引人入勝。山上有巍峨壯觀的“藏金塔”,山下有碧波瀲灩的“桃花塘”,湖心島上有桃姑仙子的雕像,左有“梳妝閣”,右有“聚仙亭”。明代廣德知州朱麟詩讚曰:“桐水郊原雨復晴,空閒遊視五驄鳴,流雲洞口春衫濕,隔崖桃花溪水聲。”開發後的溶洞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為基礎,歷史人文景觀為依託,以桃姑仙子久住迷宮的歷史傳說為主線,將一座玲瓏剔透、千姿百態、撲朔迷離的地下迷宮奉獻給廣大遊客。
鼓角樓鼓角樓又名譙樓,俗稱鐘鼓樓。原坐落於廣德州署正南儀門之上。該樓始建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為二層。上為復宇重樓,樓中備有鼓、角、鍾、漏刻各一,取“代鼓鳴角,以警昏聽。下漏數刻,以節晝夜”之意。下為拱形卷洞樓座,座高4.3米。元時因戰亂遭損壞,明洪武四年復修。清末戰亂樓毀,鼓、角、鍾、漏全遺失。民國15年(1926年)邑紳占家鵬捐資按原樣重修樓宇三間。民國26年(1937年)被日機轟炸,毀壞殆盡,僅存樓座。1999年,該樓重修,恢復往日原貌。
天壽寺塔天壽寺大聖塔位於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壽寺大聖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天壽寺創建於唐代天祐年間(905年左右),塔隨寺名,故稱天壽寺大聖寶塔。
該塔初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級浮屠
桃姑迷宮桃姑迷宮
,體形高大,屬江南樓閣式建築,磚木結構,挑檐竄角,角懸風鈴,高31.34米。明萬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光緒26年(1900年)毀於火,僅存磚砌塔體。1983年10月,發現一“地宮”。“地宮”為磚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邊長32厘米。宮內有石碑一塊,刻記塔之淵源。1986年重修。復修後的大聖寶塔基本保持了原來特點,七級六面,六角飛檐,鐵鏈式塔頂,總計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青磚鋪地,各層檐角懸掛風鈴,風拂鈴搖聲聲悅耳,七級浮屠再現風光。塔內有轉梯可登頂層,鳥瞰山城風光。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異草,盆景山石,陳列室展出歷朝的文物古蹟。供遊人參觀。
紫金寺
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邱村鎮紫金寺
紫金寺座落在邱村鎮李村村一個群山環抱、萬桿翠竹簇擁的殊勝福地。占地四十餘畝,氣勢宏大,蔚為壯觀,規劃有七樓牌坊、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萬佛樓、藏經樓、藥師殿、地藏殿、上客堂、下客堂、彌陀村、齋堂、西方三聖殿、講經堂、放生池等,此池四季不乾,泉眼甚多,頗為稀罕。此“寺即是景”,為當地之獨特風景區。經常有蘇浙滬,香港等海外的信佛居士、商賈遠道來廣德朝山、旅遊,紫金寺實際上已成為廣德縣對外開放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物產資源

廣德區域面積2165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儲備豐富,有耕地42萬畝,林地171萬畝。廣德是“中國竹子之鄉”、“中國板栗之鄉”,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和“全國經濟林建設示範縣”。境內竹林面積70餘萬畝,毛竹蓄積量1.4億株,居全省第一、全國第六,板栗種植面積、產量居全省前列。廣德是“長三角”地區少有的礦產資源大縣之一,礦產資源極其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現已探明具有開採價值的就有:金、鐵、鈾、煤炭、石灰石、大理石、螢石等30多個品種,尤其是品位較高的黃砂,暢銷長三角市場,年運銷量達200萬噸。

基礎設施

電力供應充沛可靠,有220千伏變電所2座,110千伏變電所4座,35千伏供電主網覆蓋全縣,是安徽省唯一擁有2座220千伏變電所的縣級城市。道路運輸四通八達,全縣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縣城供水日產已達2.5萬噸,日產10萬噸的新水廠已動工興建。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按照加快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修訂完善了《廣德縣城市總體規劃》,規劃廣德縣城2007年目標為建成區12平方公里、15萬人。特別是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吸引長三角投資者創業的腹地。按照建設長江三角洲一流開發區的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舉全縣之力辦好開發區。開發區位於縣城東郊,規劃總面積16.5平方公里,區內設有外貿加工、特色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商貿綜合服務等多個功能區。區內主幹道按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標準設計,供水、供電、供氣、排水、排污、通訊管線均已一次性鋪設到位。

經濟社會

廣德自然條件優越,人民聰慧勤勞。但剝削制度的桎梏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加之兵燹、災荒連年不斷,經濟發展緩慢而艱難。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僅1580.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建國3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德人民積極投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其間雖有“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兩次折騰,經濟建設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7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5284.9萬元,比1949年增長3.34倍。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方針,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198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9609萬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別增長18.73倍和5.6倍。
縣民歷來以農為本。建國前,土地貧瘠,耕作粗放,單產偏低。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201.87萬元,糧食總產量47519噸,畝產100.5公斤。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比,生產力得到解放,同時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旱地改水田,單季稻改雙季稻,提高複種指數等措施,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484.19萬元,比1949年增長2.07倍。1958年“大躍進”,瞎指揮,浮誇風,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使全縣糧食大幅度減產。1961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人民公社確立“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核算體制,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1966年下半年開始延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農村經濟發展緩慢。1981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農業機械化和科學種田的水平亦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1982年全縣糧食總產達177143噸,創歷史最高紀錄。比1949年增長3.73倍。隨後,農村進一步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商品生產,農業生產又邁上一個新台階。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4497萬元,比改革前的1977年增長1.04倍。
廣德是安徽主要林產區之一。1953年至1987年共為國家提供木材20.33萬立方米,毛竹4698.74萬根。但因“左”的錯誤和其它各種因素的影響,林業生產的發展曾有過曲折,並遭受到一定損失。1976年與1956年林業資源調查相比,全縣林地面積減少29.55萬畝,蓄積量減少34.01萬立方米,僅竹林面積增加11.58萬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進行了“三定”,落實了林業生產政策,推行了多種形式的林業生產責任制,林業生產趨向穩定。1986年榮獲全國綠化造林先進縣稱號。1987年全縣有林地面積110.31萬畝,森林覆蓋率37.5%。與1976年相比,林木蓄積量增加56.89萬立方米,竹木面積增加3.65萬畝。
廣德工業生產發端於煤炭開採。明萬曆年間已有鄉人陸續開採。清康熙年間,曾“聚眾數萬”,入山挖煤。但屢遭禁止,陷於停滯。清乾隆年間,造紙業(土紙)也曾興盛一時。清末民初,縣內陸續興辦煤炭、織布、電力等10餘家廠礦以及食品、釀造、造紙、糧油加工、印刷、竹木鐵器製造等數百家手工作坊,抗戰伊始,俱毀於日軍戰火。解放時,全縣僅有各類手工作坊104戶,一般都是前店後坊,設備極其簡陋。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37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1.5%。建國初,在創辦國營工業企業的同時,對手工業和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6家、公私合營及私營企業47家,是年工業總產值增至650.2萬元。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全縣掀起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因違反客觀規律,終至得不償失。其後,經過“調整”,至1965年工業總產值為707.8萬元。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工業生產發展緩慢。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農村鄉鎮工業崛起,至1987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5507家,其中全民企業27家,縣屬集體企業26家,鄉村辦企業545家,聯戶、個體辦企業4909家。從事工業生產的有4.56萬人,已擁有煤炭、造紙、建材、機械、紡織、食品、化工、醫藥、絲綢、電子等10餘個工業門類。工業總產值15112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廣德縣充分依託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體制優勢,勇當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的排頭兵,積極實施“工業興縣、竹業富民”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縣域經濟運行綜合考評位次逐年上升,由1999年全省第51位上升到2004年第8位,跨入全省十強縣行列。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自2001年以來,全縣GDP增幅分別達6.2%、7.1%、13.0%、15.1%,財政收入增幅分別達2.3%、14.1%、18.1%、39.5%。尤其是該縣在全市率先評審通過了《全縣工業發展規劃》,通過合理布局、產業定位,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由1998年的約2億元,發展到2000年的4.6億,2003年10億,2004年20.1億元,6年之間翻了三番。通過不斷發展,縣域工業逐步形成了以機電、建材、生物化工、玩具服裝、竹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六大產業

發展結構

如今廣德縣對城區結構進行了調整與改革,南部為新政務區,坐落在桃州南路郊區,新政務區包括政府,公安局,檢察院等行政部門,政府大樓前是緯五路,環境優美,道路寬闊,而且還有兩個公園,一個是市政廣場,一個是文化廣場,旁邊是安置小區紫竹園小區。東部為工業開發區,是廣德縣經濟的領頭區。裡面高樓林立,設施齊全,眾多外省企業來此投資辦廠,為廣德縣創造了收入,使得廣德縣從安徽後五縣上升至安徽十強縣。

居民生活

大型超市有大潤發超市、世紀華聯大賣場、台客隆超市、華聯超市、聯華超市、橫山樂購等;酒店有色香味俱佳的阿香煲,還有木子山莊,華東大酒店等;快餐店有肯德基,奧克士,有意思,愛心園,麥迪堡,多美味等;知名服裝店:耐克,李寧,別克,喬丹,愛迪達,以純,貴人鳥,雙星等;四星賓館:橫山賓館;按四星級標準建設的廣德木子度假村已經正式開業,三星賓館太極山莊、華東大酒店;而且廣德的特產“東筍火鍋”味鮮美,色清新,已申報國家專利;公園三座:夫子廟公園,市政廣場,文化廣場;書店:新華書店,三人行書屋,金鑰匙書屋等;居住小區:廣蘭小區、汽配嘉園、金桂花園、銀桂花園,茗桂花園,廣信東郡,紅蜻蜓·中央樂城,藍庭國際,盛世濱河,鳳凰小區,鐘鼎小區,紫竹園小區,荷花小區,田園小區,長安小區,水岸陽光小區,鳳翔小區等。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私建小洋樓外觀高級精美,接近浙江等發達地區建造風格和品質。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外出發展及本地投資創業力度和收效均有所提高,物質和精神消費投入與年度經濟收益比例規劃均在省內占優。

廣德抗戰

1936年,國民政府軍委會任命饒國華為陸軍第二十一軍第一四五師中將師長,隸屬第二十三集團軍。
1937年9月初,饒國華率一四五師出川抗戰,11月抵達河南新鄉待命。11月12日,上海被日軍攻陷,首都南京危在旦夕。為牽制企圖由太湖沿線西侵南京之日軍,第二十三集團軍奉命南下到安徽布防,第一四五師奉令扼守軍事要衝廣德。
1937年11月23日,日軍牛島貞雄師團突然自太湖分乘100餘艘汽輪和橡皮艇進犯宜興、長興一帶,隨即兵分兩路占領泗安,直逼廣德。日軍在坦克、飛機的配合下對廣德發起猛烈攻擊。面對優勢敵人,鐃國華率部堅守城池,奮力拚殺,經過三晝夜激戰,予敵大量殺傷,自己傷亡也十分慘重。正在雙方戰爭呈膠著狀態之際,所部團長劉儒齋違背軍令,擅自後撤,導致我方全線潰退。到30日晚,廣德失守,饒國華率餘部僅一營兵力被迫退守宣城縣十字鋪。
饒國華認為對廣德失守自己負有不可卸之責,痛心之中,他寫下遺書,舉槍自戕,時年43歲。他在遺書中寫道:“廣德地處要衝,余不忍視陷於敵手,故決與城共存亡,上報國家培養之恩與各級長官愛護之意。今後深望我部官兵奮勇殺敵,驅寇出境,還我國魂,完成我未竟之志。”
1937年12月12日,國民政府追授饒國華為陸軍上將,並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蔣介石親自為饒國華撰寫兩幅輓聯:
“虜騎正披猖,聞鼓鼙而思良將;
都資捍衛,昌鋒鏑以建奇勳。”
“秉節之來,捍國衛民方倚舁;
存仁而達,唁生吊死倍哀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