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其主要特徵是:土壤剖面上部除耕層外,還有明顯的犁底層和古熟化層,下部為原地褐土剖面。 多見於關中平原東部,下伏碳酸鹽褐土。

土

正文

黃土母質褐土型土壤經長期耕作、施肥而形成的具有深厚覆蓋層的古老耕作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土壤剖面上部除耕層外,還有明顯的犁底層和古熟化層,下部為原地褐土剖面。土體上松下實,通透性及保水保肥性能良好。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黃土高原地區,包括陝西省的關中平原和山西省南部的濱河谷地。上述地區的褐土型土壤在長期大量地施用土糞(摻有大量黃土的牲畜糞便或人糞尿)的影響下,在原土的表層逐漸堆置成一層人工覆蓋層。隨著歲月的推移,此覆蓋層本身又發生剖面分化,原耕作層轉變為犁底層,進而演變為古老的熟化層。

性狀 土剖面可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又可分為3層:①壤土層,厚約30~60厘米,呈灰棕色,疏鬆多孔,富含碳酸鹽;②犁底層,位於壤土層之下,厚約10厘米,較上層稍緊實,有時呈薄板狀結構;③古熟化層,多根孔和掘土動物穴,呈團塊狀結構,並有少許石灰澱積。剖面的下部為原褐土型土壤。此層可再細分為4層:古耕層,為原褐土型土壤的表土;古粘化層,厚約60~80厘米,顆粒組成均勻;古鈣積層,淺灰棕色,有大量結核狀和假菌絲狀石灰澱積;古母質層,呈淡黃棕色,是粉壤質的黃土母質。土壤中碳酸鹽的含量在剖面的上、下部位高於中部,另外古耕層有復鈣現象。
土耕層腐殖質含量約 1%左右,但因熟化層深厚,總儲量仍較多,常在耕層和古耕層出現兩個高含量層段。耕層胡敏酸與富里酸之比(H/F)在1左右,粘化層的胡敏酸與富里酸之比在1.2~1.5之間。90%以上腐殖質與鈣相結合。全氮量約0.1%;鹼解氮含量平均為50ppm;全磷量為0.14~0.2%,速效磷一般低於10ppm。有效硼、錳、鋅、銅和鐵的含量分別為0.41、5.52、0.70、1.17和4.13ppm。
土利用時須注重平整土地、深耕和增施有機肥料,以改善土壤結構性狀。
類型 根據形成條件和土壤性質可分為4個亞類:①壚土。多見於關中平原東部,下伏碳酸鹽褐土。所處氣候條件較乾旱,淋溶作用和粘化作用均較弱,鈣積層和粘化層明顯,全剖面有石灰反應,粘化層無明顯膠膜。②油土。多見於關中平原西部。下伏典型褐土。粘化層無或只有弱石灰反應;呈小稜柱狀結構,多包被褐色膠膜,熟化層疏鬆多孔,結構良好。③立槎土。多見於秦嶺北麓和隴山東側的黃土塬上。下伏淋溶褐土。由於雨量較多,風化和淋溶強烈,全剖面無石灰反應,粘化層厚而粘。稜柱狀結構特別發育,具垂直裂隙,透水快,構造體緊實而體大。④黑瓣土。多見於渭河一級階地,下伏草甸土等。地下水位較高,曾受地下水影響,有銹斑,粘化層蒜瓣狀結構,色灰暗。覆蓋層一般大於60厘米,抗旱而不耐澇。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