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ꈠ簋,通高19.2cm,寬24.5cm,重3.14kg。
此簋斂口,鼓腹,器與蓋有子母口相合,蓋上捉手呈圈狀,器腹兩側有附耳一對,圈足較低。通身飾瓦棱紋。
蓋、器對銘,5行44字:
唯十又二月既生霸丁
亥,王使榮蔑歷,令封邦。
呼賜鑾、旗,用保厥邦。ꈠ對
揚王休,用自作寶器。萬年
以厥孫子寶用。
銘文大意是說:在十二月上半月的丁亥這天,王使大臣榮嘉獎ꈠ,命他封建邦國。並招呼臣下賜予其車上用的鑾鈴和旗幟,用來保護他新建的邦國。ꈠ為答謝宣揚王的美意,自做此寶器,祈望子孫後代永寶用。
撰稿人:丁孟
關鍵字
對銘
銅器研究中的術語。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蓋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時在蓋和器上鑄有文字內容、字數及字型完全相同的銘文,稱為對銘。
簋
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0025』”。古籍中多寫作簋,而銅器自銘則常為『0025』。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