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大理鎮,地處大理鎮東邊,距 大理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大理鎮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大理市15公里。東鄰洱海,南鄰下兌村,西鄰東門,北鄰才村。轄 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1719戶,有鄉村人口7339人,其中農業人口7339人,勞動力468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50人。
全村國土面積3.73平方公里,海拔1970米,年平均氣溫16.1 ℃,年降水量1048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487畝,人均耕地0.48畝,林地211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04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318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第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87畝(其中:水田3487畝),人均耕地0.48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 211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有1719戶飲用井水。有1719戶通電,有89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2.1%和9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7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33戶(分別占總數的80%和60%)。
該村到大理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4輛,拖拉機6輛,機車 24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48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48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8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7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5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44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3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4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44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12萬元,占總收入的3.48%;畜牧業收入 401萬元,占總收入的1.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0 頭,肉牛270頭);漁業收入330萬元,占總收入的1.13%;;第二、三產業收入18700萬元,占總收入的64.5%;工資性收入278萬元,占總收入的1%。
農民人均純收入40318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50人(占勞動力的31%),在省內務工1413人,到省外務工3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主要銷售往縣內。
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3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4%。
專業合作組織7個,其中,已登記註冊7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26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719戶,共鄉村人口7339人,其中男性3523人,女性3816人。其中農業人口7339人,勞動力4684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6754人,漢族215人,其他民族37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759人,參合率52%;享受低保5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5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7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2.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6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擁有教師25人,在校學生770人,距離大理鎮中學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71人,其中小學生491人,中學生280人。
村建有文化活動室8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642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87.9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年末集體總收入458.57萬元,有固定資產29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8.0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 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村務、計畫生育、各業承包、重點建設基地審批、社會保障。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38人,少數民族黨員234人,其中男黨員71人、女黨員 71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7個,共有團員195人。
人文地理
白族在歷史上是一個文化水平較高,又能吸收多種文化的少數民族,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民族,同時她又是一個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因此,在千百年間能不斷發展,能較好地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民族的形成、生存和發展,是歷史的產物,像白族這樣歷史悠久而又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環境和民族凝聚精神的民族,她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和其他各民族長期共存共榮,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
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龍龕村委會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村莊道路多年失修,路面破損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
二、學校校園常年積水,影響學生上學。
三、在人畜飲水項目建設資金比較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龍龕村委會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依託產業支撐,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增加農民收入,帶動集體經濟。
二、在2006年人均純收入4032元基礎上每年遞增長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