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明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初四,徐霞客遊玩了杭州後,從餘杭、臨安,經高坎、下圩橋(今夏禹橋)、全張、乾塢嶺,最後從南新折入龍馬古道。“環塢一區,東西皆石峰嶙峋,黑如點漆,丹楓黃杏,翠竹青松,間錯如繡,水之透壁而下者,洗石如雪,今雖久旱無溜,而黑崖白峽,處處如懸匹練”,在徐霞客的遊記中,徐霞客進入南新境內後,沿三九山北麓入後葉塢(今名後源塢)——白粉牆——羅村橋(今名羅宅橋)——洞山,他一路讚嘆富春山水是大自然的造化,讓他“心甚異之”。徐霞客留給農民扇畫,現不知所蹤。徐霞客的遊記中除了寫如何從臨安進入富陽外,其餘均是描寫的是龍羊沿途風光和逸事。
徐霞客在洞山腳村歇足時,受到當地兩位吳姓老鄉的熱情款待,“一為余炊,一為贈燭游洞”。徐霞客則報桃以李,“以魚公畫扇答之”。據說,此扇畫著幾莖蓮花,吳氏族人世代珍藏,直到民國時期還曾出現,可惜現在已不知去向了。在徐霞客一天的遊蹤里,他涉足了洞山腳村吳氏宗祠,探訪明洞(後人喚作白鶴洞,在靈隱洞側)、靈隱洞,當晚便住宿於太平橋吳姓宗祠。第二天早晨,徐霞客自太平橋出發,從馬嶺腳村登上了馬嶺關。
靈隱洞是徐霞客記錄最多的一處,對此洞的神奇,他作了如下描敘:“再南即為幽洞。二洞並啟,中間石壁,色輕紅若桃花,洞口高懸,內若橋門之覆空,得呼聲輒傳響不絕,蓋其內空峒無底也。廿丈之內,忽一轉而北,一轉而南,北者為乾洞,拾級而上,如登樓躡閣。三十丈後,又轉而南,辟一小閣,頗覺幽異。南者為水洞,一轉,即仙田成畦,塍界層層,水滿其中,不流不涸……”。游完此洞,徐霞客感嘆不已:“及出洞,半日之間,已若隔世。”“所游二洞,以無意得之,豈不幸哉!”。
特色
Copyright2014中國古道網著作權所有備案號:滬ICP備1402840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