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基本信息

【拼音】lóng lù
【釋義】天子之車。亦作“龍路”。
文獻記載
《文選·張衡〈東京賦〉》:“龍輅充庭,雲旗拂霓。”薛綜註:“馬八尺曰龍;輅,天子之車也,故曰龍輅。”唐錢起《朝元閣賦》:“農務暇,霜氣澄,天門辟,龍輅升。”宋姜夔《鐃歌吹曲·上帝命》:“璇題玉除,龍路孔蓋。”龍輅歷史
歷代制度

考古發現
湖北九連墩戰國古墓群發現與天子齊尊的6乘車2002年9月,為配合湖北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設,湖北省文化廳、文物局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對九連墩戰國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九連墩戰國古墓群,


2008年3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對唐宮西路國小規劃綜合樓工地進行考古發掘時,再次發現車馬坑。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其中一個車馬坑竟然是一車六駕,即“駕六”。經鑑定,此車馬坑距今2000多年,屬東周時期,區域位於“東周王陵”區。 雖然“身材”較小,但卻比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的“駕六”保存得完好一些。無疑,這是又一個重要的考古新發現。
陝西神禾塬戰國秦陵園發現“天子之乘”

相關閱讀
中國車乘制度的變遷在天子制度中,車輿制度至高無上:“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早在夏代,就設有“車正”職位,有過“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級”的乘車標準。
在周代,車輿不僅是炫耀身份的政治工具,還是戰爭的“攻守之具”,是時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君”之說。先秦時期,為贏得戰爭,各國都把最先進的技術運用到戰車製造上。
漢代以後,牛車成為商賈們載貨販運的運輸車,商人雖富,但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地位,漢代車輿制度明確規定:“賈人不得乘馬車。”至於漢初“將相或乘牛車”,那是因為當時馬匹極度缺乏,是被作為一種反常現象載入史冊的。
東晉南渡後,江左牛多馬少,牛車興起。但乘牛車和乘馬車一樣,也有個上下等級之分。分的辦法,除牛的多少外,還有形制和裝飾。
唐宋開始,乘轎之風漸興。描繪唐太宗接見外來使者的《步輦圖》雖然很著名,但後陪葬他的“昭陵六駿”與之相較並不遜色。
明清時代“轎車”勃興,有騾駕、馬駕、驢駕等。轎車是木製的,皇室和貴族的車用楠木、紫檀、花梨的,百姓的車則用柳木、榆木、槐木。轎車在裝飾顏色上,等級森嚴,不得僭越:皇帝用明黃,龍鳳裝飾;親王及三品以上官用紅色;其餘用寶石藍、古銅、絳色、豆綠等;庶民百姓的轎車,只能是棉布或麻布製成,顏色也只能用皂青色或深藍色。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開始把小汽車稱為“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