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

步輦圖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乾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內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乾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基本信息

簡介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吐蕃首領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出自初唐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閻立本(約601—678),中國唐代畫家兼工程學家。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閻立本除了擅長繪畫外,而且還頗有政治才幹。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淨,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

畫卷內容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閻立本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閻立本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作品賞析

筆法風格

從構圖的角度來講,這幅畫很明顯將所有人物分成兩組:以畫卷中軸線為界,左邊三個男士依次排開,井然有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擁的仕女形象,以及裝飾物“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步輦”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帶飄飄和晁蓋的迎風招展都有意刻畫一種充滿了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左右這種對比,尤其是譯官謹小慎微、誠惶誠恐和仕女們神情自若、儀態萬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張一弛、一柔一剛,讓人的視覺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彈琴時的左手伴奏一樣,穩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區炫音技巧的展示,華麗而不俗脫;一唱一和,和諧有序。

另外,只有典禮官一個人是紅袍在身,未免顯得孤零零的,仍然早不出喜慶的氣氛。於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蓋頂,和宮女服飾的配色,映襯出一團祥和、喜慶的氣氛。

構圖色彩

從色彩上講,這幅圖的場景是一個喜慶的場面。根據中國的傳統習俗,喜慶的場面通常由紅色裝點基調。這幅圖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特點,特地將典禮官——位於畫面正中間的軸心人物畫成紅色。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來奪人眼目地突出紅色,又不會太突兀得難於接受。因為按照習俗,祿東贊來自吐蕃,服飾多以網狀彩繪織成,很少有一整塊同樣顏色的衣服。再者,由於紅色代表正氣,代表恢宏的氣勢,理應當由中原大唐朝獨享,而非喧賓奪主地給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適著紅裝,一者皇上為至尊天子,然而能夠與尊貴相配的顏色只有黃色;二者紅色由皇上穿戴,不免顯得皇帝過於輕浮,不夠穩健睿智。如果在考慮僅由於年代久遠,風蝕和破壞,原本皇帝身著的鍍金裝束成了土黃色,那么就不難理解作者在顏色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繪畫技術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淨,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歷史背景

步輦圖局部步輦圖局部

松贊乾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贊普,他平定叛亂,開創了統一的吐蕃王朝。在唐文化的影響下,松贊乾布對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進行了改革,促進了吐蕃社會開始向封建制過渡,可以說松

贊乾布是一位頗有作為的贊普。634年,他派使者向唐求婚,但未能如願以償。638年,他又派使者帶琉璃寶入唐求婚,同時,他又帶領20萬軍隊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想以此向唐施加壓力以答應自己的求婚,但被唐軍擊退。至此,他認識到必須要誠心與唐和好。

公元640年,即唐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贊向大唐求親,第二年到達長安。由於當時大唐帝國國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處,因此,當時竟有五個兄弟民族的首領向大唐求親,太宗很是為難。最後,想出一個平等競爭的辦法:請五位大使參加考試,誰考勝了,就把公主嫁給誰家的首領。 當時出了五道難題,吐蕃使臣祿東贊過關斬將,一路領先,最終取得了勝利。太宗非常高興,心想:松贊乾布的使臣這樣機智、聰明,松贊乾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決定將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贊乾布。 文成公主出嫁的訊息傳到吐蕃以後,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準備了馬匹、氂牛、食物和飲水,決定隆重迎接;松贊乾布親率歡迎隊伍由拉薩出發直奔青海迎接。松贊乾布高興地說:“我今天能娶上國大唐公主,實在榮幸。我要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為紀念,讓子孫萬代都要與上國大唐永遠親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築風格,在拉薩修建了城郭和宮室,這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還有許多樹木、果蔬的種籽,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青藏高原,促進了藏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長安的婦女們也一度風行吐蕃人將臉塗紅的風俗,稱之為“吐蕃妝”。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對加強漢藏兩族的聯繫、團結,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受到人們的敬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內至今還保存著他倆的塑像。

藝術價值

《步輦圖》全圖《步輦圖》全圖

由於此圖經歷千餘年的傳承,如今所能見到的閻立本作品,尚無一幀能毫無爭議地確定它為閻立本所做,這幅傳為閻立本所做的《步輦圖》,對它是唐代閻立本所做還是唐代其

他畫家的原創摹本,或為宋人波本有許多爭議,而書畫鑑定界對《步輦圖》的討論認為《步輦圖》的繪製年代不晚於宋代,定其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還是宋摹,作品的繪畫水平都是很高的。

誤改爭議

1959年版的《步輦圖》1959年版的《步輦圖》

對比1959年版的《步輦圖》和1978年版

的《步輦圖》兩版的《步輦圖》會發現,唐太宗手中的布袋不見了,宮女的手也變成了一段袖筒。唐太宗的右手被抹掉了。

唐太宗手裡的小白布袋很重要,是因為它是全圖的核心和眼睛,有了它,這幅圖的主題就非常明確,是授官,而非許親。

故宮的人對圖的題記部分視而不見。史書上記載:“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贊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於吐蕃,其贊普遣祿東贊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琅琊長公主外孫女妻之……”

“拜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這個小白布袋裡,也可能正是“右衛大將軍”的印信。小白布袋(魚符袋)是三品以上官員出入宮廷的身份標識,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玄秘塔碑》、《神策軍碑》、《金剛經碑》碑文中,將皇帝“賜紫(綬)金(綬)魚袋”錄入碑文,以示榮寵。

《故宮博物院歷代繪畫藏品選集》的《作品簡介》中,則把“琅琊長公主外孫女”,說成是唐太宗把自己的外孫女許給贊普松贊乾布,實際上是把長公主的外孫女許給祿東贊。後來,在勘誤表上,贊普松贊乾布改正為祿東贊,但祿東贊娶唐太宗外孫女一句並

未更正。

以女性充當挽輿之人,原已違背人之常情。自有輦車、輿、轎以來,充當輿士的都是男子,由於先天的性別差別、體力差別,因而分工不同,這在磚畫、壁畫、捲軸畫上早有證實。遠的不論,只就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漢成帝所乘的肩輿、陳宣帝的腰輿、《清明上河圖》中的九乘轎子和七輛獨輪車、兩輛雙輪車、三兩牛車,以及《晉文公復國圖》中累見的輦車,它們的輿士皆是男子,而這些繪製,皆是唐代本朝以及前後朝代的製作。

況且,《步輦圖》挽輿的9名女子,從服飾的打扮來判斷,與宮女完全不同,倒像是舞女。這一點,通過唐朝李賢墓、李重潤墓、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壁畫的宮女打扮就知道。以舞女充當輿士,如果有也只有荒唐無道的國君才有可能,只有在後宮嬉戲時命舞女挽輿,而不可能在行幸中讓國人、朝臣親眼目睹,更不會在召見外國使節時亮相。

在《步輦圖》中,可以看見唐太宗召見吐蕃使臣,沒有穿朝服而是穿便裝,並且一隻左腳伸出袍服之外,露出襪子和圓口便鞋。這一露,也露出馬腳來。

在古代的繪畫中,為了完美地表現帝王,一般都畫皇帝穿著考究,一般也都畫朝服。這點從《歷代帝王圖》可以看出,皇帝端坐輿上的儀態都是正襟趺坐,即復蓋在衣裳之下的盤膝盤腿,連陳廢帝亦不例外。此外,皇帝的服飾和使臣的也有所不同,使臣有使臣穿的服飾和鞋。

《歷代帝王圖》中7位帝王朝服與敦煌初唐壁畫第220窟、維摩詰經變右下的帝王與群臣朝服相比,其服飾規格畫法和色彩相當一致,都是戴冕旒、著青衣、朱裳、曲領、白紗中單、大紅蔽膝、大帶,以及足登有小牌坊形翹頭勾在裙外的朝鞋。

上述種種,說明偽作者沒有對這些歷史常識進行過研究,或者根本沒有見過皇帝是如何站和坐的。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宮樂圖》,台灣地區的研究者將其認定為唐人作品。盛唐人的臉是肥肥的,這從《宮樂圖》中可以發現,人物的臉上,圓臉線條畫得結實,人物的手,一筆一筆的,隨便哪張臉和哪只手,線條都很厚重。再看《歷代帝王圖》,人物也是圓圓的,是初唐時的畫法。此外,在唐人的壁畫中,眼睛都是比較闊的。

而《步輦圖》的女子都是小眼睛小鼻子,身體很削瘦。這種風格在唐宋時的畫裡沒看見,要到明清才出現。明清人物畫一般是細眼睛小鼻子,身子弱不禁風,不過明清唐伯虎、仇英等人畫的仕女儘管軀體瘦削,線條還是挺拔的。《步輦圖》從線條上來講,也畫不過這些明清一流的畫家,線條僵硬,甚至人物的眼睛都畫得模糊不清。

後世紀念

《步輦圖》小型張發行於2002年3月16日,它的面值為8元,發行量1290萬,是國家郵政局2002年發行的第5套新郵,同時也是2002年發行的第一枚小型張。

在《步輦圖》小型張正式發行之前,期貨價曾達到35元,但隨著郵市運作環境的惡化,市場對其的期望值也逐級下降,致使《步輦圖》小型張正式發行時,其市場價格只以25元開盤。面世之後,受郵市大盤進一步惡化的影響。

從盤口來看,多空雙方在這一位置基本上達成了暫時的平衡。但由於《步輦圖》小型張的上檔密集成交區集中在20元附近,且25元開盤價和35元期貨價已形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因此,短期內《步輦圖》小型張價格的上揚阻力重重。

作者簡介

閻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步輦圖》是以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吐蕃首領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閻立本的繪畫,一是線條剛勁有力,二是色彩古雅沉著,三是人物神態刻畫細緻。一般被認為出自閻立本之手的畫作共有4幅: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步輦圖》,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的情形;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歷代帝王圖》,共繪有自漢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畫像;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貢職圖》與《蕭翼賺蘭亭圖》,分別繪有各國使者向唐朝皇帝進貢的圖景、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賺取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