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鎮駐地龍王廟村由來已久,明天順年間(1457—1464),孫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易名孫莊,後建龍王廟一座,清朝乾隆年間,又建龍王廟塔一座。廟、塔一東西,相得益彰.宏偉雄壯,風景可觀。1938年10月,成立辛羊區抗日民主政府。1958年9月設紅光人民公社,次年1月改為龍王廟公社,1984年更名為龍王廟鄉,2002年5月撤鄉改設龍王廟鎮。
經濟發展

幾年來,全鎮為增加廣大人民民眾的經濟收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我們一直把培植優質高效的特色農業作為重點突破口,儘量提高土地的複種指數和利用率。目前,全鎮以小孟莊、大蘇樓為中心,向周邊輻射14個行政村,發展養蠶專業戶3000餘戶,桑園2.7萬畝;以毛樓、東大孟莊為主,發展山藥0.7萬畝;以劉土城為中心,發展冬棗千餘畝,苗圃270畝,因地制宜發展陸地蔬菜1.2萬畝。在此基礎上,我們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發展名、特、優、稀品種。在畜牧養殖業方面,全鎮堅持走適應市場、科學飼養、規模發展與農戶散養相結合的養殖路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堅持“以井保豐,以河補源,旱澇兼治,講究效益”。先後修通了太行堤河、蔡邱河、五支河。全鎮每40畝地一眼機井,全鎮一周之內即可澆一遍水。
近年來,該鎮立足實際,大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農村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目前,我鎮共有蠶繭烘乾、麵粉加工、木線條加工、紡織機械、紙管制造、化工、太陽能製造等鄉村企業354家。湖西紡織機械廠生產的紙管,質優價廉,商譽好,遠銷外省及周邊縣市。淄博龍泰釀造公司因其醃製產品質量好,價格低廉,服務優良占領了周邊鄉鎮的醬菜幣場。蠶繭烘乾帶動了全鎮植桑養蠶生產的發展,所生產的蠶繭遠銷蘇杭一帶。

該鎮的發展布局和重點是,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全鎮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並做好新企業的服務、引導。在小城鎮建設規劃上,鎮政府對駐地街道進行了五縱六橫規劃,進一步規範商貿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龍王廟鎮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民營經濟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今後發展培植的重點。
社會事業
全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教育改革和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衛生事業已建立了農村醫療合作體系,全鎮有衛生院3處,醫療衛生網點27個,基本滿足了全鎮幹部民眾的醫療需要,達到了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的標準。現有初級中學一處,職業中學一處,全面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並成功實行了國小、中學合點並校。目前,全鎮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貿易習俗

集市鄉鎮集市有期,約定俗成,或單日,或雙日。集上分行設市,如糧食市、柴草市、菜市、京廣雜貨市、魚肉市、牲口市等。還有木器行、鐵貨行、條貨行等。各行市都劃定固定地盤營業。臘月集市,主要是年貨市場,除日常消費品如衣、帽、布匹、百貨、食品等外,還有畫攤、炮杖市、對聯市等。
店鋪建國前店鋪多用慶、吉、祥、興、隆、盛、泰、義、昌等吉祥字號。以實物為店鋪招牌,賣燒餅的門前擺著燒餅,賣麻的店前掛一束長麻,賣棉花的用網裝一團棉花懸掛門前,修車子的門前掛一車圈,賣酒的掛一木製塗銀粉代錫酒壺的標誌,有以特殊物件、特殊標誌為幌子的,理髮店以紅藍相間條紋布為相去標誌。
貨郎一種販賣婦女、兒童日常品的小本行商,或挑擔或推車,用小鼓代聲,俗稱貨郎。近年逐漸減少,多以腳踏車代替貨挑。
賣油的俗稱油匠,賣香油的,用木製梆子代聲。
大名縣龍王廟鎮

大名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為發展大名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東港市龍王廟鎮

自然環境:龍王廟鎮地處北溫帶,屬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600毫米,降雨期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氣溫8℃,無霜期170天,冰凍期120天,年平均日照數為2450小時。
鎮域地勢東高西低,東北部地勢起伏多為丘陵,足玉米,大豆、水果生產重點區;西南部為在洋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是水稻生產的黃金寶地。東北部的臥虎,太子山和東南部的樺木、五龍山是境內主要山戀,其中臥虎山最高,海拔176米。大洋河自北向南流經鎮域西部,境內有江山頭、臥虎、南圍水庫,於屯,叢屯和馬家堡塘壩,總面積2,623畝,蓄水量31萬立方米。全鎮總耕地面積5萬畝,其中旱田2.6萬畝,水田2.4萬畝。山林1.5萬畝,果園1.2萬畝。
土地資源:境內中部平原土壤黑質,屬草甸土,黑土層50—60厘米,有團粒和徽團粒結構。肥勁長,有後勁,是高產穩產農田,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尤其適合水稻種植。本地區生產的水稻米質好,遠銷全國各地,可與前陽大米媲美。西部為淤黑壤質土,高度熟化,養分含量高,適於種植各類蔬菜,早在民國初期,龍王廟的大白菜和香菜就聞名于丹東市區。
水利資源:境內水源豐富,大洋河乾渠和土門水庫低線工程縱橫穿越境內,是農田灌溉得天獨厚的條件。分部在東北部山區的3座水庫(江山頭、臥虎、南圍水庫)和三座塘壩(於屯、叢屯和馬堡塘壩),面積2,623畝,蓄水量31萬立方米,可灌田3,800畝,養魚19萬尾。

林木資源:境內有林面積1.5萬畝,其中用材林1.1萬畝。育苗105畝,森林覆蓋率37.1%,主要分布在東北和東南山陵地帶,品種有落葉松,槐樹等。有板栗225,6畝,果樹7344畝,年產水果12,420噸。
鎮區建設
龍王廟鎮現轄8個村民委員會,共有83個村民組,至2002年末全鎮人口為20,496人。改革開放以來,龍王廟鎮不斷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提高城鎮化水平,完善城鎮功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全鎮共有柏油道路65公里,其中普通道路45公里,高標準道路20公里,綠化覆蓋面積7.3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65平方米,現有水廠4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640噸。龍王廟鎮區發展整體布局結構為“三橫”“兩縱”“一環”的主要道路骨架,在鎮內沿街和路形成“十”字型鎮中心,沿“十”鎮區內發展商貿街。沿鎮區以後河以東,變電所一帶為工業較集中地區,在此基礎上擴大工業區規模,沿鎮區內的新開街,魚菜街、和平街布置居民區,從而形成西南部工業,北部居民區,主要公共設施居中的布局結構。
在工業發展方面,依據龍王廟鎮工業經濟發展基礎和鎮域內資源條件,繼續鞏固和發展紡織、電器、水泥製品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
在商貿發展方面,龍王廟鎮處於寶黃公路與石龍公路、集龍公路交匯處,是東港市域西北部各鎮與鳳城市南部各鎮農副產品集散地,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較好的交通優勢,以建設果菜批發市場為龍頭,把龍王廟鎮變成東港市西北部農副產品生產和集散中心地,推動全鎮服務業,加快龍王廟鎮第三產業的發展促使城鎮快速發展。
相關條目
參考連結
http://www.shanxian.cc/ReadNews.asp?NewsID=117
http://dm.hd.gov.cn/
http://www.shanxi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