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爪葉

龍爪葉是一種很有藥用價值的草藥,有活血祛瘀之效。

基本信息

龍爪葉龍爪葉

藥 名:

龍爪葉

來 源:

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龍爪葉的葉、莖。
功 效:舒筋活絡,行氣祛濕,散寒祛風,祛濕止瀉。

主 治:

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者,寒濕瘀阻的痛痹,外感風寒,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用於脘腹脹滿,全身乏力,不思飲食、納差,痢疾者。
性味歸經:苦,溫。入肺、腎、肝、四經。以莖葉入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外用:適量。
別 名:多蕊木(種子植物名稱)、脫辟木《中國樹木分類學》、大七葉蓮、龍爪樹、七葉蓮(雲南)、珠砂蓮、老虎鞭(貴州)、單卮(雲南傣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南部和西南部。

性狀:

性狀鑑別、莖長15-30cm,基部直徑約15cm,外表面黃棕以。掌狀複葉,小葉片7-9。完整小葉倒卵狀長圓形或狹長圓形,長10-26cm,寬4-9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無毛,全緣,側脈明顯;小葉柄長3-5cm,無毛。葉片革質。

原形態:

常綠灌木,初直立,後為大藤本,長15-30m,基部直徑約15cm。樹皮黃棕構。指狀複葉,有小葉7-9,葉柄長15-60cm,無毛,小葉柄長3-5cm,無毛;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短鞘狀;小葉片革質,倒卵狀長圓形至長圓形,長12-26cm,寬4-9cm;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全緣,無毛;側脈20-30對,在邊緣連合,明顯。花序為3-5個傘形花序組成的復傘形花序或圓錐花序;傘形花序有花3-7朵,直徑4-6cm;總花梗粗壯,長4-8cm,無毛;小花梗粗壯,長1-2cm,無毛;苞片卵形,長約1.5cm;萼筒無毛,邊緣不明顯的上齒;花瓣合生成早落的帽狀體,外面有皺紋;雄蕊50-70,花絲粗,鑽形,長約3mm,花葯長圓形;子房下位,多室,無花柱,柱頭極多數放射狀排列,合生成縱的柱狀體;花盤寬扁,中央下陷。果扁球形,直徑2-305cm,黃綠以,外果皮肉質;有種子多數,黃白色,半圓形,側扁。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拉丁名:

原植物龍爪葉Tup-idanthus calyptratus Hook.F. Et Thoms.

考 證:

始載於《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舒筋活絡、散瘀止痛、行氣祛濕的功能。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痛、肝炎、感冒、神經痛、痢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