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龍河精舍記》主要記述普照寺周圍的自然環境寺廟情況以及當時維修經過。碑文出自滕縣人王東槐之手。
王東槐(公元1801年―――公元1852年),字蔭之,又字樹聲,號次屯,滕縣(今山東省滕州市)蓋村人。道光年進士,曾任江西道御史、戶科給事中、內閣侍讀學士。被鹹豐尊稱為“帝師”。公元1852年任湖北鹽法道,岳川道;10月任武昌道。12月4日,太平軍攻破武昌,王東槐與其妻自縊而死。作此碑記時,王東槐正以拔貢候選教育諭身份在家賦閒,任滕縣候補教諭一職,專業從事傳道授徒。
當時西集有一位秀才姜開成,為當地大戶,久慕王東槐學識淵博之名,遂重金聘其來西集教授子弟,地點就選在普照寺。當年普照寺幽靜素雅,頗適合讀書修道。寺後有閒房數間,原來就是鄉人士子談詩論文之處,後一度荒廢,姜秀才等人出資將其修繕,王東槐和七名弟子便在這裡讀書。第三年七名弟子全部考中了秀才,而一名整天拄著掃帚在窗外偷聽講課的小沙彌,也考中了秀才。這就是王東槐普照寺授徒“教七中八”的故事。
王東槐在普照寺授徒期間,除了為學堂題寫了“龍河精舍”匾額外,還撰寫了《龍河精舍記》文章一篇,由滿金城書丹後立在了寺內,至今這通石碑還在。該文語言美,意境深,詳細記述了普照寺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寺廟的情況,以及當時修繕寺院學堂的經過,對研究普照寺的歷史等均有較大的作用。
碑文內容
宇內凡山水靈秀處,多為梵宮所占。是蓋釋子選佛之場。而非儒生譚道之場也。然而深心潛學之士,入山唯恐不深,其蹤跡類與方外人伍,叢林寶剎往往有古人讀書處。其何故?與人之處世,糾牽紛擾於塵埃俗務中,則胸懷比日以錮滯,性靈比日以湮塞。故當決然捨去,自處於寬閒寂寞之境。林泉共其徜徉,煙月資其嘯傲。夫然後其會之也遠,其遇之也真。及其發為文章,亦將超然遠絕,若雲中鸞不知塵埃為何物,此崖必乞靈於梵唄,而山水之滋夫人心著,非偶然也。嶧治西北六十里,有普照寺,亦山水靈秀處也。寺後闢地一區,為堂三楹,左右翼靜室,二短垣繞之,蔭以嘉木。舊為鄉人士論文譚藝之所,繼經久廢。道光乙未秋,好事諸君子起而葺之。招余與同志七人讀書其中。余為顏曰:龍河精舍,蓋以精舍勝概,尤在龍河也。龍河發源巨梁山,蜿蜒曲折環峰而下,遙寺門匯於薛時,當山漲爆發,飛龍螭吼,蛟黿轟雷,激電頃刻萬狀,曲江濤不是過也。又或芳草被岸,煙柳拂堤,三五釣童,時垂綸晴波間。桃花片片與魚沫相上下,仙源境界仿佛似之。洎乎木葉脫寒,流清月明,而沙白岸高,而譚虛宵分,罷讀聽斷水銜石子,淙淙然若鳴琴戛止,更令人超塵外想。余乃俯仰而歡,以為此偏隅之秘藏,實天地之假余(碑原缺損,後人揣補之)以至文也。會與諸同志,得以論文譚藝於此,不亦厚幸矣哉。雖然余之處此,亦不過如春泥鴻爪,翩然且去也(碑損,後補)。望鄉人士反求自得,探造化之真情,博萬樹之奇趣,以之疏瀹其心,擴充其學奮發其藻,彩輝映於龍河巨梁間。則此精舍之修,當不徒為山水壯景色已也。不然精舍亦釋子選佛之場耳,又何與儒生事哉。
乙酉科拔貢候選教諭古滕王東槐撰
郡廩生古滕滿金城書
保護和研究
“文革”時普照寺成了麵粉廠,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古樹遭砍伐,廟址被瓜分為私人宅基地,眾多的房產被拆除,用於各家各戶的屋舍建設或丟棄。 甚至紅衛兵結隊衝進普照寺破四舊,欲將賈三近兩首詩碑刻、王東槐散文碑刻及大殿四根盤龍石雕大柱砸爛,紅衛兵砸爛後院王東槐散文碑後,又沖向前院,當時的西集鎮的工人組織起來,結成人牆,奮力保護。最後工人們拿起工具,趕跑紅衛兵,立即用石灰將盤龍石柱和賈三近兩首詩碑泥封了起來。
1980年,在查訪西集古文化遺蹟,細心將石碑和龍柱上的石灰剝去,並做鐵盒上鎖保護賈三近的兩塊石碑。而王東槐《龍河精舍記》散文碑,歷時3個月,詳細查找了西集的所有地方,最後在普照寺大殿後面亂石堆里扒了出來,並立即採取了保護措施。
2013年9月份,棗莊市人文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促進會組織了有關部門、部分專家對全市亟待搶救的人文遺產進行了調研,在數十處需保護搶救的人文遺產中選擇了包括普照寺在內的四處瀕危遺產,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保護建議,市領導十分重視,書記、市長、分管市長對《關於對四處瀕危人文遺產進行搶救保護的報告》分別作出了批示。
2015年4月,位於西集鎮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寺”保護性修繕工作已全面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