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龍文化中,龍的另一項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詩人陸游所作的《龍湫歌》勾畫了湫龍行雲施雨的壯觀場面:
環湫巨木老不花,淵沉千尺龍所家。
爪痕入木欲數寸,歡者心掉不敢嘩。
去年大旱綿千里,禾不立苗麥垂死。
林神社鬼無奈何,老龍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風,倒卷江水傾虛空。
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雲中。
明朝父老來賽雨,大巫吹簫小巫舞。
詞門人散月娟娟,龍歸抱珠湫底眠。
龍何以被當作司雲布雨的神靈?這與龍的摹寫原型有密切的聯繫,也與遠古的農業經濟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龍雖然是由多種動物的形體結合,並經過藝術的誇張和變異而成,但這些動物大都是與水有關,如魚、鱷、鯢、蛇等,某些與龍的起源有關的自然現象,如雲、虹、閃電等,也與水或雨有密切的聯繫。這樣,龍很容易被遠古的先民想像為一種下可潛於淵、上可騰於天、行有從雲雷電、可影響川澤雲雨的神獸。《易經》中就認為雲從龍,鳳從虎。東漢的學者王充說:“龍聽到雷聲而起。龍起必有雲相伴隨,夏季則多有雷雨,龍多登雲,乘雲雨而行走。”
龍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傳說中,龍也成為神與神之間鬥爭的工具。《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則黃帝與蚩尤作戰的故事,故事中說蚩尤率軍隊進攻黃帝,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進攻。應龍受命後用它司水的本領將水蓄積起來,造成缺水,以圖阻止敵人。但蚩尤請來風伯和雨神,縱風下雨。黃帝又從上天派下一名稱作魃的女神協助應龍,止住了風雨,最後將蚩尤擊敗。但應龍與魃也無法回到天上,於是地上大旱。
在大禹治水的傳說中,也有龍的活動。據說大禹治水前,有應龍以尾畫地,為禹畫出應開挖的浚水導水的水道線路,也有傳說說禹治水時疏導河川、挖去山岩,有應龍在前曳尾,有玄龜在後挖泥,當疏導到巫山縣時,一條應龍畫錯了水道,被禹處死。巫縣現在仍有錯開峽和斬龍台兩處地名。
傳統中的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頸細腹大,鱗身。脊上有棘禮四肢強健,而且喜歡獨處。古人曾有詩詠應龍:“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非雲足不踏,舉則沖天翔。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清見播四遠,萬里望芬芳。隱居可頤志,自見焉得彰。”這首詩實際上是借應龍而指人,借題發揮了。
傳說
龍的司水與布雨形象的鮮明,又與祈雨巫術的發展有關。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國家,在遠古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天氣的陰晴旱澇、雨雪冰霜都對農業生產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農業收成的好壞,又直接關係到先民們的命運,所以祈雨就成了最重要的巫術。在上古的祈雨活動中,雖然離不開龍,卻不以龍為主角,因為上古時期龍是溝通神與人的工具,是天神的助手,本身還不是神,所以在祈雨巫術中,龍還只是布雨的工具。
那么,上古祈雨是什麼樣子呢?
據文獻記載,上古祈雨巫術主要是焚人祭天。當作犧牲而被焚燒的是兩種人:巫和魍。巫在原始宗教中是天神的使者,所以要用火焚死,使其能升天向天神介紹旱情,求天降雨,魍是一種殘疾之人,據說身軀矮小、腹部高聳,總是仰面鼻孔朝天。
天哀憐這種人,怕下雨雨水流進魍的鼻孔,所以不肯降雨,造成乾旱。這樣,魍就成了一名召致旱魔的不祥人。所以要在巫術中焚燒魍,是因為在遠古先民看來,既然上天哀憐其病不肯降雨,自然也會哀憐其被焚而降雨人間。在這個儀式中,要使用龍狀的祭器和“作土龍”,用龍來通神,求上天降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文明的進步和人文精神的興起,上古時那種殘酷的焚人祭天的祈雨方式有了重要的變化,不再焚人,而改為曝曬。擔任祭司的巫和作為犧牲的魍要在炎炎烈日下曝曬數日。但這種作法也已受到懷疑和指責。《禮記》記載說,有一年大旱,魯穆公召見縣子商量。穆公問道:“天久旱不雨,我想準備一場祭天曝曬的儀式,你以為如何?”縣子回答說:“天不下雨,您卻去曝曬殘疾之人,如此施虐,是不可以的呀!”穆公又說:“那么我舉行祭天曝巫的儀式是否可以?”縣子說:
“靠巫這種愚蠢的婦人來祈天降雨,難道不是自己的疏忽嗎?”這段對話顯示出,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是曝曬巫和魍這種求雨巫術也已受到衝擊,被視為是虐待和愚人之術。
戰國以後,祈雨的儀式更多地轉向用龍,並將陰陽五行的內容融進了儀式之中。如在漢代,春旱求雨時,地方官要選擇水日祭把社稷山川,不得斬伐山林名木。在城邑的東門外建四通之壇,壇方八尺,周圍樹立八面黑旗,以水官之神共工為神主。祭祀之時,用八條生魚和玄酒(一種用來祭祀的清水),並準備清酒和大塊的肉脯。用潔淨善言的巫人主持祭把,要連續三夭舉齋。巫要穿黑色衣,先向神主祭拜,然後念祝詞,祝罷再拜。祝詞是:“上天生五穀用來養人,現在五穀受到旱災的危害,難以成熟結出果實。諸神享受清酒與肉脯,拜請神靈降雨。
雨降而大地濕潤後,我們就奉獻牲物再表感謝。”在水日作一條8丈長的蒼龍,置於中央,作7條4丈長的小龍,龍頭皆向東方。
各相距8尺。再選小童8人,食齋沐浴3日,穿青衣而肅立。把祭祀土神的“社”與閭外的溝挖通,用5隻蛤蟆放在社中央方8尺、深1尺的池內,注以水。然後再準備清酒肉脯,齋戒3日,穿上黑衣向神祝禱。用3歲的公雞與雄豬,將其作為祭神用的炙肉,在四通神的供室中炙烤。諭令百姓關閉南門,門外放置盛水的容器,開北門,村內放一口雄豬,北門之外的集市里也放置一口雄豬,聽到鼓聲響起後就炙烤豬尾。間裡周圍如有未掩埋的骸骨要埋於地下,溝峪有草木壅塞的,用火將柴草燒掉,如河溝已被橋道堵塞,要疏通。求得雨後,向林獻一口豬及酒、鹽、黍等物。作龍必須要在水日,必須要用潔淨的上。還要在庚子日令吏民夫婦同居,以取陰陽調和之意。在漢代的祈雨儀式中,龍的地位與作用已與遠古時期有了差別,漢代祈雨用龍,主要的不是用龍來通神乞雨,而是因為龍本身就可以招雲,雲從龍,有雲自然易於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