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常草

龍常草

龍常草產黑龍江(珠力、帶嶺)、吉林(松江)、遼寧、河北、山西。生於低山帶林緣或灌木叢中及草地上,海拔1900米左右。日本、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有分布。

基本信息

生物信息

龍常草Diarrhenamanshurica Maxim

龍常草龍常草

【藥名】:龍常草
【來源】:為禾木科龍常草的全草。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癰腫瘡毒、疔毒內攻所致耳、目腫痛等證。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外用:適量。
【別名】:粽心草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國東北、河北各省區。
【考證】:始載於《名醫別錄》。

中醫記載

《本草綱目》龍常草
(《別錄》有名未用)【釋名】粽心草。
時珍曰:俚俗五月采,系角黍之心,呼為粽心草是也。
【集解】《別錄》曰∶生河水旁,狀如龍芻,冬夏生。
時珍曰:按《爾雅》云:KT,鼠莞也。鄭樵解為龍芻。郭璞云:纖細似龍鬚,可為席,蜀中出者好。恐即此龍常也。蓋是龍鬚之小者爾。故其功用亦相近雲。


【氣味】鹹,溫,無毒。
【主治】輕身,益陰氣,療痹寒濕(《別錄》)。

形態特徵

龍常草龍常草

龍常草,禾本科,龍常草屬,多年生。具短根狀莖,及被鱗狀苞片之芽體,鬚根纖細。稈直立,高60-120厘米,具5-6節,節下被微毛,節間粗糙。葉鞘密生微毛,短於其節間;葉舌長約1毫米,頂端截平或有齒裂;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5-20毫米,質地較薄,上面密生短毛,下面粗糙,基部漸狹。圓錐花序有角棱,基部主枝長5-7厘米,貼向主軸,直伸,通常單純而不分枝,各枝具2-5枚小穗;小穗軸節間約2毫米,被微毛;小穗含2-3枚小花,長5-7毫米;穎膜質,通常具1(3)脈,第一穎長1.5-2毫米,第二穎長2.5-3毫米;外稃具3-5脈,脈糙澀,長4.5-5毫米;內稃與其外稃幾等長,脊上部2/3具纖毛;雄蕊2枚。穎果成熟時腫脹,長達4毫米,黑褐色,頂端圓錐形之喙呈黃色。花果期7-9月。染色體2n=38(SokolovskayaetProbat.1976)。

部分藥用植物(一)

藥用植物,是指人類醫學上用於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藥用或作為製藥工業的原料。廣義而言,可包括用作營養劑、某些嗜好品、調味品、色素添加劑,及農藥和獸醫用藥的植物資源。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其藥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藥的,如:益母草、夏枯草等;部分入藥的,如:人參、曼陀羅、射干、桔梗、滿山紅等;需提煉後入藥的,如:金雞納霜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