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的歷史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間,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國。當時的人們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此被創造出來。當時人們以古老文獻<吠陀經>中記載的咒術、圖騰等符號圖案造型(也就是現在天珠上的各種圖案),畫於石材上,進於達到提升精神(靈魂)意識的效益。依《吠陀經》記載:遠古時因受地理環境及天然災害的影響,求神助佑之心自然產生,“天珠”因而被創造出來。同時,滲進了各種藥物治病,並用巫術咒語的圖騰意念,符畫於石材上,藉以獲得諸佛眾神 的加持與護佑。
天珠用於敬奉佛菩薩之事跡具代表性的記載為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帶了一尊從印度請來的佛像作為陪嫁,最後這尊佛像坐落西藏拉薩大昭寺的釋迦殿內,而這尊佛像即被西藏人民鑲上了百餘顆各式各樣的天珠,包括三顆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寶瓶天珠(或稱永生瓶天珠)、虎紋天珠和其它帶眼天珠。目前這尊佛像安奉於拉薩(Lhasa) 大昭寺的釋迦殿內。
據史料記載,於圓和吐蕃之間的草原信道,是西藏與北方草原文化進行交流的重要途徑,這條古道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便已開通。悠久的歷史,美麗神秘的傳說,加之西藏人虔誠地收藏供養,世代相傳,天珠便成為人們心中中珍貴的寶物了。
天珠的種類
天珠包括畫符天珠、寶石天珠、符咒天珠。龍師天珠屬於符咒天珠一種。
科學上的分析 龍師天珠,是出自九眼石頁岩,屬於沉積岩之一種,含有玉質及寶石成份,紅色的磁波最強,是一種稀有寶石。相傳原屬於“天神”的寶物。
天珠內部結構,具有天然宇宙強烈的磁場能量,其中鐿元素的磁場相當的強烈,且全世界目前僅有西藏天珠有此一特殊元素磁場,因此配用天珠而產生的避邪、血症、防止中風、增強內氣等之功效。天珠屬於沉積岩之一種,組成顆粒為1 / 256公厘,主要由黏土固結而成的薄頁片狀岩石。天珠的色澤大約可分為黑色、白色、紅色、咖啡色及綠色等顏色,頁岩顏色因所含化學物質而不同,如含氧化鐵者呈紅色,含氫氧化鐵者呈微黃色,含炭質則呈灰黑色。
據傳說,天珠磁場為水晶的三倍,礦石的硬度越高,磁場越強。而事實上這僅僅是人們的臆想,因為磁場的存在於磁性物質,特別是鐵的含量密不可分。而天珠於水晶一樣並不含鐵,另外,磁場的強度與礦物的硬度沒有任何關係。而天珠是半寶石,硬度為莫氏7至8.5,除南非鑽石硬度為莫氏10外,還有(黃玉:硬度為8,即托帕石,為含水的鋁矽酸鹽礦物,化學分子式為Al2[SiO4](F,OH)2,成分中F和(OH)的比值變化不定。屬斜方晶系。晶體形態多呈斜方柱狀,柱面常具縱紋,集合體形態為柱狀、粒狀、塊狀。顏色為無色、淡黃、深黃、棕色、天藍、粉紅、紅、淡綠和褐色等。玻璃光澤,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619-1.627,雙折射率0.008-0.010,色散0.014。多色性清楚。硬度8,密度3.49-3.57克/立方厘米。
剛玉:硬度為9,紅、藍寶石均屬剛玉。 金剛石:硬度為10。)當今地球上再也沒有任何礦石的磁場強得過天珠。這也是唯獨西藏的瑪瑙才稱為天珠,而巴西、波斯、蘇聯、印尼、台灣的瑪瑙,並不能稱為天珠的原因。不過任何礦石都有磁場,只是強弱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