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以境內龍嶺村命名。解放初屬潭口區潭西、潭南二鄉和蓉江區文峰鄉的一部分。合作化時屬潭口區丘邊、貝山、王村和蓉江區的文峰秀峰、李源及太和片的黎邊7鄉 ,17個初、高級社。1958年屬衛星公社。1959年屬潭口公社。1961年從潭口公社分出龍嶺、王村二公社,1965年王村公社併入龍嶺公社。1968年併入潭口公社,1972年復設龍嶺公社。1984年改為龍嶺鄉。1996年撤鄉設鎮。1997年,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樟橋、下棚、丘邊、汪背、黎邊、龍嶺、杜背、貝山、向陽、新屋、王村、秀峰、衛上、山梓、李源、羅龍、清田等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樟橋村。
行政區劃
[代碼]360782103:~001金龍居委會 ~200樟橋村 ~201龍嶺村 ~202黎邊村 ~203下棚村 ~204丘邊村 ~205汪背村 ~206貝山村 ~207王村村 ~208清田村 ~209李源村 ~210衛上村 ~211秀峰村 ~212新屋村 ~213向陽村
經濟
招商引資
全年簽約資金1.05億元,實際進資1100萬元,其中順發針織廠簽約資金1000萬元,實際進資600萬元。村級招商取得突破,龍嶺村年內引進家具廠4家,實際進資達80萬元。
工業園區
2006年4月,區委、區政府決定開工建設龍嶺工業西區,根據規劃和安排,龍嶺鎮需承擔主要征地拆遷任務。按照區裡的要求,整個工作必須在2006年完成。針對任務重、時間緊的狀況,龍嶺鎮迅速行動,主動應戰,抽調9名精兵強將全力以赴做好征地拆遷工作。在工作中,龍嶺鎮鎮村幹部發揚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做到全身心投入,全天侯出擊,放棄了節假日、放棄了各種應酬,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在
整個工作中,沒有一個幹部缺席、遲到、早退,做到時間服從工作,夜以繼日地做好工作。我們有的幹部“輕傷不下火線”,帶病工作,有的幹部把征地拆遷工作放在首位,並見縫插針地做好其他工作,做到“十個手指彈鋼琴”。正由於有這樣一批幹部,我們的幹部有這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就基本完成了征地拆遷任務,總體工作得到區委、區政府的肯定。
社會
圩鎮建設
成立城管和環衛隊伍,建立圩鎮長效管理機制。實施了圩鎮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啟動金龍大道兩轉盤建設,硬化金龍大道西段路面,對路燈進行了維護。新建商住樓40套。全年累計投入小城鎮建設資金450萬元。
“三農”工作
認真貫徹中央、省委檔案精神,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措施,累計發放糧食直補貼55.6萬元,農業稅稅率調低3%,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9931畝,比上年增加13%。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重點扶優扶強六大產業,全年生豬出欄20810頭,新增欄舍面積2085平方米;草莓新增種植面積50畝;引進老闆創辦下棚百畝提子基地、貝山蠶桑基地,種桑面積達50畝;新果業面積200畝;開挖魚塘面積60畝。
新農村建設
龍嶺村被列為區首批新農村建設8個重點村之一,全面開展了“三清”工作,
“三改”工作積極展開,實施了綠化工程、道路(水溝)硬化工程、農民住宅新區建設,建立了休閒竹苑,新建籃球場1個。引進華億木業有限公司創辦皇竹草育苗基地,面積10畝。村容村貌明顯變化。其他各村“三清”工作全面鋪開。
興辦實事
硬化金龍至邱邊、汪背,樟橋至貝山村級公路,總里程7公里。清田至贛縣村級公路年底實現貫通。投資7萬元對山貝國小校舍(危房)進行改建。邱邊國小於10月正式搬進上新校上課。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農民1775人次。在板材城新增200千瓦伏安變壓器1台,對18台變壓器進行增容。投入2萬元資金對鎮敬老院進行全面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