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地處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東與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隔江相望,西與龍江縣接壤,南與富拉爾基區相連,北與甘南縣相毗鄰。全區總面積2078平方公里。轄4鎮2鄉,1個街道辦事處,8個國有農場,其中達斡爾族鄉鎮2個。總人口17.1萬人,其中達斡爾族人口1.2萬人,是達、漢、滿、回、朝鮮等多民族聚集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素有嫩江後花園之美譽。全區現有耕地136萬畝,以黑鈣土和草甸土為主。嫩江、音河、阿倫河和二溝河等1江3河橫貫全區,水源充沛。草原面積40萬畝,森林面積27萬畝,國家著名景區明月島和哈拉海濕地坐落於境內。

地點介紹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是全國城市唯一的達斡爾族區。位於松嫩平原西部,嫩江西岸,是齊齊哈爾市的近郊區。嫩江、阿倫河、音河、二溝河流經境內,齊甘、齊查、齊烏和301國道貫穿全境,嫩江第二大橋使之與市區直接相通。全區轄4鄉、4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96個行政村和11個居民委,其中有2個達斡爾族鄉鎮和19個民族村。幅員面積1989平方公里,擁有耕地5萬公頃,人口1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7萬人;達斡爾族人口1.2萬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8%。

歷史發展

梅里斯,為達斡爾語“米斯勒”的音轉,意為“冰”。清初,達斡爾族人從黑龍江上游來嫩江沿岸定居。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後,隸屬齊齊哈爾副都統管轄。清末民初,始屬龍江府,後隸龍江縣。1954年10月,劃歸齊齊哈爾市管轄,同時設立臥牛吐達斡爾族自治區和達呼店、虎爾虎拉等農村區。1956年11月2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臥牛吐、榆樹屯、達呼店、虎爾虎拉等4個農村區合併,設立梅里斯達斡爾族區。1958年12月,全市實現“人民公社化”,改為華豐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為郊區。1988年7月11日,國務院批准,將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改為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百年的歷史,百年的拼搏,百年的豐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梅里斯人民從包產到戶開始逐漸擺脫了落後貧窮,走上了富足,血淚和汗水換來了豐收和希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恢復民族區二十年來,梅里斯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委、區政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新型工業園區、生態文化名城、綠色食品基地、民族旅遊之鄉”為目標,圍繞又好又快發展和構建和諧梅里斯“兩大任務”,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三大戰略,著力建設“一個工業園區、三條產業帶、五大工業體系、六條產業鏈”,注重民計民生、最佳化環境、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紮實推進了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2008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7.4億元,同比增長0.3%。固定資產投資2.67億元,同比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5億元,同比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0元,同比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4256元,同比增長9.2%。

綠色特產

讓梅里斯享譽全國的,是綠色食品產業。從三十年前起步,從二十年前提升,梅里斯達斡爾族區走出了一條綠色強區之路。
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銷售,配套化建設,精心打造出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繪綠牌”、“老囤牌”等綠色食品品牌在大江南北叫響。以“洋蔥、西甜瓜、胡蘿蔔、大白菜”等為代表的等綠色食品享譽國內外。針對綠色消費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的消費時尚,區政府把發展綠色農業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來抓。2008年全區綠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72萬畝,其中綠色玉米51萬畝、蔬菜9.7萬畝、雜糧雜豆3.3萬畝、大豆1萬畝、小麥1萬畝、水稻3萬畝,飼料3萬畝。全區以綠色玉米和綠色蔬菜為代表的綠色產品群已經形成。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全區已有一批以綠色、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一批企業相繼上馬。以疏菜保鮮為主的山鷹、綠農等兩家公司又在梅里斯落戶,同時,以洋蔥深加工為主的天河.萬合兩家公司也相繼上馬,其中天河公司已經投產。以大八旗洋蔥協會和巨寶山農副產品銷售公司為代表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經發展到了30多個,各類農副產品銷售貨棧已遍布全區。梅里斯人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把目光放得更遠,正著力塑造綠色基地、綠色環境、綠色群體、綠色品牌、綠色產業、綠色空間、綠色包裝、綠色統一功能、綠色誠信十個形象,全力創造著綠色經濟名城。
三十年來,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在工業立區的道路上越走越寬,靠資源起步,靠科技騰飛。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委、區政府遠見卓識,舉全區之力,高舉工業立區的大旗,加速向區域龍頭邁進。
城鄉大上工業,創造窪地效應,區級四個班子領導齊上陣,重拳出擊,跑項目、招客商、引資金、建小區,把全區的集中力統一到了“第一要務”上來。有投入就有回報,二十年來,伊利乳業落戶梅里斯、地方企業齊梅公司成為龍頭企業,山鷹等一批深加工企業落戶梅里斯,不但為梅里斯帶來了生機,也形成了梅里斯集生產、加工、出口為一體的主體發展框架的初步形成。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構建“食品加工、醫藥、建材、畜產品深加工、飼料加工”五大工業體系為核心,重點壯大畜牧、綠色特色和民族旅遊三大產業。依託農畜產品資源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乳製品、肉類、蔬菜、糧豆產品加工業,依託民族旅遊規劃項目開展招商,拉動民族旅遊產業發展。推進了資源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條,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加大對伊利、齊梅、達英、雙源、龍源、光大、達族風情園等骨幹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加大對山鷹、伊聖清真屠宰廠、譽達糧油等在建和待建企業的服務力度,幫助企業解決好資金、土地等問題,確保企業儘快達產達效。重點抓好雙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鴻本實業等重點建設項目,支持齊梅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市,儘快形成一批發展速度快、質量效益好、拉動作用強的骨幹企業群。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要增長25%。重點推進共和工業園區和奈門沁經濟技術園區開發建設,本著“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布局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通過爭取上級支持、強化稅收、銀行信貸、市場融資等多種形式,破解資金制約瓶頸,重點完成園區內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功能,充分發揮園區集聚作用,抓好政策的完善、落實和對外宣傳,鼓勵支持引薦項目到園區集聚發展,壯大園區規模。2008年,爭取新增10戶企業落戶經濟園區。
進一步整合資源、塑造品牌,加快推動旅遊、商貿、房地產、物流等新興服務業發展,逐步形成以服務經濟、促進消費、增加收入為主的新興產業結構。加快民族旅遊產業發展,以哈拉新村民族旅遊為龍頭,抓好現有景點的深度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做好鮮明民俗園、臥牛吐萬發生態園音欽度假村等項目包裝,建立開放性、多元化的市場融資渠道與運營機制,為民族旅遊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逐漸形成了哈拉新村為龍頭,其它旅遊景點為支撐,以民俗旅遊和生態旅遊為方向的特色鮮明的民族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資源及經濟發展

梅里斯有豐富的資源,優質江砂儲量達6000萬立方米,地下蘊藏著富足的烏金——石油,還有號稱東北四寶之一的鹿茸,天然的野生黃花、蘑菇、蘆葦等。境內7萬公頃水面和4萬公頃草原有待開發和利用。
幾年來,梅里斯達斡爾族區以科技為先導,依託市場,調整產業結構,使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97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76億元,年均遞增15.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28元。
農村經濟水平顯著提高,鄉鎮企業跨躍式發展。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是齊齊哈爾市重要的糧食、蔬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黨的十四大以來,農村經濟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兩高一優”農業有了長足發展。基本形成了沿江的“水稻開發帶”,沿路的“瓜果開發帶”和依託噴灌的“玉米開發帶”。糧食總產量年均近20萬噸。享譽國內的“雅爾塞大西瓜”進入了中南海,向城市提供商品菜年均1億公斤。畜牧業生產已成為全區的支柱產業。當年,全區大牲畜存欄4.3萬頭,其中奶牛存欄1.9萬頭,年產鮮奶4.4萬噸;羊存欄5.1萬隻;家禽73.1萬隻,年產鮮蛋2651噸,可向市場提供各種畜禽肉5918噸。林業、漁業生產齊頭並進,全區養魚水面達到1.4萬畝,水產品產量1350噸。到1997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3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4.8億元。多種經營收入8164萬元,培育了大批種植、養殖大戶。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3.9億元,年遞增34.9%;實現利稅2604萬元,年遞增37.5%。
工業體系逐步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格局初步形成。前二年,達港大豆浸油有限公司被評為省明星企業,乳品實業公司被評為省明星企業標兵。同時,這兩戶企業的產品被評為省級系統優質產品和齊齊哈爾市地方名牌產品,“齊梅牌乳粉”榮獲“95國際食品加工技術金獎”。到年底,全區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8戶,固定資產淨值1560萬元。大豆植物油、豆粕、豆粉、全脂奶粉、降糖奶粉、精美家具等產品,暢銷大江南北。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64億元,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實現5677萬元,利稅達264萬元,年遞增9.9%。
市場體系初具規模,城鄉市場繁榮活躍。這年,全區擁有集貿市場5個,商飲服務業網點1515個,構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梅里斯大牲畜交易市場是黑龍江西部地區最大牲畜交易市場,日交易量達800頭(匹),市場輻射山東、浙江、內蒙古等省區。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201萬元。
城鄉建設迅猛發展。五年來累計用於城鄉建設投資4120萬元。完成了華豐大街1454延長米的路面拓寬鋪裝和1648延長米的地下排水工程;完成了育德街650米的鋪裝工程。新建路面89.4公里,其中黑色路面22.4公里;新修沙石路面67公里;新改建路基135.5公里。
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發展勢頭快。本年,全區貨運車輛載重量達1萬噸;投資1400萬元,鋪設電話光纜192公里,電話交換機容量6240門,程控電話安裝4615台。實現了鄉鄉上光纜、村村通電話。掃盲工作一次性通過國家驗收。全區民族活動健康向上。區政府先後成功地舉辦了第五至第八屆敖包大會,還進行了招商引資,吸引省內外朋友前來共同振興梅里斯。1996年,民族舞蹈代表省市參加全國“群星獎”大賽獲得銀獎。去年還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先進單位。近幾年全區文化、醫療、衛生都有了很大發展。
梅里斯境內有多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景點,如著名的明月島、臥牛吐黃花島、國家級森林公園——青松狩獵場北湖風景區哈拉臥牛吐古城遺址等,每年都吸引大量旅遊客。

黨群關係

恢復民族區二十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推進了民族團結進步。《黑龍江省民族鄉條例》、《黑龍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條例》、《黑龍江省民族教育條例》、《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條例》相繼出台,雖然在體制上還大大制約了民族區的發展,但是,民族區二十年來的發展變化印證著在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心與厚愛。各項惠民政策牽動了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快速發展,少數民族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民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黨同少數民族的關係更加密切。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民族區恢復二十年的時間裡,梅里斯社會各項事業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人們的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普遍提高。全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滿懷期望地建設著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