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以濟3045為母本,濰8640為父本雜交育成,審定編號:國審豆2003007,2003年審定。特徵特性
該品種株型收斂,白花,棕毛,有限結莢習性,葉片卵圓形。平均株高69.17厘米,單株有效莢數46.87個,百粒重18.1克,種皮淡黃色,微有光澤,粒形橢圓,褐臍。生育期104天,抗病、抗倒性好。蛋白質含量40.68%,脂肪含量21.42%。產量表現
2000—2001年參加黃淮海(中片)夏大豆區試,2000年,平均畝產184.42千克,比對照魯豆11增產5.98%,極顯著,居13個參試品種(系)第八位。2001年,平均畝產163.04千克,比對照魯豆11增產4.23%,不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系)第八位。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73.73千克,比對照魯豆11增產5.15%。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4.21千克,比對照魯豆11增產5.1%。栽培技術
整地施基肥
大豆對土壤肥力要求雖不十分嚴格,但良好的地力條件仍是夏大豆高產的基礎,採用3年以上與非豆科作物輪作,不重茬。播種前每畝施優質農家肥1000—2000公斤,氮磷鉀三元複合肥10—20公斤做底肥,翻壓入土,耙平、耬細。足墒精細播種
大豆種子蛋白質含量高,發芽出苗時需水較多,應足墒播種,確保苗全苗壯。有墒足墒,無墒造墒,於6月20日前播種。若墒情不足,會造成出苗困難,缺苗斷壟,嚴重影響大豆產量。播前精選種子,剔除病粒、蟲食粒和雜質,並根據病蟲害種類和土壤條件選擇種衣劑拌種。可採用機播和人工播種,精量機播利於搶墒播種,播種質量較好,可增產10%—25%,行距一般15—30厘米,播種深度3—5厘米,畝播1.5萬—1.8萬株,肥地宜稀,貧瘠地宜密。及時移栽補種,間苗定苗
如因整地、土壤墒情、播種技術不好等原因,造成缺苗斷壟,疙瘩苗,應在第1對真葉長出後儘早移栽。為防止缺苗,應培育預留苗,及時移栽補種。間苗定苗也是大豆增產的一項措施,間苗時去雜去劣去病苗,3—5葉時一次定苗,既可以充分發揮所有單株的生產潛力,保持純度,也可避免因群體過大引起的倒伏和群體不足造成的減產。據試驗,大豆間苗比不間苗一般可增產15%—20%。
中耕培土
大豆出苗後至封壟前中耕2—3次,幼苗剛出土時就可進行第1次中耕,齊苗定苗後和封壟前各中耕1次,中耕可防除雜草,保墒促幼苗根系下扎,培育壯苗,第3次中耕可結合培土進行。適時培土可促進根系生長,利於旱天灌溉,澇天排水,預防倒伏,一般在分枝後期進行。肥水管理
大豆苗期分枝或初花期尚未完全形成根瘤,可每畝追施5—10公斤磷酸二銨。底肥未施磷鉀肥的一般每畝追過磷酸鈣25公斤左右和硫酸鉀7.5—10公斤,鼓粒期追施葉面肥,大豆整個生育期需水較多,分枝期對水分較敏感,遇旱需及時澆水。花莢期、鼓粒期是大豆需水的關鍵時期,旱澇均會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應及早旱澆澇排。
化學調控
如果陰雨天多,降水量大,會導致植株營養生長過剩,生殖生長受抑制。套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株高,防止徒長倒伏,調節代謝,是減少大豆落花落莢的有效措施,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通常在開花期或結莢期噴灑多效唑,適宜濃度為0.01%—0.02%。防除病蟲害
大豆病害主要有大豆花葉病毒病、孢囊線蟲病、霜霉病、根腐病、葉斑病等。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可用多菌靈防治灰斑病、霜霉病、細菌性斑點病,10%吡蟲啉或1.8%阿維菌素防治蚜蟲、紅蜘蛛等。用菊酯類農藥防治食心蟲、豆天蛾、豆莢螟等害蟲。適時收穫
人工收穫應在大豆黃熟末期進行,即大豆的葉子部分脫落,大部分莖呈棕黃色,少部分豆莢變成品種的固有顏色,籽粒和莢皮開始分離,機械收穫在完熟初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