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後孔

鼻後孔

為鼻腔後方的開口,與咽相通。為鼻腔後方的開口,左右各一,向後通咽腔。

解剖結構:

1、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既是氣體的通道,又是嗅覺器官。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竇3部分。

(一)外鼻位於顏面中央,以鼻骨和鼻軟骨為支架,外面覆蓋皮膚和少量皮下組織。軟骨部表面的皮膚較厚,含有皮脂腺和汗腺。外鼻由上而下分為鼻根、鼻背和鼻尖。鼻尖兩側的弧形隆起稱鼻翼(alaenasi)。當呼吸困難時可出現鼻翼煽動,特別是兒童。從鼻翼向外下方到口角的淺溝稱鼻唇溝。正常人兩側鼻唇溝的深淺對稱,面肌癱瘓時,癱瘓側的鼻唇溝變淺或消失。

(二)鼻腔由骨、軟骨和覆蓋的皮膚、黏膜構成,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部分。鼻腔向前借鼻孔與外界相通,向後借鼻後孔與咽相通。每側鼻腔以鼻閾為界又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部分。1、鼻前庭在鼻腔的前下方,由鼻翼圍成。內襯皮膚,長有鼻毛,有阻擋塵埃、淨化吸入空氣的作用。此處是癤腫的好發部位。2、固有鼻腔在鼻腔後上部。其內側壁為鼻中隔,它由犁骨、篩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軟骨被以黏膜而成。鼻中隔往往偏向一側,其前下部血管豐富而表淺,受外傷或乾燥時易出血,為易出血區(Little區)。鼻腔外側壁有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分別有上、中、下鼻道,下鼻道的前端有鼻淚。

2、鼻孔:

鼻腔跟外面相通的孔道。鼻腔與外界或與內部相通的開口處,稱為鼻孔。凡直接通於外界的開口,稱外鼻孔;凡與口腔或咽相通的開口,稱內鼻孔。魚類一般無內鼻孔,僅有起嗅覺作用的外鼻孔。除總鰭魚類的一些種有內鼻孔,並能用肺呼吸外,其他均無內鼻孔;兩棲類和少數爬行類的內鼻孔靠近口腔前方;多數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由於具有硬齶,其內鼻孔向後移至口腔的後部。

與鼻後孔相關的疾病:

1、鼻後孔閉鎖:

臨床上較少見。用鼻鏡或鼻後孔鏡或用探針試探,可發現鼻後孔與咽部完全隔絕。可為先天性發育異常。後天性者見於硬結病、結核、白喉、梅毒等所致的瘢痕。本病為鼻後孔閉塞,使鼻與咽部不能貫通,是較為常見的先天性畸形,有單側性或雙側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閉鎖。病變多為膜性,少數為骨性或混合性。本病常易與其他先天畸形同時出現。雙側性閉鎖者於出生後多有明顯症狀;由於新生兒不會張口呼吸而呼吸困難,嚴重青紫,甚至窒息死亡。部分患兒如能張口呼吸,每當吮乳和吞咽時,即出現呼吸困難、青紫。患兒張口呼吸及啼哭時,使上述症狀緩解。單側性鼻後孔閉鎖以右側為多,多無症狀,但患上呼吸道感染時,患側表現鼻塞,黏膜蒼白,流膠凍樣分泌物。用導管插入閉鎖側,不能通至鼻咽腔,若注入有色藥液如龍膽紫等,亦不能流入鼻咽部。X線鼻咽部攝片可鑑別病變為膜性或骨性。膜性閉鎖可作穿刺術治療,骨性閉鎖則需行鼻後孔手術治療。如無呼吸困難,可待患兒生長至4~5歲再行手術。患雙側鼻後孔閉鎖的新生兒,需急症處理,要求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食物嗆入呼吸道及窒息。系鼻病之一。可由先天因素引起,由膜性物封閉鼻後孔亦可由骨組織閉塞或由混合性而致,可完全閉鎖亦可為不完全性,可為單側亦可為雙側。後天鼻後孔閉鎖可由息肉、腫物、外傷性增生等原因引起。X線造影檢查可確診。治療:依據病情必要時可手術治療。

2、鼻息肉:

病名。系指鼻中贅生肉瘤,閉塞孔竅,氣不得宣通的病證。又名鼻痔、鼻瘜、鼻中息肉等。所謂息肉、有兩種解釋:①《說文解字》認為:“息者,身外生之也。”這是認為鼻中贅生乃身外之物。②《聖濟總錄》:“附著鼻間,生若贅疣,有害於息,故名息肉。治宜宣肺開竅,可用蒼耳子散或辛荑清肺飲加減。外用硼砂散點息肉上。息肉久治不去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息肉與現代醫學之息肉同名。

鼻後孔及其周圍結構

骨性鼻中隔由犁骨構成,它將鼻後孔分為左、右兩個,外側壁上有三個突出的鼻甲及其下方三個相應的鼻道,鼻後孔的上、下、內、外側邊緣分別由蝶骨體、齶骨水平部、犁骨和齶骨的垂直部構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