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根分枝或不分枝,圓錐狀圓柱形,莖通常單一,稀2—3,伏臥或上部斜向上,多分枝,略有倒生毛。葉對生,腎狀五角形,基部寬心形,長3—6厘米,寬4—8厘米,掌狀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狹倒卵形,上部羽狀分裂或具齒狀深缺刻,基部楔形;上部葉3深裂,葉片上下兩面有疏伏毛,沿脈毛較密;托葉披針形,褐色。花單生葉腋,直徑不到1厘米,花梗被倒生柔毛或伏毛,近中部具2披針形苞片,萼片5,卵狀橢圓形,長約5毫米,頂端具芒,邊緣膜質;花瓣5,淡薔薇色或近白色,倒卵形,長與萼片近相等;雄蕊10,花絲基部擴大;子房5室,花柱極短,上部分枝5,分枝長約1毫米。蒴果長1.5-1.8厘米,成熟時5果瓣與中軸分離而向上捲曲,有微柔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雜草地、村莊附近、河岸、林緣。
分布範圍
分布於內蒙、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長江流域;蘇聯、蒙古、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產地產量
產內蒙各地。產量較多。
入藥部分
全草入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泥土,曬乾,切段備用。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主要含牻牛兒苗鞣質。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微辛,性平。祛風濕,活血通絡,清熱止瀉。 蒙藥味苦,性涼、銳、糙,膩。活血,調經,退翳。
主治
中藥治風濕關節疼痛,拘攣麻木,癰瘡腫毒,跌扑損傷,泄瀉,痢疾。 蒙藥治痛經,月經不調,閉經,眼白斑。
用量用法
中藥10一15克,水煎服,或酒浸服,或熬膏服。 蒙藥多入丸散劑。
藥材鑑別
性狀全草莖較纖細,全體被柔毛,長約30厘米,直徑約1一2毫米,節間短,多在5厘米以下。完整葉片裂片較寬,莖生葉掌狀5深裂,裂片菱狀披針形或近披針形,再2—3中裂;莖基部葉5—7深裂,邊緣成缺刻狀粗齒或羽狀淺裂。托葉條狀披針形。花序常只生1花於葉腋,花長3—5毫米,嘴長(花柱)1-1.5厘米,成熟後5裂,各與1枚種子相連,向上捲曲呈傘形。蒴果較小,長1.5—2厘米,有微柔毛,嘴較短。無臭,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