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發明於東漢早期,是南陽太守杜詩(?-38)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的。因為它"用力少,見功多"所以大家樂於使用。三國時期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此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排在我國沿用了很長一個時期,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漢代的水排由同一時期的水碓和翻車結構推測,也是一種輪軸拉桿傳動裝置、我國古代水排構造的詳細技術最早見於元代的《王禎農書》,依水輪放置方式的差別,分為立輪式和臥輪式兩種。都是通過輪軸、拉桿及繩索把圓周運動變成直線往復運動的,以此達到起閉風扇和鼓風的目的。因為水輪轉動一次,風扇可以起閉多次,所以鼓風效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