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動式活塞風箱

雙動式活塞風箱

雙動活塞式風箱是能驅使空氣或液體產生連續氣流或液流的泵。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其提供連續鼓風的能力是我國得以在冶金術占優勢達數百年之久的決定性因素。

簡介

(圖)雙動式活塞風箱雙動式活塞風箱

這真是個極其簡單而又聰明的發明。在一個其作用如汽缸的長方形箱子中,活塞被推進和拉出,將羽毛或摺疊的軟紙片楔進活塞的四周,以保證在其通道上既不透氣又潤滑 (它是近代活塞環的始祖)。箱子的兩端各有一個氣閥:當活塞被拉出時,空氣從遠端被吸進來;當它被推進時,空氣則從近側被吸進來。在向里和向外的兩個衝程中,空氣被吸進汽缸;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被壓縮部分(即在活塞的另一側)的空氣被推進到一側室中,並在那裡通過排氣口或噴嘴被噴射出去。它不僅能鼓風,也能噴射液體。

歷史記載

(圖)西夏壁畫鍛鐵圖中的雙風扇風箱西夏壁畫鍛鐵圖中的雙風扇風箱

它在老子的哲學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對它推拉得越多,給出的風量越大。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嗎?雖然它空,卻不會窮盡。老子的著述時代,雖然傳統上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最保守的估計約在公元前4世紀,哪種說法都可能是正確的。文中的第三句至關重要,因為它似乎指雙動活塞式風箱的連續動作。《老子口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拉動其體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
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面。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是單橐作業,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多橐並聯或串聯的裝置,名為“橐籥”,漢代又稱之為“排橐”。

意義

雙動活塞式風箱是中國在鼓風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發明,它出現於唐代宋代。公元1280年印製的《演禽斗數三世相書》中,刊載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動式活塞風箱圖,相傳該書是唐初袁天罡所撰著的,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開物》中所載的活塞式風箱,與此類似。活塞式風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氣鼓風,一端同時吸取等量空氣,因而能提供連續風流,提高鼓風效率,是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歐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發明了類似的雙動往復式水泵,為後來的活塞式機械打開了道路。

相關古籍

雙動活塞式風箱的最早刊印圖片是在一本公元 1280年的離奇有趣的書中發現的,書名是《演禽斗數三世相書》。此外還有《老子口道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