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地區

黔江地區

黔江區位於重慶市東南,處武陵山區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於一體。截止到2014年,黔江區幅員面積2402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12個鎮、12個鄉。

黔江區

黔江區東臨湖北省鹹豐縣,西接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省利川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黔江區戶籍人口53.6萬人(常住人口44.5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3.3%。

黔江區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獲得過"全市退耕還林工作先進區"、"最具風情民俗文化旅遊目的地"、"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範縣"、"全國平安鐵路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區情簡介

黔江區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黔江自然風光神秘怡人。境內山雄水秀,植被蔥鬱,野生動物繁多,一片淨土恰似重慶的“後花園”。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為重慶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綠島,四圍青山,其地震遺址保存得極為完整。乾支流縱貫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風光優異卓絕,在黔江境內形成了兩大原始峽谷,兩大天生橋群以及間歇泉、溫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觀,令人叫絕。雄壯的武陵山奇峰異石,尚存的寺觀或遺址折射出當年的宗教繁盛。此外還有仰頭山森林公園、大板營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蓋、石鐘山等豐富多采的自然旅遊資源,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黔江區

黔江境內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珍奇獨異。是一片神秘、美麗的土地,這裡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綿、怪石林立、奇峰異彩,危岩深峽、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鏡、湖周秀峰環立、內、外八景格外誘人;神秘的官渡峽等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仰頭山層巒疊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斕,幽深迷人;萬濤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觀。

黔江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但輻射、光照不足,災害氣候頻繁。氣候具有隨海拔高度變化的立體規律,是典型的山地氣候。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重慶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區。建築、穿戴、風格及文化習俗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土家擺手舞、山歌、銅鈴舞;苗族民歌、蘆笙、木鼓舞馳名遐爾,特別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擺手節呼喚海內外朋友相聚黔城,同樂同舞。“趕年”、“趕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繼古風遺韻。

黔江的旅遊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旅遊環境正日趨成熟,城鎮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景區建設穩步推進,星級飯店不斷興起。隨著國道319線的等級提高、渝懷鐵路通車以及武陵山機場的投用,將使黔江旅遊功能日益齊備,形成良好的旅遊接待條件。

建制沿革

黔江區

黔江,<禹貢>為梁州之域。商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初,為涪陵縣地。 黔江置縣始於東漢。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劉漳接受涪陵縣令謝本建議,析涪陵縣置涪陵、永寧、丹興、漢葭四縣。丹興縣治設於今聯合鎮(古稱楠木坪)。

清光緒<黔江縣誌>:“黔江,邑鄰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擾難靖”。這裡,與彭水、酉陽、秀山等地聯片,史稱“蠻夷之地”。蜀漢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殺都尉反,後主遣大將鄧芝征討,徐巨戰死。事後,徙徐、藺、謝、范等數千家於成都。公元280年,晉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涪陵郡下設涪陵、漢葭、漢夏、漢平等四縣,丹興廢,其地入涪陵、漢夏二縣。

西晉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沒於蠻僚”,歷宋、齊、梁、魏、周等250餘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縣為其屬地。

隋開皇五年(585)置石城縣,兼置庸州,治所均設今縣壩鄉縣壩村。大業三年(607)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隋志>:“巴東郡統縣十四,北極巫山、秭歸,南至石城、務川最。石城縣廣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即今縣壩老鷹關。貞觀四年(630)遷今聯合鎮。天寶元年(742)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黔州。嘉慶<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據蜀,後唐長興五年(935),孟知祥據蜀,黔州地屬之。”

宋、元之際(960-1368),黔江“半沒於夷。”清鹹豐《黔江縣誌》:“黔江自宋、元以來,半沒於夷,為龔、胡、秦、向四土豪所據。龔據水寨,秦據冊山,胡據峽口,向據後壩。”縣境周邊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陽等土司包圍,對縣境不斷擴張蠶食。 至正二十二年(1361),明玉珍據川,稱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黔江區

黔江地處川東鄂西交界處,周圍土司長期爭戰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區矛盾尖銳複雜。因此,明王朝視這裡為“地處蠻疆,犬牙交錯”的軍事要地,數次陳重兵於黔。洪武五年(1372)藍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縣,洪武十年(1378),藍玉再次征黔,駐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復置黔江縣,所,縣並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戶所隸四川都司所屬的重慶衛,持續275年。 清初,黔江縣屬重慶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戶所為黔彭營,鎮守黔江,彭水等縣,兼轄酉陽、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縣為黔江萬。十二年(1734),含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萬。為萬治。十三年(1735)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後,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萬,復置黔江縣,屬酉陽直隸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黔江直屬省。在四川“防區制”時期,黔江屬劉湘防區。24年(1935)川政統一後,黔江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即酉陽專區。抗日戰爭中武漢失守後,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部份機關遷駐黔江正陽鄉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邊區綏清公署(轄五十六軍)設於黔江縣城,以控制恩施、酉陽、銅仁、永順、涪陵、芷江等6個專區及其縣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江3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併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次年11月13日舉行自治縣成立大會,宣布自治縣成立。

朝代建置名稱隸屬關係縣治
東漢丹興縣巴東屬國楠木坪
三國蜀漢丹興縣涪陵郡楠木坪
“沒於蠻僚”

宋、齊“沒於蠻僚”

“沒於蠻僚”

魏、周“沒於蠻僚”奉州、黔州
石城縣庸州巴東郡縣壩鄉縣壩村
唐五代黔江縣黔州聯合鎮
黔江縣黔州、紹慶府聯合鎮
黔江縣紹慶府聯合鎮
黔江縣重慶府聯合鎮
黔彭萬、黔江縣重慶府、酉陽州三屯鄉
民國黔江縣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三多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縣酉陽專區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涪陵專區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地區聯合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黔江地區四川省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開發區重慶市聯合鎮西山北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黔江區重慶市城西辦事處
黔江地區合併圖冊 黔江地區合併圖冊

展開

行政區劃

黔江區

重慶市黔江區由“四川省黔江地區”演變而來,原四川省黔江地區於1988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涪陵地區10縣中將酉秀黔彭石五個自治縣劃出單設)成立,同年11月掛牌辦公,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1997年納入重慶直轄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四川省黔江地區”,成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重慶市黔江開發區、黔江土家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隸屬重慶直轄市管理,也是重慶市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區。全區共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15個鎮、489個村民委員會。

轄區人口

人口:2005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50.72萬人,比上年增長1%。全年出生人口6878人,人口出生率為13.6‰,死亡率6.7‰,自然增長率為6.9‰。全區年末常住人口43.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32萬人,全區城鎮化率為27.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1952年,全區總人口為26.5萬人,其中:男14.01萬人,女12.49萬人。

黔江系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在計畫生育政策上區別於非少數民族地區,加之正處計畫生育時期和傳統觀念二孩率較高的緣故,人口自然增長率高於全市水平。

歷史資料證明,1970年是生育增長最高時期,自然增長率達到34.7‰,出生率高達46.65‰,提倡計畫生育後,自然增長率迅速回落。國家把計畫生育納入國策後,各級政府、部門常抓不懈,收到很好的成效,在各時期生育高峰期威脅下,人口增長率始終控制在10‰以內。

全區有中等專業學校2所,職業中學2所,年向各行各業輸送2500人左右從事於經濟建設,區外畢業返籍的大中專畢業生年近400人,他們都充實到各個行業。在職幹部採取以函授、電大、進修、培訓、自學等方法上檔升級,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推廣科技套用得到廣泛開展,民族整體素質全面提高。

風俗文化

黔江區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4個。在這裡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裡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好客,禮節周到,讓人有一種入歸之感。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 是土家人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一種娛樂,莊稼漢們吆嗬在一起對莊稼地進行除草時,農歌手在前面邊打鼓邊唱歌,薅草的農夫們手持薅草的鋤頭邊聽歌邊幹活。誰在勞動中偷懶,歌手就馬上針對偷懶者編些歌來唱。誰在勞動中使勁地乾,也能得到歌手用唱歌對她的讚揚。促使大家在勞動中不偷懶,個個都使勁。莊稼漢們感到在歌聲中勞動非常歡快。

迎賓禮與日常生活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黔江區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美麗的“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西蘭”,意即被面;“卡普”,意即花,直譯為“花的被面”。它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精華,色彩斑爛,樸實典雅,圖案新奇,具有極高的實用與欣賞價值。

西蘭卡普的圖案,多用象徵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呈單一型的演進變化,紡織時,以紅.藍.白等色棉線為經,各色絲.棉.毛線作緯,採用挖空工藝,手工挑織而成,粗獷洗鍊,結構豐滿,其傳統圖案有二百多種。

土家姑娘從小就拿牛角挑針,上木質腰機,學織西蘭卡普。生活在黔江的土家人中,有不少打花能手。今天,西蘭卡普已成了質樸.典雅.極富民族特色的藝術之花,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

哭嫁和跳喪

哭嫁: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新娘對家中每位親人要唱一首,來一位親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來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有這樣幾種婚俗:

黔江區

一是 “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無論年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長十餘歲,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稱為‘坐床’”。二是純男性選擇式。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去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女子被幾個男子舉行放炮定親儀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則千方百計掠取婚姻,甚至殲滅婚敵,因此而有殃及女家安全的。

三是搶親,所謂“搶來的”。

四是童養媳,所謂“引來的”過去,土家姑娘的命運是悲慘的。

跳喪:與“哭嫁”不同,土家人的喪事卻辦得十分熱鬧。“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充分表現了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

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

仿佛亡人逝去,人們必得歡送慶賀。那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鼓、鑼、大錢、小錢、鉸、嗩吶等,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輕歌曼舞。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其餘三人邊跳邊唱,此名“坐喪歌”,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另二人邊跳邊唱,此名“跳喪鼓”;有時,四人圍棺轉圈,邊跳邊唱,此名“轉喪鼓”,也有騎棺領唱的。曲調.有“撒兒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讚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土老師還借跳喪,規勸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土內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墳棺材。從舞中、曲中、詞中,哪兒有一點悲哀的痕跡!

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誰都把“跳喪”當做情誼的象徵,說:“把不起耙把送不起情,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與巴人樂舞有著淵源關係。<夔府圖經>載:“巴人尚武,擊鼓跳歌以興哀。……父母初喪,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眾必跳。”<巴東縣誌>卷二十曰:“喪葬,歿之夕,其家具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呼達旦,或一夕至三夕,至十餘夕不等。

“年節”和“舍巴日”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黔江區

舍巴日 “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年節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有的姓氏為三月三,有的姓為四月八,有的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餵”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

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關於“過年”的來歷,說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種:一說祖先從湖南遷來時,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鋼木船。因船速不一,到達有先有後,人們將到達的日子定為“過年”。於是,就有的為四月八,有的為五月初五,有的為五月十五了;一說祖先出征打仗,有的將出發的時間作為“過年”,有的則將歸來的時間作為“過年”,以致時間不一。如李姓說:“天”字輩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時,全族團聚,以後年年七月初一紀念;一說八部大王於國有功,皇帝見他武藝高強,害怕皇位失落,便將他毒死在歸途中,人們將他的殉難日作為“過年”日,以紀念他。這些,都與古代戰爭和民族的歷史有關。

精美的刺繡,迷人的蠟染

黔江的苗族刺繡.蠟染手工製品久享名,飲譽國內外,刺繡以紫色為基調,工藝十分精湛。

蠟染更別具特色,獨領風騷。苗家姑娘就常用自己的手工藝品刺繡和蠟染,來裝點自己的花團錦簇的美麗青春。

黔江區

刺繡 是在布謳上用五彩線繡出各種圖案花紋。苗家女的刺繡技藝高超,刺繡前已成竹在胸,不需先在布上繪出草圖,而是根據布的顏色和經緯,直接在布上用彩線繡出構思精七巧的長形、方形、圓形、鋸齒形,然後將各種圖案繡入其中,經過細針密線,形成絢麗多姿.五彩斑爛的花紋圖案。苗族刺繡的運用,在生活中無處不見,大至廳室圍簾、被面、服裝,小至枕頭、圍兜、荷包、褡褳等,配以刺繡,無不精美動人。蠟染久負名。由於蠟汁流動形成自然龜裂,還在布料上留下許多人工無法描繪的冰花,使蠟染畫面產生一種奇特的藝術效果。穿上一件蠟染製品裙裝,戴一頂蠟染太陽帽,妙齡少女如錦上添花,倍增風韻;在廳堂臥室,以蠟染品裝飾點綴,更是賞心悅目,滿室增輝。因此,蠟染在當代倍受青睞,已進入大都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工匝們採用浪漫手法,將現實中的湖光山色、花草蟲魚、珍禽異獸,加以變化、誇張,組合搭配,生動別致,栩栩如生,絕不拘泥刻板。各種動的和靜的形體,整個圖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虹染,以其圖案變幻無窮,取材豐富,線條粗獷,造型優美等特點,表現出苗族同胞開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文物古蹟

渝東南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記錄: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底,在黔江區馮家壩鎮茶花村紅土彎老屋基洞出土了大批打制石器和更新世哺乳類化石,共得化石一百多件,多為動物牙齒,還有少量的骨骼碎片。初步鑑定,有哺乳動物化石二十一種,爬行動物一種,鳥類一種,無脊椎動物二種,共二十四種。還採掘到八百多件打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料、半成品、殘片及石製品。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八六年元月五日,在秀山扁口洞發掘到更新世哺乳類化石達二十八種,其種類之多,居全省第二位。兩地的重要發現,以大量的實物資料證實至少在一萬年以前,渝東南地區就留下了人類祖先的足跡。

黔江區

曾侯乙鎛 戰國時,楚國屬下曾侯乙遺物。1982年鑑定為一級文物,青銅製品,完整無缺,通高38厘米,頸端有懸紐,甬首為蟬紋,甬腹變與紋,還有銘文30字。1951年收集於酉陽龍潭王勃山家,黔江區珍藏。

虎紐錞於

鐓於是春秋、戰國時的一種軍樂器,頂上鑄虎紐,名虎紐鐓於。“虎”是巴人的圖騰,巴人也學會了製作這種樂器,並以虎形作為標記,可知是巴人的遺物。經鑑定為一級文物。青銅質重12.5公斤、高53厘米、胸圍101厘米。1956年徵集於黔江正誼鄉白泉村(今寨子鄉大路村),2件珍藏於黔江區。

編鐘

春秋、戰國時的宮廷樂器,視為國寶,當時的巴國已學會了製造這種樂器。涪陵小田溪出土一套大小12個編鐘。黔江區文管所珍藏於濯西鄉楊家灣出土的編鐘2個。彭水猴栗鄉富山村一農民捐贈編鐘一個。珍藏黔江區。

銅鉦

又名丁寧,它和鐓於配合指揮作戰,亦系春秋、戰國時的軍樂器。對研究春秋、戰國時的冶煉、音樂、軍事都有一定價值。蠶紋銅鉦和變形魚紋銅鉦各一個。黔江區珍藏。

甬鍾

西周時的青銅樂器之一,是編鐘的一種,擊撞,其音優美、悅耳。重12公斤,通高32.5厘米,鐘身一次鑄成,無合范痕跡。一口出生於距酉城約10公里的青山;另一口收集於民間,黔江區珍藏2口。

漢銅幣、銅器

黔江區

漢代遺存的銅幣、銅器很多。有黔江區文物管理所珍藏有正陽團結村鯉魚池出土的兩漢“半兩錢”,還有東漢“五銖錢”、王莽“貨泉”;官渡峽潘家溝出土的東漢銅釜(量器)。漢代青銅器11件、青銅冼8件。“大吉羊(祥)”鏡面磚一塊,殘存篆書陽文“大吉”二字,已改琢為硯。黔江區珍藏。

唐鍾唐代銅鐘,黔州都督趙國珍鑄造,原存郁山鎮開元寺,今藏黔江區文管所,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已發現8口銅鐘之一,複製品陳列於北京市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銅質,鍾高143厘米,口圍240厘米,口徑78厘米,重約400公斤,鐘頂為雙龍蒲牢。鐘體布玉版紋,腰鑄月形圖,腹鐫刻“金紫光祿大夫工部尚書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節充本道觀察處置選補等使汧國公趙國珎(珍)”,頂鑄“大吉大利,願平安”等字。

土司夫人墓誌

1946年,在正誼鄉(今馮家壩鎮)漁灘官墳堡出土酉陽二十世土司冉躍龍庶夫人白氏墓誌碑,今存黔江區文管所。碑質砂石,高45厘米,寬40厘米,厚7厘米,天長2厘米。碑錘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文林即黔江知縣戴可彥撰碑文。墓誌事績與<冉氏家譜>載相符。1982年,鑑定為三級品。墓主白氏,酉司大江里(今後溪)人,白玉槐之長女,生於明萬年十五年(1587年),卒於崇禎四年(1631年)。夫人與秦良玉同時率兵援遼陽,平奢亂,屢立戰功。

地面文物

恐龍化石遺址

恐龍化石點位於黔江區東南15公里的正陽鄉民眾村三陽嶺,周圍0.5平方米的山樑下有恐龍化石出土,發現102厘米的股骨1塊,牙齒1顆,以及脊椎、尾椎、趾、踝、臂骨等恐龍化石。經專家鑑定:三陽嶺恐龍化石中有鴨嘴龍、巨龍、肉食類龍等,距今7000萬年前,為白堊紀晚期,為研究渝、鄂邊區地質提供了古生物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紅土彎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紅土彎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城20公里的馮家壩鎮茶花村北1公里的紅土彎老屋基洞,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經四川省文管會專家初掘,發現化石100多件,多為古動物化石,有哺乳動物20種、爬行動物1種、鳥類1種、無脊椎動物2種,共24種。並採到800多件石器及材料,有石製品、半成品、原材料、殘片等,顯然是一個石器場。專家認定:屬更新世中晚期,相當於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

黔江區

岩棺葬 黔江區古為濮、巴部族居地,史稱“溪洞部族”或“溪洞蠻”,到處留下了他們的懸棺葬、岩棺葬的足跡。石柱龍河中游兩岸下路鄉約40里的石岩上尚存岩棺葬群130多處,雙慶鄉羊耳坡有94穴,三星鄉玉皇殿有65穴,下路鄉白岩有44穴,四方石有43穴。岩墓穴,一般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岩陡壁上。黔江區的官渡峽,秀山自治縣的酉水,彭水自治縣鬱江的懸崖上都發現有岩棺葬和懸棺葬的遺蹟。

漢墓群

漢武帝在今渝東南地建置涪陵縣,漢官、漢人、官兵即進入了這一地區,這裡的少數民族就以中原交往了。因此,這一地區發現了眾多的漢墓,出土了漢磚、漢幣等漢代文物。石柱西沱漢墓群,發現有5處,17座,出土有錢幣等數10件遺物,漢磚數以千計。彭水郁山鎮鬱江東岸台地上發現了大量漢墓,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有幾何紋、漢字或圖案的漢磚。漢墓很大,黔江九龍鄉一處漢墓,人稱“皇城堡”。

鳳池山

位於黔江白石、杉嶺兩鄉交界處,距縣城68公里。川鄂邊黔江庚戍起義誓師地遺址。主峰海拔1330米,僅一人工開鑿的小道可攀緣而上,途中有巨石阻隔,山上有天生池,池邊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修建的觀音寺,溫朝鐘的起義指揮部設在這裡。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溫朝鐘在此誓師起義,攻占黔江城,由於清軍追剿,半月即失敗。

紅軍樹

位於黔江水市鄉水市村南2公里處有1株200餘年的皂桷樹。水市曾為川黔要道,是個集鎮,賀龍兩次到此買馬,將馬拴在皂桷樹上。1934年5月,紅三軍進攻彭水,宿營水市,賀龍在皂桷樹下召開大會,部署戰鬥,次日凌晨,賀龍騎龍向皂桷樹及鄉親們告別。1997年8月1日,在樹下豎“水車坪紅軍革命紀念地碑”。說來也怪,“文化大革命”中,皂桷樹枯萎將死;粉碎“四人幫”後,則逐漸長發嫩枝綠葉,換髮青春。人們管叫它名“紅軍樹”。

萬濤故居

位於黔江馮家壩鎮桂花村,距縣城22公里。建築為四合大院,有磚土結構圍牆,中有一天井,有正房、廂房、前廳,總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有屋23間。正房東側第一間就是1904年1月20日為萬濤誕生地。萬濤同志於1923年7月到西南重鎮重慶求學,受肖楚女主筆的<新蜀報>的影響,後來成為中央鄂西巡視員、鄂西特委副書記、紅四軍第二路黨代表、湘鄂西特委副書記、紅三軍政委等職。故居門前有一株大桂花樹,它標誌著萬濤思想飄香萬里

地理氣候

黔江區

一、自然地理 重慶市黔江區位於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省的鹹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座標在東徑108度28分至108度56分,北緯29度4分至29度52分之間。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90公里。全區幅員面積為2398.7平方公里。黔江區最高點—灰千粱子,海拔高度為1938.5米,最低點為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米。黔江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國道319線和黔鹹公路在此交匯,渝懷鐵路橫穿黔江境內,黔江機場即將開工建設。

二、地質構造與地貌

黔江區地處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區域,地質構造複雜,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北東方向展布褶皺斷裂明顯。主要構造有陽洞背斜、濯河壩背斜、筲箕灘背斜、八面山背斜和

發展情況

黔江區

(一)基礎設施

對外交通:建成了集“鐵、公、機”於一體的綜合交通。

•航空:武陵山機場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昆明、重慶等6條航線,形成了“米”字型航線網路。

•鐵路:2006年渝懷鐵路建成通車,今年,渝懷鐵路二線、黔張常鐵路也將開工建設,黔畢昭鐵路、黔恩鐵路、鐵路客貨樞紐項目已經列入國市“十三五”建設計畫,黔江至重慶主城高速鐵路獲市委、市政府支持,爭取按時速350公里設計。

•公路:渝湘高速公路穿城而過,黔恩高速公路今年國慶前將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將在黔江形成“丁”字口。黔石高速公路正在招商業主,到時建成後黔江將形成“十”字口。

對內交通:近三年,按4.5米寬標準,修了1000公里通村公路,還安裝了400公里的安全護欄。

水利:建成一批重點骨幹水利工程,成功創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示範區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區。

•生活用水:3000萬方的小南海補水工程已經打通隧道,小南海乾渠整治工程已經全面完工並恢復供水。小南海有1億方的水,加上洞塘水庫和城北水庫兩個各1000萬方的蓄水量。

•工業用水:3000萬方的太極水庫樞紐工程全面完成,600萬方的瓦窯堡水庫完成前期工作。

•農村用水:保障石會片區用水的1000萬方的老窖溪水庫開工建設;保障馬喇片區用水的1200萬方的羅家堡水庫已通過規劃評審。

能源通信:

•電:國電、烏電實現聯網,建成國地電網220千伏聯網通道,2015年,將新增1座500千伏、1座220千伏、3座110千伏和6座35千伏變電站,還將建設一條500千伏輸變電站和彭水至黔江220千伏雙回線路。

•氣:2013年修通利川到黔江的天然氣管道,日供30萬方。今年,還將建設黔江—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天然氣管道和利川—黔江天然氣複線管道工程。據探測,黔江及周邊區塊頁岩氣儲量達6000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約為900億立方米。2012年,冊山頁岩氣勘探井點火成功;去年,頁岩氣第一口勘探開發井正式開鑽,同時,正在積極爭取規劃建設頁岩氣轉化基地。

•通信:建成4G基站1700個,170個行政村開通網際網路,城區重點公共區域無線網路熱點實現全覆蓋。

(二)城市建設

規劃到2020年建成49.5平方公里、45萬人的中心城市。去年,黔江城鎮化率提高到約47%。

規劃:突出低碳、生態、休閒、宜居和民族特色,堅持高起點高標準。

•聘請國內一些知名的規劃設計機構搞詳規;

•聘請奧地利國家技術研究院(AIT)開展新城建築及市政設施低碳設計;

•聘請德國戴水道公司進行城市峽谷建設規劃;

•引進全球享有盛譽的國際投資開發公司美國CORDISH(科帝思)公司,開展新城6平方公里設計;

•規劃建設以“峽谷峽江”為主題的特色旅遊城市,打造“世界第一城市峽谷”。

建設:強調品質打造和低碳概念,依山就勢而建,最大限度保留城中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注重顯山露水,實施“反規劃”,避免高樓堆積的“千城一面”。新城骨架基本成型,建成快速通道60公里和規展館、新城圖書館等一批公共設施,新城污水處理廠等市政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碧桂園等一批品質樓盤建成入住或開盤,引進力帆、中科等,集中打造桐坪片區,包括火車站片區、舟白職教基地片區在內的重點區域城市形象初顯。老城品質不斷提升,三岔河片區打造成為城市“客廳”,成為市民休閒健身好去處。加強城市環境整治,成功創建市級衛生城區,正在創建全國衛生城區。完成新華大道改造升級、黔江河水體污染治理等,被聯合國環境基金會評為“綠色中國·傑出生態綠色城市”。加強環道建設,石峽還道、光明隧道等老城環線建設有序推進。

(三)產業發展

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路子,發展壯大特色生態工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6家,新材料、綠色食品、生物製藥、汽摩機電、輕紡服裝等產業多點支撐格局正在形成。

近幾年,重點抓了三個方面:一是發展標準廠房式工業。二是發展鏈條式工業。三是發展樓宇式工業。

農業:主要是在原有蠶桑、烤菸、生豬養殖三大骨幹產業的基礎上,突出強調發展特色高效農業。

商業:要建設真正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重點是瞄準區域性輻射,加大一級批發市場建設。

旅遊:去年,黔江成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縣,濯水古鎮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今年,城市峽谷公園一期正式開放。

金融:“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齊聚黔江,新增10家銀行機構網點,擔保、小額貸款、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業態快速發展,新增非銀行機構8家。

物流:正陽現代物流基地已入駐8個企業。

(四)城鄉統籌

創新實施了以“4個1”相對集中居住體系建設為載體的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程,著力打造1箇中心城區、10個重點集鎮、100個農民新村、1000個特色院落。

(五)社會民生

落實22件重點民生實事,解決了一批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居住、出行、飲水、教育、醫療等問題。建成2所高職院校、1所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3所市級重點中學。城鄉醫療保障實現全市統籌,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1%和93%,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完善就業創業服務機制,建成渝東南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2014年回引農民工創業1014戶,城鎮新增就業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建成投用鄉鎮污水處理廠13個。

(六)政策爭取

2011年成功爭取將黔江納入全國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區縣。

(七)對外行銷

組織民族歌舞團赴巴西參加“中國文化月”交流演出,受邀參加聯合國多哈氣候大會,拍攝完成講黔江人、說黔江事、拍黔江景的40集電視連續劇《侯天明的夢》,即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成功舉辦黔江國際旅遊節、國際搏擊賽、第四屆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等10餘次全國或國際性賽事節會。[1]

•參考資料:

•1.渝東南地區中心城市—黔江. 黔江政府網 . 2015-03-30 . [2015-7-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