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中國四川省,黔江區位於重慶市東南部,處武陵山區腹地,1984年設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基本信息

簡介

位於中國四川省東南邊緣。1994年人口45.23萬,有土家等7個民族。東漢置丹興縣。更名石城縣,唐天寶元年(742)改黔江縣。1984年設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四川省烤菸、紅麻生產基地縣之一,也是桐油、生漆、柑橘的主要產地之一。烤菸為省優質品種之一。茶葉、花生為傳統產品,牛肉脯有名。自然景觀較多,主要風景名勝有小南海、武陵山、官渡峽、觀音岩等。
黔江縣境內資源豐富,潛力巨大,獨具優勢,已探明的石英砂、煤、鉛、鋅、鋁土等礦藏 30餘種,且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採。全縣江河密布,水量充沛,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6. 3萬千瓦。農牧資源也很豐富,有草場60餘萬畝,所產中藥材達1130餘種。同時旅遊資 源得天獨厚,聞名遐邇的地震湖小南海,佛教勝地武陵山和號稱“小三峽”的阿蓬江官渡 峽都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黔江歷史悠久,東漢建安六年置縣,名為丹興,後數易其名而為黔江。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黔江是川鄂湘革命軍及紅三軍的活動地之一。1983年11月1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黔江土家族 苗族自治縣,1986年批准黔江為國務院定點扶貧縣,黔江是集“老少邊窮”於一體的山區縣 。

破舊立新 人民翻身做主人


1949年11月12日,劉鄧大軍解放黔江,黨領導的人民政權隨即宣告成立,各族人民從此開始 當家做主人。
當時新生的人民政權所面臨的是國民黨川鄂湘黔邊區綏靖公署(黔江時屬四川)所留下來的經 濟蕭條、匪患嚴重、民不聊生的困難局面。土地相對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裡,多數農民靠租地 為生,農業生產水平非常低下,廣種薄收,有的地方還有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全縣沒有工 業、沒有電。就是土家族苗族傳統的手工織染業,也在洋布、洋靛的衝擊下大大減少。交通 也很閉塞,除過境川湘、川鄂公路150餘公里外僅有木炭車8輛,民間運輸全靠肩挑背磨。 教育衛生事業也很落後,全縣僅有初級中學一所,教職員工35人;有衛生院一所,醫務人員 7人。
有鑒於此,黨和政府一方面著手政權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動民眾開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 土地改革運動。清匪反霸穩定了局勢,通過土改,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各族農民分得了 土地,積極參加農會、互助組和“一化三改造”運動,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解 放了生產力,民眾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黨和政府不失時機發動民眾興修水利、修建公 路,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糧食產量直線上升,能源、交 通有所發展;通過對少數小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二輕工業、商業也開始起步;文化、 廣播、醫療機構相繼建立或逐步發展;教育規模成倍擴大。各民族之間也初步形成了團結互 助的民族關係;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得到較好保持和發展。
從1951年至1957年農業產值年均遞增6.1%,糧食產量遞增7.1%,財政收入年均遞增 50%。1958年到1962年,由於“左”的思想和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經濟急劇萎縮,人民生 活困難。1963年至1966年,黨糾正了工作中的失誤,農業產值年均遞增10.9%,糧食產量 遞增8.99%。從1967年開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財政入 不敷出,國民經濟再次面臨困難,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

改革開放 滄桑巨變

改革給黔江帶來生機,開放給黔江帶來活力。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恢復了實事求是 的思想路線,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集“老、少、邊、山、窮”於一體的黔江,各族人民物 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縣級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1985年,黔江財政扭虧為盈,財政收入是1978年的5.4倍;1989年,黔江提 前一年通過省檢,消除絕對貧困;1993年黔江跨入全國101個明星縣(市)行列;1997年黔江 順利通過國檢穩定解決溫飽。
1.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商品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以糧食為基礎,烤菸、蠶桑為骨幹,經濟 林木和畜牧為補充的商品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並發展壯大。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烤菸生產列 入全國基地縣,並獲金獎,年產量達30萬擔,其中上等煙占20%以上,質量多年居省(四川) 市(重慶)首位;蠶桑生產基地建設超常規發展,1989年開始,短短几年就建成4萬畝成片合 格桑園,年產繭超萬擔,被定為省(四川)級基地縣。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基地不斷壯大 ,僅生豬一項年出欄達38萬頭以上;林業生產合理布局,管造並重,年均成片造林達3萬畝 以上。
2.民族工業從小到大,蓬勃發展。以捲菸工業為龍頭,以食品加工、建工建材、能源為重 點 的工業體系已基本形成。黔江捲菸廠已從手工作坊發展為擁有固定資產3億元、捲菸年產量 達30萬標箱的全國中型企業,產品質量享譽省市內外,效益在全國中型企業中名列前茅。黔 江蓬江牌牛肉脯早在1988年就被評為商業部優質產品。牛肉脯、珠蘭花茶已成為西南航空公 司的專用產品。黔江的民族工業品先後在首屆巴蜀食品節,長江流域暨五省七市新產品、新 技術交易會和首屆全國明星縣(市)成果博覽會上榮獲16個金獎、8個銀獎。
3.基礎產業建設實現重大突破。黔江超前發展基礎產業,興修公路、暢通出口,發展能源 保障供給,改善通訊設施,提高通訊質量,改造舊城,培育市場。現已實現鄉鄉通公路,出 口路已全部硬化為三級路。黔江舟北機場已納入國家計畫,經過黔江的渝懷鐵路年內開工。 電力基本自給,並基本實現村村通電。傳統的手搖電話,已被程控電話所取代,並且鄉 鄉開通,實現國際直撥和無線尋呼。縣城已由1.9平方公里發展為5.4平方公里,城市服務功能大大改善。
4.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黔江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體系健全,入學率、畢業率和 升學率逐年上升,為本地、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率先在原四川省少數民族縣中實現了“ 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掃除文盲”和“普及實驗教學達標”。1992年被評為“全國民族教育先 進縣”。農村衛生工作也有了很大進步,村村都有醫療機構,地方病防治工作被評為四川省 “先進集體”,在原四川省少數民族縣中率先實現“初級衛生保健達標。”新聞廣播等文化 事業發展迅速,各區都建有衛星地面接收站,廣播入戶率、電視覆蓋率達較高水平,新聞廣 播多次受到四川省表彰。土家族苗族傳統文化活動空前活躍。土家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板凳 龍多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先後榮獲三等獎、一等獎。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 會主義民族關係日益鞏固。

區域自治 民族政策促發展


早在建國之初,國務院對包括黔江在內的川東南民族問題就十分重視,曾多次派員進行調 查研究。1956年,中央民族學院潘光旦教授等一行前來川東、鄂西考察,確認川東南、鄂西 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黔江的土家族、苗族成分未能得到恢 復。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撥亂反正、正本清原,川鄂湘黔邊區民族問題逐步得到重 視,黨的民族政策逐步貫徹落實到黔江。
1981年開始,國家民委、四川省民委(黔江時屬四川)先後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對黔江進行 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了解了黔江的歷史和現狀。1981年11月,為配合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 ,國務院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公安部、國家民委聯合發出《關於恢復或改正民族成分的處理 原則的通知》,以指導人口普查中的民族成分恢復工作。1982年4月,國家民委在反覆調查 研究 的基礎上,召開了湘鄂川黔四省邊境鄰近地區部分民眾恢復土家族成分工作座談會,並形成 紀要以正式檔案下發以指導工作。這個紀要和四川省民委的批示,成為指導黔江恢復土家族 、苗族等少數民族成分的綱領檔案。至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束,黔江共恢復了14. 51萬人的 少數民族成分,占總人口的37.7%。根據縣內少數民族人口的實際狀況以 及各族人民的強烈要求,中共黔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後行文上報有關部門要求成立自治縣 、實 行區域自治,國務院在一年多的反覆調查的基礎上,於1983年11月14日正式批准撤銷 黔江縣,設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4日,自治縣成立慶典隆重舉行,國家民 委、全國人大民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等到會祝賀,省人大、省政府分別授牌,黔江 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正式成立。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成立,是黔江土家、苗、漢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隨著 自治縣的成立,黨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政策逐步在黔江得到貫徹落實。
自治縣成立以來的歷屆縣長都是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擔任,人大常委主任中都有 土家族和苗族的代表,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已與少數民族人口相適應,第六屆全國人大 代表中,也有了黔江的土家族代表。國家招工、招乾,少數民族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少 數民族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真正行使當家做主管理本區域內地方性事務的權力。
從1983年秋開始,國家開始降分錄取或定向招收黔江的少數民族考生,以後又擴大到漢族, 為黔江培養了大批人才。
1984年開始,黔江被納入“財政三項照顧縣”和“民族貿易三項照顧縣”範圍,並開始享 受國家的民族專項資金扶持,如“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民族開發基金”、“ 溫飽基金”、“中西部鄉鎮企業貸款”、“扶貧貼息貸款”、“民族教育基建專款”、“老 少邊窮地區普及初等教育補助費”等等。同時按少數民族縣執行計畫生育政策。
這些政策,激發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覺悟,極大地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對促進黔江 民族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廿年巨變 經驗寶貴


“看似尋常最奇曲,成如容易卻艱辛”。黔江改革開放20年,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堅持實事求是。立足黔江實際,找準了“打基礎,建基地,立支柱”的開發路子,並組 織有力實施。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開放20年,是不斷探索、求實、創新的20年,是不斷擴大開 放的20年。縣委、縣政府一方面加大內部改革的力度,挖掘內部潛力;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 列優惠政策,引鳳築巢,先後多次召開“小南海之秋”經貿會,取得了明顯成效。
——堅持科教興黔。一方面逐年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另一方面大力推廣農業生產先進技 術,建立工業新產品開發基金,極大地促進了縣級綜合實力的提高。
——團結苦幹。縣級領導班子團結苦幹,全縣各族人民團結苦幹,黔江人民創造的團結苦幹 的“黔江精神”正在發揚光大。
——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改革開放20年也是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族人民共 同進步的20年,黔江先後兩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按幹部四化要求,大膽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一是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民族 幹部管理學校,加大民族幹部的培養力度;二是積極配合上級部門選調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 國家機關和發達地區掛職鍛鍊;三是大膽使用年輕有為的少數民族幹部,少數民族幹部隊伍 茁壯成長。

展望未來 前程似錦


黔江的發展天翻地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黔江今後改革和發展總的指導方針 是:以開明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千方百計實施經濟超常規運行、突破性 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奮鬥目標是:到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各項主 要經濟指標達到重慶市內中上等縣水平,成為全國民族地區兩個文明建設的先進縣。
主要措施是:
1.深化改革。最佳化縣內資源配置,狠抓企業資產重組工作,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增強縣域 經濟實力。
2.強化基礎產業建設,改善投資硬環境。一方面加強市政建設,完善城市整體服務功能, 另一方面全力促成渝懷鐵路的早日竣工和黔江舟北機場的早日開工乃至竣工;同時提高縣內 公路等級,形成立體交通網路,暢通出口。
3.堅持高質量、高起點,對外開放,按照讓資源、讓市場、讓利益的原則,在現行優惠政 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放寬政策,改善投資軟環境,以開放促發展。
4.深入貫徹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自治條例》,切 實保障各族人民的政治權利,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係,促 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