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邊鰏

黑邊鰏

黑邊鰏(學名:Leiognathus splendens)為鰏科鰏屬的魚類。分布於紅海、南洋群島、台灣島以及中國南海、東海等海域,主要棲息於熱帶海的近岸以及也能進入江河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Vizagaptam。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黑邊鰏

俗名碗米仔、金錢仔

科目鰏科

科目英文Leiognathidae

學名 Leiognathussplendens
命名者(Cuvier,1829)

黑邊鰏黑邊鰏

棲息深度10-100公尺

最大長度14cm

觀賞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經濟魚類是

是否有毒否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北至琉球群島,南迄澳洲北部。台灣各沿海均有產。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英文名

Silverbelly;Splendidponyfish;Splendidponyfish;Black-tippedponyfish;Blacktippony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而側扁,背部之輪廓較腹部為凸。眼上緣具二鼻後棘。口小,可向下方伸出;上下頜僅一列細小齒;下頜輪廓稍凹;吻短而鈍。眶間隔凹入。頭部不具鱗;體完全被圓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側線明顯,延伸至尾鰭基部。體背灰色,體側銀白色。體背具多條灰色波浪形斑紋向下延伸至側線下手。吻端具細點構成的褐色斑。背鰭第二至第六硬棘上部具黑色斑,下部色澹或黃部,軟條之鰭緣黃色;胸鰭基部及臀鰭前部澹黃色;各鰭其餘之部位色澹;尾鰭邊緣灰色到暗黃色。黑邊(Leiognathussplendens)為其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沿海地區,亦可生活於河口區。群游性,一般皆在底層活動,活動深度較淺。肉食性,以小型甲殼類、多毛類及二枚貝為食。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待袋網、流刺網捕獲。肉質細嫩,適合煮湯,但魚體較小,所以大多當延繩釣之魚餌或以下雜魚般餵食高經濟價值之養殖魚類。

特點

背鰭Ⅷ-15—17;臀鰭Ⅲ-13—14;胸鰭Ⅰ-5。體卵圓形,側扁。背腹緣弧形隆起。體長為體高1.9—2.2倍。頭小,吻鈍,前端近截形。口裂開在眼下緣的水平線上。背鰭第2棘不延長,其長短於體高。臀鰭第2棘也不延長。除頭部外體胸均被鱗,鱗片較其他種類略大。側線略呈淺弧形。額骨側緣具鋸齒,眼前上緣具2個小棘。體背側具蟲紋條斑,背鰭和臀鰭鰭棘部上緣黑色。為暖水性海洋魚類。分布於中國南海;日本沖繩島、紅海,印度洋東部沿海。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科:鰏科Leiognathidae
屬:鰏屬Leiognathus
種:黑邊鰏L.splendens
二名法
Leiognathussplendens
(Cuvier,18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