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背小瓢蟲

黑背小瓢蟲

黑背小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生物。拉丁名:Scymnus kawamurai (Ohta),主要分布:湖北,福建,廣東,陝西。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黑背小瓢蟲
拉丁學名:Scymnus (Pullus) kawamvrai Ohta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瓢蟲科小毛瓢蟲亞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蚜、蚜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蟲:休長1.80一2.60毫米,寬1.20一1.80毫米。卵圓形,頭部包括觸角、口器棕紅色。前胸背板黑色,但常有紅棕邑的前側緣。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鞘翅末端有很窄的紅棕色邊緣。腹面黑色。前胸腹板側緣及腹部末端數節棕紅色。足橡紅色,或腿節基部有黑色的部分。額近千方形,前半部兩惻近於平行,稍拱起,兩側的刻點較細密,中央的刻點較稀疏。前胸背板上的刻點較密,鞘翅上的刻點較稀疏。前胸腹板縱隆線直伸達前緣而逐漸明顯堅窄,縱隆區呈長梯形。後基線完整,後基區的刻點細密,但分布不均勻,向後基線逐漸稀疏於後基線附近有光滑而無刻點的部分。
雄蟲:外生殖器側葉稍長於中葉。彎管囊的內突長而外突短,彎管端的外側有絲狀突。
卵;初產時淡黃色,以後逐漸變為黃褐色,孵化時為紫褐色。
幼蟲:共4齡。初孵幼蟲黃褐色,後隨蠟粉分泌的增多呈白色。隨著齡期增加,蠟粉增多,至老熟時,背部全部被蝽粉所覆蓋。
蛹;老熟幼蟲以尾和足固定在棉葉背面,經1一2天預蛹期化蛹。蛹體兩側及腹背2/3至1/2的部分被白色蠟粉的蛻皮所蓋,其餘部分裸露。

生物學特性

(1)歷期:黑背小瓢蟲在室溫22一28℃條件下,以棉蚜為食,各蟲態發育的歷期是:卵期平均3天;一齡幼蟲期平均1.90天,最長2.50天;二齡期平均1.70天,最長2.20天;三齡期平均2天。最長2.50夭;四齡期平均2.20天,最長2.80天;全幼蟲期平均7.80天,最長10.10天;預蛹期平均1.50天,最長2.50天;蛹期平均3.50天,最長5天;成蟲期平均18.50天,最長36.20天。
(2)年生活史:黑背小瓢蟲在湖北省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或樹縫處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4月在榆樹、桃樹、蠶豆田、麥田、苜蓿田等處活動、取食和繁殖,5月底進入棉田。各代成蟲盛期分別為:第一代在5月中、下旬,第二代在6月中、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中旬,第5代在9月中旬。全年發生6代,各代出現的時間見表66。
(3)繁殖:成蟲白天和夜晚均可羽化,羽化2—3天后開始交配,雌、雄均有多次交配習性。每次交配1一2小時。交配後當天就可產卵,卵散產於棉株上部有蚜蟲棉葉背面的主脈兩側和嫩葉背面或嫩頭上。產卵期平均15天左右,最長近40天,單雌平均產卵量80粒左右,最多達108粒以上。
(4)捕食:黑背小瓢蟲的成蟲和幼蟲均捕食棉蚜。初孵幼蟲取食1頭若蚜需20分鐘左右;老熟幼蟲只需6分鐘左右時間;成蟲只4分鐘。其平均日捕食棉蚜量,一齡幼蟲6.60頭,二齡幼蟲11頭,三齡幼蟲17.70頭,四齡幼蟲19.60頭,成蟲32.60頭。整個幼蟲期共捕食110頭;成蟲期捕食619頭,全世代共捕食729頭。

地理分布

湖北、四川、福建、雲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