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蟲體周緣近於圓形,端部稍收窄,背面拱起。體長3.3-4.9毫米,體寬2.9-4.5毫米。頭部黑色,唇基前緣紅棕色。前胸背板黑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在中央之前各有1個橙紅色的小斑,長形橫置或近於圓形,其寬度相當於鞘翅的2/7-4/7。腹面前、中、後胸腹板黑色,中、後胸側片黑至黑褐色,前胸背板緣折、鞘翅緣折亦為黑色,腹部各節紅褐色,但第1節基部中央黑色,足黑色。前胸背板基緣弓形,側緣弧形,前角及后角均鈍圓,但前角狹於后角。后角內側有一斜脊沿基緣斜伸,與基緣形成一尖角狀的窄帶,在這窄帶內較光滑,無明顯的刻點;側緣的縫線自前角的外緣連至前緣,但消失於前緣中央之前。雄性第6腹板後緣中央平截而稍內凹,第6腹板弧形外凸,但幾乎全被第5腹板所覆蓋。雄性外生殖器陽基的中葉從側面看上緣自基部的1/3處急劇下彎,下緣距基部的5/6處稍上彎而構成尖銳的末端,腹面的膜質葉亦露出於下緣之外;從正面看,基部稍窄,兩側弧形收窄而形成錐形,左右對稱。側葉顯著長於中葉。彎管基半部成半圓形彎曲,端半部弧形內彎,彎管末端鈍,端部至末端之前有膜質的囊膜。
卵
長橢圓形,長1毫米左右,初為淡黃色,後漸變濃,以至橙黃色,孵化前變暗色。
幼蟲
初孵化時,體長2毫米左右。全體橙紅色,體背有6列黑色刺毛。成蟲後體長6毫米左右,頭部及足褐色,胴部底色灰褐色,刺毛上生黑色小枝。
蛹
卵形,一頭略尖,外包幼蟲的脫皮殼,殼背裂開;蛹背黑褐,有黃色之線紋。
生活習性
生活史
紅點唇瓢蟲在南京地區一年發生4代,主要以第3、4代受精的雌成蟲在寄主樹木的枝叉下,樹幹凹陷裂縫和翹皮縫隙等處越冬。翌年3月中旬開始活動取食,各代幼蟲分別在4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開始出現。各代成蟲羽化盛期分別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上旬。成蟲壽命和產卵期較長,故各蟲態發生不整齊,世代重疊現象明顯。
各代卵期、幼蟲期和蛹期的長短,隨溫度變化而異。成蟲壽命較長,以第2代為例,平均為105.9天,越冬成蟲可達5個月。
習性
成蟲:成蟲晝夜均可羽化,以9-16時為多。成蟲習羽化後,不久即開始取食,經7天左右交尾,交尾歷時72-151分鐘,平均97分鐘。雌雄成蟲均重複交尾,產卵前期5-12天,平均8.8天。成蟲開始產卵後,幾天內進入產卵盛期。1980年4月在南京觀察,平均產卵量為152.9粒,最高產卵量為343粒,產卵持續期145天,其中,產出95%卵粒所需時間為92天。夏季高溫對其產卵有不利影響,7月份開始的兩次飼養,其平均產卵量分別為93.0和94.3粒,最高產卵量分別為210和250粒,產卵持續時間分別為47和58天,其中產出95%卵粒所需時間分別為34和29天。卵孵化率平均89.5-95.7%。
成蟲性活潑靈敏,善飛翔,具有較強的覓食能力。據觀察,在其擴散範圍內,如有適宜的捕食對象,成蟲常可遷來捕食定居下來,建立比較穩定的種群。成蟲的活動和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夏季高溫時,早晚活躍,中午常棲息於葉背或其它蔭蔽處。處於風口易受大風襲擊的植物,瓢蟲棲留常較少。成蟲常遷移到樹冠較茂密的植株上。成蟲在越冬期間,如中午溫度較高,可恢復活動,20℃以上可正常取食產卵。成蟲喜食多種盾蚧,取食時先將盾殼咬破,取食蟲體。然後將卵產在盾殼內,一般在一盾殼內產卵1粒,也有2-3粒的。
幼蟲:幼蟲性亦活潑,孵化後不久即活動取食。成蟲、幼蟲有自相殘殺的習性。
蛹:老熟幼蟲化蛹於枝條、樹幹向陰處和葉片背面,其中醫枝條上為多。其分布多成行成片,但亦有分散分布的。
根據有效積溫試驗,成蟲發育起點溫度為10℃,有效積溫為342日度;卵發育起點溫度為11.6℃,有效積溫108.5日度;幼蟲發育起點溫度為12.8℃,有效積溫261.8日度;蛹的發育起點溫度為8.97℃,有效積溫為142.6日度;各蟲態總有效積溫為854.9日度。
紅點唇瓢蟲幼蟲和蛹有時受到瓢蟲隱尾跳小蜂H0ma10ty1usf1aminus的寄生,一般春、夏季寄生少,秋季寄生較多。
人工繁殖技術
飼養條件
溫度:紅點唇瓢蟲在室內自然溫度下,從4月中旬到10月中旬均可飼養,飼養周期的長短,隨氣溫不同而變化。春季氣溫較低,從卵開始到成蟲產卵需60天左右,夏季則只需40天左右。
另外,在控溫10-15℃、20-25℃、30-35℃三種溫度範圍內飼養,以20-25℃,相對濕度60-70%時最適宜,完成一個世代需50-58天。在10-15℃,生長發育甚為緩慢,完成一個世代要經8個多月。在30-35℃,生長雖然迅速,但成蟲易於死亡,飼料也易乾燥,難以飼養。
濕度:以相對濕度65-75%為宜。在接近於飽和的濕度條件下,成蟲不甚活動,不交尾,不產卵,而且易於引起飼料霉變,在濕度過低時,不但生長發育緩慢,而且成蟲幼蟲易於乾死。
光照:該蟲在室內飼養繁殖中,對光線要求不嚴格,不但在晝夜正常光亮和黑暗交替使用下可正常生長發育,而且在24小時的光照或24小時黑暗條件下,均可正常生長發育。
天然飼料
日本龜蠟蚧、白蠟蟲是飼養紅點唇瓢蟲的天然飼料。
日本龜蠟蚧分布於我國20個省、市,數量多、蟲體較大,若能用作飼料,來源較易。用成蚧和卵作飼料,瓢蟲能正常生長發育和產卵。用成蚧作飼料,將雌成蚧由枝條剝離,平鋪在直徑20厘米的培養皿中,接上初孵化的紅點唇瓢蟲幼蟲,以後不斷加添剝離蟲枝的雌蚧。從10月至次年4月中旬,可直接從野外採集。如4月份雌成蚧產卵前,將蟲枝貯藏於0-5℃以下,蟲枝上的雌成蚧能存活半年左右。這樣,可以基本上保證全年的飼料供應。在相同條件下,以卵作飼料較以雌成蚧作飼料,所飼育的紅點唇瓢蟲的幼蟲期短7天左右,成活率高16.6%,由於龜蠟蚧卵期較長,一般不會因若蟲孵化而造成的飼養上的困難。此外,卵不易生霉和乾癟,飼養中可減少投放飼料的次數,比用雌體飼養要省工。該蚧產卵量較大,每雌蚧平均可產卵1610粒。根據飼養試驗,23頭雌成蚧,可將瓢蟲的1頭初孵幼蟲養成成蟲。
日本龜蠟蚧一年發生1代,在自然條件下能提供鮮卵的時間僅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瓢蟲飼養中,要全年均衡地供供卵源,就要解決此蚧非產卵期間的卵源供應問題。一般可以採用加溫催卵法,以保持溫度為25℃,相對濕度為75%以上為宜,低於50%以下時,則不能產卵。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採用加溫催卵的方法,可以使10月份以後的日本龜蠟蚧雌蚧正常產卵。這樣可以基本上解決10月份以後6個多月的飼養紅點唇瓢蟲的飼料來源問題。另外,還可促使蚧蟲提早發育產卵,如4月份在梔子花上接上室內催孵的若蟲,結果至8、9月雌成蚧即已成熟產卵。較自然界早七個多月。這亦為產卵後卵源的解決,提供一個途徑。
利用白蠟蟲卵作飼料,卵源也較易解決,一是該蟲卵量,大,每雌平均產卵3000粒,多者達15000粒,且卵粒大,卵期亦長,有一個月左右。二是由於該蟲的白蠟是重要的醫藥和工業材料,前人對該蟲的研究較多,有成熟的培養技術,這對卵的持續供應是很有利的。
人工飼料
Smirn0ff(1958)的配方:瓊脂1.3克,蔗糖16克,蜜料6克,蜂王漿4.5克,酵母粉0.5克,乾蟲粉末2克,水100毫升,配製時將三者和水一起加熱至瓊脂溶,冷卻至35~38℃時,再加蜂王漿,混合後存於冰櫃中。餵蟲時再加入酵母粉和乾蟲粉。
此外,用南瓜(果)或夾竹桃(葉)繁育褐圓蚧,馬鈴薯塊莖培育紅圓蚧和桑盾蚧,可供作繁殖紅點唇瓢蟲的飼料。
飼養技術
瓢蟲種源的蒐集和保存:秋、冬開始飼養的,可直接從當地有關蚧蟲寄主樹木枝幹凹陷處或翹皮下搜尋越冬成蟲進行飼養。如當地沒有此種瓢蟲分布,則需要從外地引進。
在其它季節開始飼養,除了收集成蟲外,幼蟲和蛹亦可利用,幼蟲可用毛筆輕輕地刷下,蛹可以連枝條剪下或連樹皮削下帶回室內。在飼養中,應注意自己保存種源。保存時,可將成蟲置於10℃左右,貯藏備用。
成蟲的飼養管理:成蟲較易於飼養,在適宜的溫濕度一條件下,只要及時給與飼料,即可正常發育繁殖。重要的是,在飼養中如何獲得大量的卵。根據試驗,可以採取下列方法讓其集中產卵。一是在飼養器皿中,投入日本龜蠟蚧等的介殼,成蟲便可產卵於這些介殼中,待成蟲產卵二、三天后,便將成蟲移置於其它飼養皿中,讓其繼續產卵。對已被產卵的介殼則置原器皿中,待其孵化後,移開飼養。如此不斷進行,直至卵基本產完為止。二是在飼養器皿中設定紙折或雙層葉片讓其產卵,成蟲產卵時,則是沿著紙折和葉片夾縫產卵。只需將紙折或葉片移入飼養皿中即成。
幼蟲的飼養管理:用上述的卵,待幼蟲孵化後,即行飼養。幼蟲階段是較難飼養,也是工作量較大的一個蟲態。首要問題要克服互相殘殺。採用隔離物,即在培養皿中先撒鋪一層0.5厘米厚的日本龜蠟蚧介殼,然後撒上蚧卵飼養瓢蟲幼蟲,這樣幼蟲在極其迂迴曲折的環境中活動,又有豐富的日本龜蠟蚧的卵作飼料,互相殘殺的現象明顯減少。
飼養密度:在有間隔物的條件下,可以採取較高的飼養密度,每頭幼蟲在平均占有0.5厘米麵積時,飼養效果仍較好,但至0.25厘米時,損失率則明顯提高。
飼料料的投放:據蟲齡的不同和飼料的狀況,及時補足飼料。1-2齡幼蟲餵天然飼料,隔4-7天餵1次,餵人工飼料隔2-3天換1次,3齡後的幼蟲餵養時間可縮短。餵養時需做好防霉工作,換下的養蟲皿需用1ppm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
蛹期的管理:幼蟲接近老熟時,需在養蟲皿中放些枝條或紙條等附著物,並剔除發育較遲的少數幼蟲或另行飼養。對有蛹的器皿則集中放置,待其羽化後收集成蟲。
利用情況
在有日本蠟蚧和衛矛尖盾蚧的大葉黃楊上、桔綿蠟蚧為害的海桐上,桑白盾蚧為害的桃園裡以及梨圓蚧為害的核桃楸園裡,紅點唇瓢蟲能形成穩定的種群,數量很多。因此可以在上述植物上收集瓢蟲助遷到柑桔園裡或經室內人工飼養釋放到柑桔園裡,以控制柑桔蚧類的為害。在貴州湄潭受椰圓蚧危害嚴重的茶園內禁止使用化學農藥,人工助遷紅點唇瓢蟲,兩年內基本控制了蚧蟲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