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也稱天目瓷。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黑瓷茶具,始於晚唐,鼎盛於宋。這是因為自宋代流行鬥茶,而至明朝後逐漸流行泡茶法,所以黑瓷“似不宜用”,僅作為“以備一種"而已。宋代時期,黑瓷茶具的窯廠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建盞在燒制過程中使用釉面呈現兔豪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美麗異常。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劑都是鐵元素。黑瓷釉料中在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在5%以上。我國商周時期就已出現黑瓷。東漢時期,浙江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勻。東晉德清窯的黑瓷,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至宋代,黑瓷品種大量出現,河北定窯生產的黑瓷,胎骨潔白而釉色烏黑髮亮;福建建窯燒制的黑瓷,因含鐵量較重和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形成了免毫紋、油滴紋、曜變等黑色結晶釉,頗為珍貴。江西吉州窯的玳瑁斑、木葉紋、剪紙貼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窯生產的黑瓷,也很有特色。元、明、清時期,黑瓷乃是民間常用器皿常見的釉色之一。
唐代黑瓷

唐代黑釉瓷器的裝飾方法不很豐富,資料中可以找到的黑白雙色裝飾的器物,以裏白外黑的碗,黑釉白邊的罐比較常見,還有黑釉瓷塑動物。唐代渾源窯遺址發掘出了黑瓷與素燒的動物瓷胎,在交城窯遺址中發掘出了黑釉小動物瓷塑像。唐代山西黑瓷中比較有特色的是交城窯的花釉瓷器,也有人叫唐鈞,它以黑褐釉為地,釉上隨意灑點月白色彩斑,如雲霞,似岩漿,瀟灑自如,器型有拍鼓和瓷罐,可惜未見有完整器物。同時只有河南魯山窯生產類似器物。唐代黑釉瓷器釉面乳濁感強,發色偏灰暗,或偏褐色,或偏黃綠,不及宋金時候的黑釉釉面玻化程度高,玻璃質感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