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輻射

黑洞輻射

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來的這一學說。一個黑洞會持續幾百萬萬億年散發能量,黑洞釋放能量稱為:霍金輻射。黑洞散盡所有能量就會消失。

基本簡介

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納一切,光也逃不了.
黑洞輻射
(現在有科學家分析,宇宙中不存在黑洞,這需要進一步的證明,但是我們在學術上可以存在不同的意見)
首先,對黑洞進行一下形象的說明:
再從 物理學觀點來解釋一下:
黑洞其實也是個 星球(類似星球),只不過它的密度非常非常大, 靠近它的物體都被它的引力所約束(就好像人在地球上沒有飛走一樣),不管用多大的速度都無法脫離。對於地球來說,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s)來飛行就可以逃離地球,但是對於黑洞來說,它的第三宇宙速度之大,竟然超越了光速,所以連光都跑不出來,於是射進去的光沒有反射回來,我們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東西,只是黑色一片。

相關問題

因為黑洞是不可見的,所以有人一直置疑,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它們到底在哪裡?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球。
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中子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像的物質。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就變得像 真空吸塵器一樣

動力學原理

為了理解黑洞的動力學和理解它們是怎樣使內部的所有事物逃不出邊界,我們需要討論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創建的引力學說,適用於行星、恆星,也適用於黑洞。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來的這一學說,說明空間和時間是怎樣因大質量物體的存在而發生畸變。簡言之,廣義相對論說物質彎曲了空間,而空間的彎曲又反過來影響穿越空間的物體的運動。
讓我們看一看愛因斯坦的模型是怎樣工作的。首先,考慮時間(空間的三維是長、寬、高)是現實世界中的第四維(雖然難於在平常的三個方向之外再畫出一個方向,但我們可以盡力去想像)。其次,考慮時空是一張巨大的繃緊了的體操表演用的彈簧床的床面。
愛因斯坦的學說認為質量使時空彎曲。我們不妨在彈簧床的床面上放一塊大石頭來說明這一情景:石頭的重量使得繃緊了的床面稍微下沉了一些,雖然彈簧床面基本上仍舊是平整的,但其中央仍稍有下凹。如果在彈簧床中央放置更多的石塊,則將產生更大的效果,使床面下沉得更多。事實上,石頭越多,彈簧床面彎曲得越厲害。
同樣的道理,宇宙中的大質量物體會使宇宙結構發生畸變。正如10塊石頭比1塊石頭使彈簧床面彎曲得更厲害一樣,質量比太陽大得多的天體比等於或小於一個太陽質量的天體使空間彎曲得厲害得多。
如果一個網球在一張繃緊了的平坦的彈簧床上滾動,它將沿直線前進。反之,如果它經過一個下凹的地方 ,則它的路徑呈弧形。同理,天體穿行時空的平坦區域時繼續沿直線前進,而那些穿越彎曲區域的天體將沿彎曲的軌跡前進。
現在再來看看黑洞對於其周圍的時空區域的影響。構想在彈簧床面上放置一塊質量非常大的石頭代表密度極大的黑洞。自然,石頭將大大地影響床面,不僅會使其表面彎曲下陷,還可能使床面發生斷裂。類似的情形同樣可以宇宙出現,若宇宙中存在黑洞,則該處的宇宙結構將被撕裂。這種時空結構的破裂叫做時空的奇異性或奇點。

黑洞

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任何東西都不能從黑洞逃逸出去。正如一個滾過彈簧床面的網球,會掉進大石頭形成的深洞一樣,一個經過黑洞的物體也會被其引力陷阱所捕獲。而且,若要挽救運氣不佳的物體需要無窮大的能量。
我們已經說過,沒有任何能進入黑洞而再逃離它的東西。但科學家認為黑洞會緩慢地釋放其能量。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1974年證明黑洞有一個不為零的溫度,有一個比其周圍環境要高一些的溫度。依照物理學原理,一切比其周圍溫度高的物體都要釋放出熱量,同樣黑洞也不例外。一個黑洞會持續幾百萬萬億年散發能量,黑洞釋放能量稱為:霍金輻射。黑洞散盡所有能量就會消失。
處於 時間空間之間的黑洞,使時間放慢腳步,使空間變得有彈性,同時吞進所有經過它的一切。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 阿提 惠勒將這種貪得無厭的空間命名為“黑洞”。
我們都知道因為黑洞不能反射光,霍金指出黑洞的放射性物質來源是一種實粒子,這些粒子在太空中成對產生,不遵從通常的物理定律。而且這些粒子發生碰撞後,有的就會消失在茫茫太空中。一般說來,可能直到這些粒子消失時,我們都未曾有機會看到它們。
霍金還指出,黑洞產生的同時,實粒子就會相應成對出現。其中一個實粒子會被吸進黑洞中,另一個則會逃逸,一束逃逸的實粒子看起來就像光子一樣。對觀察者而言,看到逃逸的實粒子就感覺是看到來自黑洞中的射線一樣。
所以,引用霍金的話就是“黑洞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黑”,它實際上還發散出大量的光子。
根據愛因斯坦的能量與質量守恆定律。當物體失去能量時,同時也會失去質量。黑洞同樣遵從能量與質量守恆定律,當黑洞失去能量時,黑洞也就不存在了。霍金預言,黑洞消失的一瞬間會產生劇烈的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數百萬顆氫彈的能量。
但你不要滿懷期望地抬起頭,以為會看到一場煙花表演。事實上,黑洞爆炸後,釋放的能量非常大,很有可能對身體是有害的。而且,能量釋放的時間也非常長,有的會超過100億至200億年,比我們宇宙的歷史還長,而徹底散盡能量則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
“黑洞”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地想像成一個“大黑窟窿”,其實不然。所謂“黑洞”,就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將使時空彎曲。當恆星的體積很大時,它的引力場對時空幾乎沒什麼影響,從恆星表面上某一點發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線射出。而恆星的半徑越小,它對周圍的時空彎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發出的光就將沿彎曲空間返回恆星表面。
等恆星的半徑小於一特定值(天文學上叫“施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被捕獲了。到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就再不能逃出,包括光。實際上黑洞真正是“隱形”的,等一會兒我們會講到。

形成原因

那么,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恆星演化而來的。
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恆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么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這次,根據科學家的猜想,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很小、密度趨向很大。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正像我們上面介紹的那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黑洞”誕生了。

黑洞“隱身術”

與別的天體相比, 黑洞是顯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隱身術”,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連科學家都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隱藏起來的呢?答案就是——彎曲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光在同中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可是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會在引力場作用下彎曲。這時候,光雖然仍然沿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傳播,但走的已經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形象地講,好像光本來是要走直線的,只不過強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於引力場作用很小,這種彎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圍,空間的這種變形非常大。這樣,即使是被黑洞擋著的恆星發出的光,雖然有一部分會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線會通過彎曲的空間中繞過黑洞而到達地球。所以,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觀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樣,這就是黑洞的隱身術。
更有趣的是,有些恆星不僅是朝著地球發出的光能直接到達地球,它朝其它方向發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強引力折射而能到達地球。這樣我們不僅能看見這顆恆星的“臉”,還同時看到它的側面、甚至後背!
“黑洞”無疑是本世紀最具有挑戰性、也最讓人激動的天文學說之一。許多科學家正在為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而辛勤工作著,新的理論也不斷地提出。不過,這些當代天體物理學的最新成果不是在這裡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考專門的論著。

黑洞分類

按組成來劃分,黑洞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暗能量黑洞,二是物理黑洞。暗能量黑洞主要由高速鏇轉的巨大的暗能量組成,它內部沒有巨大的質量。巨大的暗能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鏇轉,其內部產生巨大的負壓以吞噬物體,從而形成黑洞,詳情請看“宇宙黑洞論”。暗能量黑洞是星系形成的基礎,也是星團、星系團形成的基礎。物理黑洞由一顆或多顆天體坍縮形成,具有巨大的質量。當一個物理黑洞的質量等於或大於一個星系的質量時,我們稱之為奇點黑洞。暗能量黑洞的體積很大,可以有太陽系那般大。但物理黑洞的體積卻非常小,它可以縮小到一個奇點。

其他相關研究

霍金的黑洞輻射與奇點理論是統一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包括了球面和環面,如果是球面,反演收縮一定可以得到奇點。這是微分幾何的證明。黑洞輻射以虛實分演的“霍金環路”,既維護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又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一起來,開創了霍金新時代。所以與霍金對抗的形形色色理論,也以否定奇點或虛實觀控相對界為突破口。
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李福利教授1979年10月參加全國光學學會學術會議,預測的“層子星”計算值為11.2公里,2002年美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觀測到了兩顆奇異的星體,國外有人認為是“夸克星”,李福利教授與觀測到的夸克星RXJ1856的可能的直徑11.3公里非常接近。我國《科學時報》報導,這是對李福利教授預測的證實。不說至今有關夸克星還存在著諸多爭論,單說李福利教授的“層子星”基於的理論,《科學時報》說,無論怎樣他們都認為,層子(包括夸克)是基於物質含有無限層次,所以無限層次的層子對應無限層次的層子星(包括夸克星),所以無限層次的層子斥力與引力對抗,可能阻止黑洞坍縮到物質密度無限大的奇點,即物質是無限可分的。眾所周知,相對論和量子論都存在虛實觀控相對界,所以無限層次的“層子星”是反相對論和量子論的。
北師大物理學系趙錚教授的構想另有不同,他是從熱力學第三定律“不能通過有限次操作把物質的溫度降為絕對零度”著手,但其本質與李福利教授的物質是無限可分相同。他認為,奇區的溫度若且唯若k-=0時,即r+=r-時,k+才等於零。因此,黑洞若降不到絕對零度,視界就不會消失,外部的觀測者就不會看到裸奇點。趙錚認為,彭羅斯和霍金等人證明奇點定理時,卻都用物質的具體結構,如測地線和在絕對零度或溫度為無窮大的情況下證明的,也就是說奇點定律是在非物理情況下證明的,它違背廣義熱力學第三定律;而他的論證是不依賴於物質的具體結構的,所以他有理由相信,廣義熱力學第三定律可以排除時空奇點,保證時間的無限性。
當然,趙錚教授也承認,有存在達到絕對零度的可能性。自然界有可能存在著絕對零度的物質,光子有可能就是這樣的物質。T=0和T=∞在某種意義上是等價的。不能通過有限次操作,把系統的溫度降到+0K或升到-0K。意味著溫度定義於實數軸上的一個開區間內,最低和最高溫度都是不可達到的。因此,同一個奇點的出現,有時伴隨絕對零度,有時又伴隨著無窮大溫度,“零”和“發散”都在溫度定義的區間之外,但不屬於溫度。按照趙錚對時空奇點定理的熱力學理解,一旦考慮熱效應和量子效應,時間的起點或終點就消失了,它表現為無限綿延的存在物。比如什麼是一個人的誕生,是受精卵或胚胎的出現,還是肉體的出身,還是心理現象的湧現,等等。談論整個宇宙的開端也有這種不確定性,從絕對的意義上,它應當是沒有開端的,任何事物都必須形成於其他事物;即使創世說也要預設上帝先於宇宙的存在。不論時間在宇宙誕生前是否存在,開端意味著從絕對的虛無向某種存在的荒謬突現,而這是邏輯上有矛盾的。但霍金求助於黑洞視界附近量子漲落的理解,和趙錚利用黑洞視界附近的統計力學效應來的理解是有區別的。例如,不能說嬰兒在娘肚子中永遠不能出生,活人永遠不能死亡,虛實觀控相對界的存在是荒謬的突現。
惠勒--費曼輻射理論,是關於其超前波與滯後波可以結合起來產生一個不需要時間的有效的“超距作用”的理論,這個思路與霍金黑洞輻射機制不同,這是一種瞬時量子起伏效應,霍金黑洞輻射相對是一種長時效應,類似活人的死亡,而不是活人瞬間昏迷復甦。瞬時量子起伏的惠勒--費曼輻射實際是建立在趨向於零的正虛數與負虛數、正實數與負實數對粒子的基礎上的。如果它們是通過波在趨向於零的正虛數與負虛數、正實數與負實數對時間的基礎上,向前和往回的傳播的方式來表現的,這就是所謂輻射的“吸收體理論”。在這一繪景中,具有能參與量子相互作用潛力的粒子發射出所謂的正虛數與負虛數、正實數與負實數對“提供”波,在正虛數與負虛數、正實數與負實數對時間的兩個方向上對稱地運動,回到過去和走向未來,在兩個粒子間留下一筆完成的交易,從波自身的觀點看,整個事情花的時間為零。因此,惠勒--費曼輻射理論也是與霍金黑洞輻射的虛時間和正反粒子對機制等價的。如果把活人和死人都看成是一些“原子泡”,以此類比映射正虛數與負虛數惠勒--費曼輻射,人世間的生生、死死,也如同惠勒--費曼 輻射繪景,那么這裡的死人變成活人,僅是“原子泡”,而不是類似正虛數的活人直接變成的正實數的活人。這中間有個正虛數與負虛數、正實數與負實數的“原子泡”的類似黑洞視界,而與“原子泡”波包的拓撲結構無關。
七、調和黑洞蒸發和 量子力學
彭羅斯的“宇宙監督”要求奇點必須包含在黑洞裡面。他說,“存在一位宇宙監督,它禁止裸奇點的出現”。其實,黑洞的視界就自然地包圍著奇點。這裡,從視界到裸奇點,再到“點內空間”應有一些層次。例如,把“腦死亡”看成人死的類似“視界”,那么活人死時才進入“視界”,並沒有立即就到消失不見的“奇點”或“點內空間”,因為這時的“死人”形體和“活人”的形體,區別還不大。即使進入墳墓,也還算是在存留該人的信息。類此分析,“活人”的外部世界,都是“死亡空間”,但“活人”並沒有經常死亡,其道理是“活人”通向“死亡空間”,類似有一個“通道”,即生命規律或生理規律。但也僅此生命規律或生理規律而已,“活人”的外部世界則確實是一個具大的“死亡空間”,以此類比黑洞奇點通向的“點內空間”存在的“負壓力”,一點也不難理解。正因為如此,黑洞存在“點內空間”,有類似“膨脹子”或“暗能量”的“負壓力”效應。黑洞吞噬的一切,一旦進入“點內空間”就成了“虛數”信息。
所謂“虛數”信息,類似在黑洞損失殆盡之後,所有結構信息都會丟失。這裡黑洞吞噬的一切到“點內空間”也應有一些層次。運用類比思維,把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人死,類比進入“黑洞”的視界;把我們還能看到的屍骨,類比“正虛數的結構信息”還停留在“視界”,因為此時還可能拿細胞克隆此人。屍骨沒有了,不能克隆此人,還能看到此人的墳墓,生前的照片、檔案、著作、別人的回憶錄、新聞報導,或者聽到對此人的傳聞、評價等等。當幾千年、幾百萬年過去,這一切的“交換信息”都沒有了的時候,人類考古還可能發現此人的化石。連化石都找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此人徹底進入了“點內空間”。但即使到這份上,我們還可像作家、宗教、巫師,編撰此人在“陰間”的“科幻”、“神話”、“鬼話”。如果這也算此人的“信息”,也只能算“負虛數的結構信息”或“負實數的交換信息”。如果籠統算信息,當然霍金是“錯”了。這可稱為宇宙“人體數論”模式。
那么,霍金在認識黑洞信息丟失上面,有沒有錯呢?錯是有的,例如他還分不清楚從黑洞的“視界”到“點內空間”有多少階“無”?請看當時霍金辯稱,他僅認為黑洞的引力場過於強大,在黑洞的視界內,量子力學的定律並不適用。他的這種解釋,當然並不能令已涉足“虛數空間”的量子力學感到信服。
是“黑洞信息悖論”,使人們認識到,複數除了包容的“與”邏輯外,還包容有“或”邏輯的實、虛、正、負、零等的五元數。即虛,有純虛;實,有純實。正與負對立,因此有正純實數與負純實數;也有正純虛數與負純虛數。如果是正物質——正數,就有正純實數物質,正純虛數物質;反物質——負數,就有負純實數物質,負純虛數物質。在類似真空起伏的物質——零的認識中,就有趨近的正純實數零,正純虛數零;負純實數零,負純虛數零;再加上中性零,也是五元數的真空起伏,五元數的零點能起伏。這些如何聯繫現實的例子,弦理論和量子力學都沒有作出清晰的解說。如果說有,也就是普朗克常數這個10的-33次方厘米的界限。把10的-33次方厘米之外,稱為“點外空間”;把10的-33次方厘米之內,稱為“點內空間”。但這比起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來,普朗克常數並沒有愛因斯坦的光速界限明確、直接。
而運用《三鏇理論初探》的自然全息 思維,我們卻看出,人的一生,生和死應是一個整體,死亡只類似進入的是一種虛實生死界、正負陰陽界。即這裡,如果把“意識”的存在,看成一種界限,有“意識”是活人,類似“點外空間”;無“意識”是死人,類似“點內空間”。有趣的是,這種“有與無”模式,可以映射到人的“一天”這個小周期,即白天活動醒覺,為“有意識”;晚間睡覺沉眠,近似為“無意識”。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意識”是與“交換信息”相聯;映射人的“一天”小周期是與“結構信息”的地球自轉和公轉相聯。其次,把人的整體周期類比複數,這是個“與”邏輯,活人類比複數是偏重實數,生前死後類比複數是偏重虛數的。
2004年7月15日,霍金在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中,表達他有承認黑洞理論有誤的想法。2004年7月21日,霍金又在都柏林第17次 廣義相對論研討會上宣布,他已能對黑洞信息悖論做出圓滿的解釋,他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黑洞是可以‘重新開放’的,從而釋放出落入其中的信息。”和1976年的分析方法不一樣,霍金新理論所使用的方法是基於普林斯頓大學理論家馬德西納的最新研究成果。簡言之,霍金認為,假如經過很長的時間段,黑洞完全蒸發時,量子物理學最基本屬性的么正性和信息都能被令人滿意地保存在中間階段,那時黑洞仍在蒸發,將出現信息丟失的情況。但是這一分析,沒有說明被令人滿意地保存的“信息”,是物體落入黑洞視界之前的“信息”,還是落入黑洞視界之內到“點內空間”之前的“信息”,或是消失在黑洞視界之內的“點內空間”之後的“信息”。
霍金不是不可以批評的。他建立的時間奇異點理論,論證的黑洞存在;他發現的黑洞輻射理論,帶來的大統一場途徑;他將宇宙論與弦理論、膜理論結合,取得的卓越成果,使他在當今科學界備受推崇。但正如他說,相對論存在的問題,是在時空奇點處會失效,即愛因斯坦的理論不適合空間破裂的情況一樣,《解讀 時間簡史》一書也指出,霍金推出的黑洞蒸發和黑洞可以重新開放,其隱含的“霍金環面”及“霍金多環路”,霍金本人並沒有說清楚。而且霍金2000年在美國白宮的講話也表明,他也是在球面與環路之間徘徊。這也類似西方的圈量子引力理論,並無“圈量子”的微單元組成一樣。
其次,對2+1維零宇宙常數的宇宙模型研究發現:對零宇宙常數的平直、開放模型,宇宙全息原理可以建立;但是對零宇宙常數的閉宇宙,用通常的選邊界的方法無法建立宇宙全息原理。這結果和宇宙開始是開放,平直還是封閉的無關。在2+1維宇宙中建立Hubble熵約束證明,它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符合;而利用宇宙全息原理和合理的宇宙熵值,可以挑選符合物理的各項異性的宇宙模型,還可把AdS宇宙中Friedmann公式和Cardy公式的對應關係推廣到膜宇宙。但這一切,似乎都沒有和“圈量子”或“環量子”沾邊。應該說對於各種拓撲結構的小黑洞或中等大小的黑洞,是應該包括“環面黑洞”和環面自鏇黑洞的。但很多人還處在“不同大小的球,是不同的拓撲結構;或者同樣的球,分別是凹球和飽球時,是不同的拓撲結構”的時代,他們說的各種拓撲結構的小黑洞或中等大小的黑洞,也許僅是大小不同的類似飽球和凹球的黑洞吧。
由於處在“不同大小的球,是不同的拓撲結構”時代,人們無緣顧及霍金黑洞蒸發和黑洞重新開放隱含的“霍金環面”及“霍金多環路”,而認為黑洞向外蒸發物質,是從視界之內到“點內空間”之前的“地方”,或是黑洞蒸發消失在視界之內的“點內空間”之後的“地方”,向外作熱輻射過程。曹黃金即如此。2003年《現代物理知識》第一期發表曹黃金等人的文章,說霍金黑洞輻射是發生在黑洞內,由於不確定性原理,有超光速粒子跑到黑洞外。基於實超光速粒子,是反相對論的,對不對不說,但黑洞輻射是發生在黑洞內,不是霍金的原意。
事實是,人們無法從被輻射出來的物質中提取形成黑洞物質的任何信息,是自然的。道理類似,誰見過宗教、巫師編撰死人在“陰間”的“神話”、“鬼話”,在現實社會上可以隨處驗證。
霍金的信息丟失理論是與20世紀兩大物理學成就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不矛盾,是等價的。量子力學告訴人們,任何物理演化過程,在實數空間(或“四維空間”)和虛數空間(或“點內空間”),各自分別滿足各自的因果律和信息的,各自信息的性質是不可“丟失”的。正類似科學和宗教在現實社會上並不產生矛盾,因為科學的真話、假話,還是等於科學的真話、假話,信息是守恆的;宗教的“神話”、“鬼話”,還是等於宗教的“神話”、“鬼話”,信息也是守恆的。說20世紀兩大物理學成就在黑洞物理里產生了矛盾,是“不同大小的球,是不同的拓撲結構”者不分“或”界面邏輯和“與”界面邏輯的合理賣點。
或者源於對“信息”定義得不是太清楚的。因為《三鏇理論初探》通過對電腦資訊理論到量子計算機資訊理論的研究,已經能給“信息”作出一個完整、全面的定義。信息:是除物質和能量外包含時序與機率的第三個“要素”,既能包容“對與錯”,又能包容“克隆與不可克隆”的結構與交換。
這裡,包容“對與錯”,就有“熵”的存在,也有不確定性的消除或減少。這裡,包容“克隆與不可克隆”,就有“構成論”與“生成論”,或“物質實體”與“關係實在”,或“自在實體”與“現象實體”的存在,也有“顯析序”與“隱纏序”,或“現實世界”與“可能世界”的分辯。這裡如果再以愛因斯坦針對玻爾的量子論的關於“我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的說法作些分析,這個讓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許多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競相誤導和誇大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分歧的宣傳,其實從信息范型的“雙重解”看,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沒有矛盾,他們倆人研究的都是“結構信息”,得出的研究成果也都是“交換信息”,只不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研究的是巨觀物質,玻爾的量子論研究的是微觀物質,其研究成果“交換信息”,巨觀物質與微觀物質在“克隆與不可克隆”方面有強和弱的差異,而20世紀只有電腦資訊理論而沒有量子計算機資訊理論,因此讓他們倆人討論了半天無結果。
例如以引力體系的巨觀物質“結構信息”的“人”來說,只能從“活”到“死”,不能從“死”到“活”。這是非常清楚、精確的信息;因一個“人”的清楚、精確的信息非常多,這是不能作假的,所以這個真“人”“不可克隆”,即真品克隆就成了贗品。但巨觀物質“結構信息”的“人”的這種清楚、精確的信息雖然非常多,而類似發生從“活”到“死”的機率少,且類似相同信息發生的間隔大,所以是一種弱“不可克隆”。因此對“交換信息”的“人”,是可以克隆的,例如戲劇、電影,拌演真人的演員這種克隆“人”,就可以從“活”到“死”,也可以從“死”到“活”。其原因不光是改變了時序問題,而且還存在“速度”問題。從速度上來說,巨觀物質一般遠離“光速”,“結構信息”的“人”也遠離“光速”,因此“交換信息”的“人”容易“克隆”,而且這是一種強“克隆”。再說量子場論里的微觀物質,由於存在不確定性原理,量子存在漲落,因此好似不清楚、精確的信息非常多,容易克隆,即如俗話說的:“畫鬼易,畫人難”,因為人,大家清楚,而鬼大家不清楚,可隨便畫。但事實上,從時序上來說,“結構信息”的“量子”不但能從“存在”到“消失”,而且也能從“消失”轉到“存在”,這些清楚、精確的信息非常多,因此“量子”克隆既難又不容易。其次,從速度上來說,微觀物質一般接近“光速”,“結構信息”的“量子”也接近“光速”,量子漲落的速度也接近“光速”,而且這種類似相同信息發生的間隔小,機率又多,因此“量子”是“不可克隆”的;而且這是一種強“不可克隆”。
是否“交換信息”的“量子”也不可克隆的呢?這要取決於具體情況。否定隨機性的學者認為,隨機性並非無序性;在真正的無序系統中,小誤差會以幾何級數迅速發展,所以類似擲骰子的隨機或機率是由兩個原因引起的,一是像擲骰子一樣,人們不知道它的初始狀態;二是它的無序運動。引力的全息原理的精髓,是不應低估接受“克隆與不可克隆” 的範式。因為正是量子不可克隆的不可逾越,才能理解一個引力理論能夠與一個不包含引力的量子場論的等價。愛因斯坦和玻爾研究的是“結構信息”,描述出來的是“交換信息”。類似愛因斯坦關於“我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的話,他是從巨觀物質的清楚、精確的信息非常多,而不可克隆,說的對物質實體、實在、結構最為本質的看法。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和玻爾並沒有本質的分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