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黑水故城》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朱�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黑水故城①
日落荒郊蔓草寒②,遺城猶在對殘陽。
秋風百雉蘚苔碧③,夜月重關玉露涼。
枯木有巢棲野雀,斷碑留篆臥頹牆④。
繞城黑水西流去,不管興亡事短長⑤。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黑水故城”是朱�刪修的西夏八景之一。原詩題下註:“即赫連所築統萬城。”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匈奴赫連勃勃占領高平(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是年六月,勃勃自認為是華夏第一朝夏朝夏後氏之裔胄,便決定以“夏”為國號,正式建立起大夏政權,他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建元龍升。赫連勃勃在他的勢力達到最鼎盛的時候,準備建都城,修宮殿,以顯示自己的威勢。義熙九年(413年),勃勃徵發民眾10萬人,在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地區修築都城。為了確保城牆堅固,築城之士皆要蒸熟。城牆基厚30步,上寬10步,高6丈余。城郭立四門,東曰“招魏門”、南曰“朝晉門”、西曰“服涼門”、北曰“平朔門”。城內宮牆高3丈余,也用蒸熟土築成。宮中台榭高大,殿閣雄偉,裝飾極其侈麗。築城時,都要用鐵錐刺土試其城牆堅硬程度,只要鐵錐刺進一寸,即令其重築,並將原築城工匠誅殺,把屍體築入牆內,故城牆堅硬得可以磨礪刀斧。城池宮闕建成後,勃勃取“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義,命名“統萬”,史稱統萬城。公元430年,大夏被北魏滅亡,改統萬城為夏州。隋時梁師都據此稱帝,後降唐。唐末党項拓跋思恭鎮夏州,宋時為西夏地。元時州廢。到了960多年後的明朝,只剩下頹垣殘壁、蔓草叢生的統萬城(即夏州),便成了明代舊西夏八景之一。因該城在黑水(今陝西橫山縣西北長城外無定河北岸支流淖泥河)之南,故稱黑水故城。
②蔓草寒:《乾隆寧夏府志》作“蔓草黃”,此從《宣德寧夏志)》。蔓草,蔓生的雜草。
③百雉:雉,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百雉,謂三百丈長的城牆。
④篆:指斷碑上用篆體字銘刻的碑文。頹牆:坍塌的城牆。
⑤短長:是非,優劣。猶如“說長道短”的意思。
作者簡介
朱�(1378~1438),號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親王,封地寧夏。因當時寧夏糧餉不足,暫住古韋州城(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建文三年(1401年),奉命遷王府於寧夏(今銀川市)。死後謚曰“靖”,故稱“靖王”或“慶靖王”。朱�天資聰穎,學問廣博,長於詩文、草書。著有《(宣德)寧夏志》等著作。